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了苦奔波
【镜头一】55岁的叶老伯办理低保,递上身份证和水电煤账单等几份证明,
等了10分钟,却不见工作人员提任何问题。纳闷之际,工作人员告诉叶老伯符合申请条件,并递上一张“社会救助登记表”,只需签名就成。
黄浦区信息委对6个部门的人口信息进行了梳理,汇集成全区人口信息资源库,开发出“一口受理、内部协办”服务平台。社区居民办理低保、医疗救助、廉租住房、协保补助等手续,只需提交身份证,受理人员通过平台就能导入申请人的婚姻、就业、补助等相关信息。如以往办理低保手续,居民要提供5—19种纸质证明,现在只需3—9种就行了。
【点评】李明升(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纸质证明的减少,不仅节约了纸张和墨水,更免去了市民四处奔波收集证明材料的劳累。利用信息技术,将早期招商引资为主的“一站式”办公应用于为普通市民服务,是政府提高效率、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一个有益尝试。
没了苦等待
【镜头二】“老江,你的低保申请通过了,快来拿通知书吧。”家住南区街的江仲法接到电话,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夫妻两人双双下岗,自己又得了重病,三天前才到街道提出申请,那么快就通过了?赶到社区中心上网一瞧,每个流程都有经手人记录和处理结果清清楚楚。
审核全过程,通过网络“走”。居民可以利用业务跟踪号,通过电话等手段查询整个流程办理状态。实际办理时间从15天缩短到3天;居民往返奔波从三次以上,减少到两次办结。每隔三个月,系统还会自动对享受低保人员进行复审。
【点评】张成业(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专家):数据库技术使机构和工作人员的职责更加明确,也提高了政府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以及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度。
少了“走后门”
【镜头三】居民赖某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她原本想借劳动保障部门“有熟人”,隐瞒自己已就业的事实,以自己“吃协保”、丈夫失业,女儿上大专来申请最低生活保障。不料,街道受理人员输入她的身份证号码,系统自动调出劳动部门的数据:已就业,家庭收入超过标准。结果:不予办理。
以前个别居民跟相关部门的熟人“打声招呼”,较容易凭假证明骗取补助。现在数据全集中在人口信息资源库中,少了人为因素的介入,“托关系”也无济于事。以董家渡街道为例,5个月来共网上受理社会救助331件,其中50件没有通过,做到了“应保确保,不该保绝不能保”。
【点评】方日东(黄浦区信息委主任):数据共享堵住了管理漏洞,使工作更加规范严密,也防止了一些不正之风。对市民而言,只要条件符合都能办理,公平公正,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