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国家和地区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做法和经验
来源:经济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农村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做法和经验,对我国发展涉农信息化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请看报道———

    完善基础设施  拓宽信息渠道  增强服务功能

    本报记者  胡红军

 


    在墨西哥的一处农场,专家应用电脑仿真模拟系统帮助农民决定牛群的存栏数量,以利于畜牧与环境的协调。

    从全球范围看,农业和农村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农业数据库开发;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和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

    目前,在农业和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有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韩国、印度、印尼等国家推进农村信息化也有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国外农村信息化各具特色

    各国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工作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发展模式。其中,美国等农业信息化相关立法完善、体系健全,保证资金投入;日、德等国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注重信息系统建设;法国、加拿大等形成了多层次农业信息服务格局,服务主体多元化;韩国、印度等政府投资建设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制定农村信息服务优惠政策,重视农村信息化人才培训与国际合作。

    从发展水平上看,以美国、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农业和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正在步入新阶段,形成了从农业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到发布的健全的、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再局限于某一独立的农业生产过程、单一的经营环节或某一有限的区域,而是呈横向和纵向拓展。

    农业信息化不仅使美、日等国农业的原有优势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其原有的劣势逐步消失,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国家农业生产的实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建立强有力的管理体系

    各国的实践表明,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要想取得成功,前提必须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各国推广农业和农村信息技术应用,大多建立了强有力的管理体系,强化对农业信息化的组织管理,确定各部门的职责并分工协作。如美国是农业信息化很高的国家,有一个有效的行政管理系统,从联邦政府到各州县都十分注重在组织上加强对农业信息工作的协调与管理。日本则建立了从上到下的一个完整的农业情报系统。

    在信息传播上,政府部门是农业信息最主要的传播主体之一。农业信息产品中多数具有公共产品性质,需要由政府提供,才可能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精确的市场信息和参考资料。

    在政策和资金上,政府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保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围绕农业科研体制、投资结构、经费投入和实用技术研究进行政策调整,明确投资主体并保证基本投入。美国政府对农业信息的投入比例高;欧盟设置专门的农业信息采集、统计、分析和发布等机构,并投入巨资。

    建立健全涉农信息化法制、法规,维护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并积极促进信息的共享,也是政府部门的职责。如美国在农业信息管理上,从信息资源采集到发布都进行立法管理,并不断完善,形成体系;法国有关法规规定,所有社会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有义务如实填报自己的生产经营情况,违者按偷税行为处罚。

   

    加强科研、教育和推广三结合

    从各国的实践中发现,在推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过程中,必须加强科研、教育和推广的相互结合、紧密协作,为涉农经济的发展提供基本保证。

    目前,多种农业网络(计算机网络、通讯、视听等载体)正成为农民、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各农业部门获取科学知识、传播推广实用技术,进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的重要手段。在这其中,必须使上述信息内容与农村与农业实际紧密结合。不能只教农民如何种地,还要引导农民学会多种经营。除了农业生产信息外,还应注重及时传播农民务工,二、三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信息与市场信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同时,促进信息的有效利用,还必须提高农民素质。怎样解读政策信息和市场信息,恰当地进行农业生产等各项经济活动,还取决于农民自身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可以通过学校式的传统教育和各种培训,提高农民的认知能力;还可以通过各种农业项目示范区和典型示范户,帮助农民更新观念,增强对知识和信息的接受与分析能力。

   

    打造多层次的信息服务体系

    从各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推广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生产者、经营者的信息需求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有多元信息服务主体,在服务内容上有所侧重,服务对象和群体规模上各有不同,具有良好的互补性。

    在服务体系上,不同层次、不同部门设立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部门),应根据各自的职能和服务对象,确定信息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主体,在运行中必然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形式。

    在服务内容上,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涵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包括国家宏观决策、生产者微观决策,法规、政策、市场、技术、气象、灾害等信息。要为政府、企业和农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需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协会、企业、院校共同参与,多层次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此外,各国还积极鼓励开发适农信息产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村地区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探索开发低成本且宜于在农村推广的信息终端与软件系统,真正做到使广大农民用得起、乐于用。如法国在农村推广微型电脑,印度针对农村和农民开发适合的计算机系统和软件系统。

