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信息化的五个“美丽陷阱”
来源:IT168 更新时间:2012-04-15
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商业化的过程。所以,大部分从业人员和用户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和了解都是从媒体信息开始的,接下来就是典型案例,再下来是产品与技术方案。
 
由于IT的技术门槛,大部分人没有自信和能力对其进行判别,因此所有人几乎不假思索的接受了各种技术专家和媒体的一切说法。而事实上,市场对所有的“说法”都是免责的,因为市场的导向并不是让我们形成科学的认识,只是为了“造市”形成销售的高潮。
 
反观从业人员自己,潜意识中都存在一个固有的逻辑前提:因为是高科技的东西,所以就代表趋势,代表时尚,代表正确。因此常常会忘记了任何事物都有“路径”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当我们在在两者选择上出现不定性的“盲点”时,“信息化的温柔陷阱”就出现了。
 
陷阱具有似是而非的特点,会干扰我们的视线,造成误断。信息化的过程存在着至少5种美丽的陷阱。
 
概念上的陷阱:业界对于CRM、ERP、BI、KM、RTE(实时企业)、数据“大集中”等概念均有认识的误区。比如CRM其实并不是一个系统,但常常被说成是一个系统。服务要本地化,数据库自然也要用分布式而应用上,但是“大集中”这一概念却被过度宣传让用户误以为“集中”一定比“分散”好。
 
逻辑链条上的陷阱:管理与IT关系容易混乱,IT的角色是管理的外力,还是管理中的一个要素?由此引发的问题是“管理决定系统,还是系统决定管理?”在实践中,大部分CIO经常掉入技术至上的陷阱。
 
方向性的陷阱:在具体实施项目时,经常会碰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信息化的实质目标是什么?是全部管理的“自动化和实时?是共享和个性化吗?”“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最佳经济模型是什么?”此类问题往往会使CIO过于专注于具体的问题和具体的技术,反倒容易偏离技术服务于企业使命的大方向。
 
方法与过程的陷阱:如何做好管理信息化的产品?管理和需求驱动还是程序技术驱动?这类问题常常使CIO掉入“技术决定产品”的陷阱。
 
  标准性陷阱,对于管理信息化系统这样一种如此多技术和学科交叉的产品,用户在选择其产品时并无标准,常根据公司的广告投入、资金实力、市场销售额来选择,而这种选择对于用户往往没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