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历史名城资源 传承民族文化精神
6月9日,由建设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城市规划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国务委员陈至立为大会发来贺信。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在作主旨报告中强调,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要保护历史名城资源、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姚中民发言,开幕式由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主持,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等中外嘉宾参会。
汪光焘在报告中强调,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保存的大量历史文化遗产,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中国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在现代化建设中,十分重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保护好这些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不断促进名城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科学利用。中国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传承民族文化。从1982年起,国务院先后公布10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5年,中国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逐步建立了以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主的遗产保护体系。现在,中国有33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2003年以来,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了三批15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成为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标志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汪光焘说,要处理好改革开放和城镇化与名城保护的关系。城市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发展过程是直接有关的,集中体现在城市建筑风貌,历史建筑的保护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很重要的内容。改革开放后将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这是城市发展的动力。然而这种动力处理不好就成历史底蕴的破坏力,动力变成破坏力是把文化背景破坏了,把象征文化底蕴的东西破坏了。对历史文化名城中基本的特点、背景、风貌要研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利用好。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规模要扩大、社会要进步,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保留不同时代的遗存才是真正的发展,清朝、民国、解放初期及以后一段时期与当代建筑也有变化,要尊重这种发展历史过程,要留住文化内涵和精华,要将它们变成发展的动力。
汪光焘从五方面论述了如何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一是要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注意历史文化底蕴与发展过程,共同研究中华民族整个发展过程,这对振兴民族精神是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绝对不是个体问题,而是把108个名城和157个名镇、名村都体现出来,有些要上升到世界遗产,这就是民族精神的代表。
二是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个性特点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要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点是保护好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古城的基本格局、历史风貌。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很多体现在古迹中,古迹是历史重要遗留的符号。许多文物是盛世的产物,或者是辉煌历史文化的产物。首先要保护好各级文物单位。要注意文物保护也要有一个与之相协调的环境,即历史街区,要借鉴当时文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就文物论文物。历史街区是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是整体文化环境保护的载体,也是核定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准之一。历史文化名城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历史内涵。在研究格局的同时还要研究城市风貌,风貌不同于文物,文物必须是保持原样的,风貌是一种城市形态的反应。历史文化名城有了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城市格局以及传统风貌,研究的基本要素就把握了。
三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关键是发挥城市活力。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保护不是目的,发展才是目的,让当地老百姓有适应时代的、好的人居环境永远是目的。现在历史文化名城要把当年最辉煌、最有代表性的东西拿来宣传,通过发掘其文化底蕴来促进发展。同时要注意,发展是以保护为基础的。旧城更新和保护的内涵能把握住这些基本要素,发展就可以找到出路。我赞成旧城有机更新,在把握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更新是受欢迎的,动与不动之间要掌握好尺度。该继承的继承,该利用的利用,利用也是继承的一方面。
四是要做好城市规划,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内容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规划应该有四个主要方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保护原则与措施、保护范围及历史文化街区。要形成以文化内涵为基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保护是有层次的,划出若干个区域,核心是有内涵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周边的建设控制区的风貌要延续它的历史风貌。将建设控制区、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文化名城之间的关系弄清楚,这就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基本工作内涵。应当指出,一些非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屯溪的老街、阳朔的西街、大连的旅顺口等,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应该加以保护。
五是要十分重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可持续发展。广大农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目前有157座历史文化名镇和名村。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以及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积累,形成了集中的居民点。客观上讲,在工业化初期,这些地区发展滞缓是客观的,交通发展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给这些地方带来了机遇,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又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了前景,研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总体建设布局和建筑设计内涵,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和谐的文化传统,更好地处理人和自然和谐的关系。
汪光焘强调,保护好城市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使之流传后世,永续利用,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是领导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我们已采取多种措施并将继续采取措施积极开展保护工作。中央政府正在制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办法》和《紫线管理办法》,针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做出了全面规定。中央政府每年安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专项资金,用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的制定,重点地区的维修和整治。地方政府也相应制定了符合本地实际的保护规章和制度,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独特性作为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列入政府的工作日程,依据保护规划,落实保护工作。同时,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探索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模式,从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投入,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维修历史建筑。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强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延续优秀民族文化与传统的重要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迫切性,树立全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自豪感。通过公众的参与保护,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到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监督中,增强全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
大会还举行了为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授牌仪式。
6月10日,大会还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等回答了记者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