    英国:农村信息化的历史进程

    本报驻伦敦记者  王  涛

    英国是个城市化程度很高的国家,过去10年中农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2003年农业只占0.8%,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1.8%。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农村居住的人口出现增长趋势,2003年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9%,因此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成为英国政府工作重点之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的农村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果,英国政府表示,其目标是要让所有人都用得上现代信息技术,人人用得起宽带,使信息新技术走进千家万户,最大程度缩小数字鸿沟。为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英国政府首先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使宽带网络覆盖全国。2005年,英国电信已使全国99.6%的电信交换所实行宽带接入,去年英国宽带网终端可接入全国99%的家庭,成为G8国家中宽带网络最密集的国家。基础设施的投入极大地刺激了上网人数的增加,2002年英国宽带用户只有35万,2005年增至700万,2007年4月则达到了1300万。

    解决了“用得上”的问题,英国政府通过设立上网中心,吸引更多人上网冲浪。2001年英国教育部在全国发起建立了1000个上网中心,鼓励人们去上网,学习新技能,中心还为新手提供技术指导。中心规模大到可配置200多台电脑,小到只有一间小屋,配备几台电脑。在偏远地区,政府还设有移动上网中心,用一辆装备10多台可上网电脑及一名技术顾问的大巴士,在一地停留一周,吸引当地人上网,培养兴趣。目前英国上网中心已发展到6000多个,分散在图书馆、学校、社区活动中心及商店等地,一般第一小时免费,其后收取的费用则比商业网吧略高,目的是防止一人长时间占用电脑,以鼓励更多人参与体验。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是强化农村信息化质量的关键。据统计,英国全国约有1780万人只有初小文化程度,提高这部分人的信息技术水平是提高英国社会整体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在英格兰,政府启动了“直接学习”项目,政府通过补贴,请为企业服务的大学给16岁以上的人士授课,对象是没有文凭、没有技能、无机会接受传统高中或高等教育的人士,目的是要提高这部分人的技能,增强就业能力,从而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和生产力。有关大学通过使用新技术,创新课程设置,最便宜的课程只有15英镑。

    目前,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还建有800多个网络学习中心,学习课程500多种。自2000年以来,已有200多万人学习了450多门课程,其75%的课程是通过网络授课,其余是在网络学习中心学习。“直接学习”项目还提供咨询服务和学习建议,通过电话和网络,中心人员可以提供学习课程选择、职业规划、技能提高等方面的咨询。从1998年该服务开通以来,已提供了近千万个电话咨询,该服务网络的点击率超过2000万次。

    1999年—2006年,英国政府还推出“家庭电脑倡议”,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企业)无偿出借办公电脑给雇员晚上使用,以提高全民的信息技术能力,促进家庭上网的普及。据统计,7年中英国政府对此项政策提供了3亿英镑的税收优惠,有60多家大电脑企业参与此政府倡议。“家庭电脑倡议”结束后,英国政府又提出了“家庭培训倡议”,目的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让雇主帮助雇员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在这个项目下,雇主购买电脑可优惠1/3,还可以按其雇员参加培训的人数享受增值税等退税。该倡议拟订的培训课程分1年—3年不同,价格在3000英镑以内,学员可分期付款。政府给每个参加该项目的雇员免费提供一台电脑使用,雇员可带回家,学完后再归还。

    此外,英国政府一直对农村信息化工作进行跟踪调研,及时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工作调整。2004年12月英国电信经过调研,出台了“2025数字鸿沟”的报告,标准是看家庭是否能上网,目前全英有2400万成人家里未接通网络,由于缺乏数字信息渠道,难以接触便宜的商品及服务,掌握不了及时信息。未接通网络的主要来自收入少、有残疾、电脑技能差的家庭。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25年将有2300万的老人、残疾人和低收入成人家庭不能上网。

