看病“一卡通” 是否行得通
来源:安徽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某医院要求患者看病办就诊卡,并强制患者往卡中预存现金!”5月下旬以来,报社接二连三接到市民投诉电话。近日,记者前往该医院进行了采访。

  新流程“拒绝”现金

  记者在该院体验看病。

  首次看病,挂号必须先办卡,于是折回服务台填写办卡申请。十分钟后,顺利完成挂号,工作人员也并未强硬要求“不存钱不能挂号”。

  分诊处,5角钱买一本传统的病历本却仍是必需的,医生看病时,病历本也继续充当着主要角色——病人的自述、大夫的诊断以及治疗建议,均由医生手写在本子上,只是传统的手写处方改进为电脑打印的电子处方。医生并未要求记者出示就诊卡,也就是说,这张卡中除了记录患者的姓名、证件号码、基本用药等资料以外,并不是一份完整记录患者就诊情况的“电子病历”。

  新旧就诊流程在接下来的环节出现了区别。“卡中预存金额足够的话,可以去药房直接凭卡和处方拿药了,需要检查的话也直接去检验窗口,收费在那里同时进行。金额不足的话,要先去收费窗口预存现金。需要发票的话,看病结束后到收费窗打印。”导诊护士如此解释。记者发现,门诊部全部收费窗口前已赫然贴出通知:“自6月1日起,本窗口停止现金交易”。几天前还保留的仅有的几个现金窗口也已全部取消。

  就诊“一卡通”让“先预存、后刷卡”成为就诊过程中挂号、交费的唯一方式,传统的收费窗口的功能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即建卡、挂号、充值、打印发票和退卡。

  信息化促生“一卡通”

  据了解,就诊卡制度目前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各大城市医院已非常普遍,福建将在“十一五”期间统一改造现有医院信息系统,使病人持一张就诊卡即可在所有医院流通使用,真正实现全省医疗就诊“一卡通”。

  作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就诊“一卡通”以准确、快捷的优势承担了搜集疾病信息、预防控制疫情的责任。实行“一卡通”后,每次治疗、检查或取药时发生的费用直接从各科室“实时刷卡扣费”,集中了以往分散的划价、交费等程序,优化了旧的就诊流程,大大减少患者就诊时间。而对于医院来说,信息化管理更使得及时集合医院各科室工作信息,准确掌握医院门诊量、财务收入、医生工作量、药品库存量等成为可能,并能有效遏制不合理的检查、用药、收费行为。

  “尝试运行‘一卡通’之前,我们特地到北京、福州等地进行了详细考察,切实体会到信息化管理对增强医院竞争力的作用,而患者看病难问题也能得到很大缓解。”某医院负责人对“一卡通”满怀信心。据悉,该医院自2006年6月30日实行“一卡通”就诊卡制度以来,目前已发放就诊卡51万张,投入相关的软件开发、终端安装、人员培训等费用近千万元。

  新措施有待人性化

  “于细微处见精神”。诸多患者的疑问表明,“一卡通”医疗服务的细节有待人性化改进。

  “卡丢了里面的钱怎么办?”虽然就诊卡提供有设置密码功能,但建卡时患者却极少能得到工作人员的提醒,老年、农村患者更是多半对此不了解,由于就诊卡未实行实名制,卡挂失也存在一定困难。

  “外地患者偶尔一次就诊,建卡、存钱、再退卡很不方便,为什么不能同时提供现金服务?”对此,医院负责人如此解释:同时开展两种服务不利于医院信息采集和资金管理,“对于病人也方便不了多少”。而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医院几乎全部依照自愿原则,同时采用就诊卡与现金交易两种方式。

  “持有医保卡的病人为何不能直接刷卡,而非要经过就诊卡与医保卡的结算?”据了解,针对非医保人群采用就诊卡、医保患者则可以直接刷医保卡交费,这是目前全国各实行就诊卡制度医院的大多做法。

  “往就诊卡里存了钱,为何看急诊不能刷?”虽然医院门诊部全部实行了“一卡通”,而急诊部却依旧全部维持现金交易,给转诊病人带来很大不便。

  “办一次,丢一次,真麻烦。”目前,我省就诊卡实行免费办理,由于未实行实名制建卡,重复办卡现象严重,既不利于患者就诊记录收集,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各家医院办各家的卡,病人占不了便宜。”就诊卡不能在医院间通用,虽有技术因素,但业内人士认为其中也有医院的“私心”。由于功能不完善,省城另一家三甲医院虽然2000年便开始实行就诊卡制度,但短暂的尝试之后基本已经“名存实亡”。

  信息化是我国医院发展的方向,但其最终目的应落在给病人提供更大的就医便利。目前省城几家医院开始通过就诊卡来尝试迈出信息化的第一步,可是如果给病人更大的感受是“多了道手续”,那么这种便民措施也就背离了它的本来意义。

  据悉,目前合肥市几家主要医院正着手对就诊“一卡通”进行“升级准备”,我们期待其更人性化措施的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