    2005年2月,英国政府还与专业公司合作,就信息通讯技术应用及影响问题,走访了约2436家企业,其中农村企业1756家,城市企业680家。调研结果显示,在采用信息通讯技术方面,农村企业落后于城市企业,其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地区宣传推广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不够,农村袖珍企业信息化程度最低,尤其是只有10人以下的小企业。为改变这种情况,2005年3月英国推出了名为“链接英国的宽带战略”的国家信息化战略,英国政府认为,信息通讯技术的普及对农村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农村企业中采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越高,人均收入越高,经济增长率也会越高。信息技术的普及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鼓励企业向城市外围扩散,据调查,30%的受访英国城市企业表示愿迁到农村去,因为有了信息技术,农村反而显示出成本低、环境好等优势。

    正在起步的印尼农村信息化

    本报驻雅加达记者  翟朝辉

 


    多种手段推动农村信息技术应用,图为卫星技术帮助农民接通互联网。   

    雅加达科技记者布迪·普特拉总爱跟朋友们讲他在印尼南苏门达腊楠榜省乡村里的见闻。从雅加达乘坐飞机20多分钟就可到达隔海相望的楠榜省的省府班达楠榜市,但从市里到他们要去的布阿巴胡嘎村却坐了6个小时的车。让他们想不到的是,即使在这么偏远的小地方,中学里的学生们不仅能使用电脑,而且能享受到每秒700KB的高速网上冲浪的乐趣,真正的无线世界在这个偏远的小村子里成为了现实。

    帮助村子实现无线上网的是Qualcomm印尼分公司,它同STI公司合作,使用CDMA450技术标准为这一地区提供无线宽带的声音和数据接入网服务。虽然仍处于实验阶段,而且仅在这个地区的5所中学安装了此套技术设备,但他们已经制订计划要在全地区59个乡村增加这种通信网络接入口。

    近几年经济大有起色的印尼,计划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村地区的道路、饮用水、电力和通讯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设施建设。印尼在2006年8月宣布启动“改善农村基本设施建设纲领”行动,政府将利用两年的时间,计划投资5000亿盾(约合5400万美元),率先展开农村基本设施建设。据统计,印尼全国约有7万个自然村,其中有3.2万个村庄属于贫困村。

    但真正实施起来并非那么容易,据2005年世界银行发布的印尼统计数据显示,印尼农村地区7500万人无电可用。此外,印尼2006年的网民约为2000万人,占印尼总人口的9%,但这部分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虽然印尼目前农村地区的电信基础设施较差,但印尼在实现农村信息化上却有两大便利条件,如果这两大网络能够加以整合,那印尼农村信息化则会有更大的进步。

    一是自成体系的印尼合作社网络。印尼合作社是印尼农村的基层合作组织,全国约有7400个农业合作社,有比较规范的组织程序,且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该组织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农产品的收购及农村信贷业务等。村级合作社是由农民、农业工人、小商贩、渔民等农村居民组成的综合性合作社。政府对此类合作社采取垂直管理架构。全国合作社联合会主要从事加工、水稻加工、农业生产资料等重要商品的销售以及交通设备等重要物资设施及农业信贷资金发放等。目前,印尼合作社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如何建立市场信息系统,帮助社员了解市场动向以及时调整生产及营销策略;二是如何加强合作社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全球化下的市场竞争。而只有走农村信息化的道路,才能够更优化管理,减少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性因素。

    二是高起点的手机用户网络。据预测,2007年印尼的手机用户预计将达8000万,也就是说,印尼1/3强的人口将使用手机。据印尼Indosat公司销售总监瓦玉先生介绍,2006年语音和短信服务成为手机行业的主流,2007年以3G业务为代表的高科技增值服务将成为该行业增长的新动力。目前,农村合作社的基层管理者已经通过手机移动通信的短信服务了解行情和进行商务交易。   

    欧盟农业信息化:

    简便快捷  服务至上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孙  健

    日前,记者就欧盟农业信息化问题采访了欧盟农业司官员理查德。这位在欧盟农业领域工作近20年的官员表示,信息技术在欧盟农业上的应用主要反映在六个方面:其一,日常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其二,农业技术信息的获取及处理;其三,农业专家的咨询与现场指导;其四,农业系统规模管理与经营;其五,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其六,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等。欧盟农业信息化所使用技术包括:计算机宽带网络、农业信息存储和处理系统、多媒体系统等。目前,欧盟国家的农业信息化技术已进入了产业化发展阶段。

    欧盟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前后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上世纪50年代主要是利用报纸、刊物、农业合作社等,对农户进行简单的农业信息指导和帮助;60年代至70年代,除原有的信息方式外,利用逐渐普及起来的广播、电视系统,进一步增加了农业信息的传播速度与广度;到了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农业信息化突破了时间和地域间的限制,成为欧盟农业发展新动力,将农业与现代知识经济结合起来。如今欧盟农业已经广泛运用计算机技术,让信息化渗透农业的每个领域。

    欧盟目前农业信息化体系的基础源自上世纪90年代“共同农业政策”所确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在保护信息化资源方面的《关于共同农业政策信息措施法规》;在机构配置方面,欧洲统计局被确定为最权威的信息机构;欧盟农业委员会、农场会计网委员会和农业理事会均隶属于欧盟委员会。这些机构负责农业信息的搜集、统计、分析、管理与发布。到2005年,欧盟直接用于农业信息发布的经费已经增加到10亿欧元/年,用于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项目的费用约350亿欧元/年。

    理查德介绍说,在农业信息化的具体实施步骤方面,自2003年开始,欧盟决定拨出专项经费落实“资助农业信息化与通讯技术项目”计划,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鼓励与帮助农民掌握和使用现代农业信息与通讯技术能力,具体内容是:一,通过教育和培训对农民进行现代化信息知识的补习,使他们掌握如何获取和使用与农业相关的信息与通讯技术,达到指导农业生产、促进农作物改良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目的。二,通过提供产、供、销配套的信息,让农民及时了解生产和市场需求的情况,加强生产者、供应商和加工者之间的沟通与联络,使务农者付出的成本更低,所得到的利润最大化。三,通过农业信息化系统、公共传媒等,连续、系统地发布农业信息,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间的平衡关系、加强生产者、原料供应商、农业生产者等,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盲目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理查德还表示,欧盟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始终坚持服务优先和信息共享的原则,因此欧盟一直在努力实现欧盟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欧盟内部建立农业信息化网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欧盟通过各种方式筹集和集中来自不同方面的资金加以建设。欧盟委员会和成员国政府部门多年来的投入一直大于产出,也就是说政府在这个方面的投入是出于服务的目的,而并非能够换取足够的回报。根据欧盟的经验,就是先由政府搭建统一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框架,让农业信息化服务串连起千家万户。

    理查德从电脑中调出一份2006年的档案资料显示,欧盟农业信息网的创立一开始就着眼于整体的规划与建设,如今已经实现了国家、地区一级的信息服务平台系统,通过服务平台分解农业信息的发布内容,使每一个农业用户都可以透过平台获取自己最想要的信息,平台还可以让分散在不同国家和区域的人们共同享有同一种信息化服务。

    在推动与普及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欧盟特别注重充分发挥宽带网络行业的优势地位,通过互联网深入到农业劳动者的家中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引导农业劳动者积极参与,使生产者、销售商、加工商、采购商共同实现网上交流与交易,从而节省了劳动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务农者的实际收入。

    理查德还进一步介绍,欧盟农业信息化服务的重中之重和根本目的是让农民全面、快速、准确地获得农业信息。而这些信息主要出自农业生产信息部门、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农产品供求公司、农业协会或农民自己组织的网络以及欧盟电子商务网等,所有提供信息的机构都必须经过欧盟相关部门的资质审核。

    为了减少农民信息化负担和降低有偿服务的费用,欧盟在坚持农业信息化服务以官方为主的前提下,鼓励农业协会、信息公司参与农业信息化的服务。由此,欧盟的农业协会、行业组织和农业商会等半公益性质的机构积极涉足农业信息化领域。它们的运营资金一部分来源于各国政府的补贴,一部分则来源于吸纳成员的会费和社会捐助,只有一少部分来源于信息化服务所收取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