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电子交易平台加速农村信息化
来源:通信信息报 更新时间:2007-06-13

 
在推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进程中,需要妥善解决好信息“上天”、“入地”这两大难题。所谓的“上天”,指的是帮助农民及时把信息发布到网站上;“入地”指的是大力开发农村电脑、可视电话等终端产品
  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有98.9%的行政村通了电话,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扩展到100个县以上,信息化在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方面的作用日渐显现。

  不过,中国农民共同面临的困境仍然是:在生产技术越来越高的同时大量产品仍然像小农时代一样在本地销售,农民对价格没有发言权。记者就信息技术应用如何突破农村信息化困境等问题采访了信息化专家、上海市互联网经济咨询中心研究员毛冰冰。他认为,电子交易平台不完善是阻碍信息技术突破农村信息化困境的一大原因。

  记者:我国农村信息化目前的现状如何?

  毛冰冰:当前我国农村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农业技术的传播与教育”和“农产品的推广与销售”领域,与此同时,各地也在不断提高农村信息化软硬件配置和网络通信的建设工作,并进一步加大对农户的信息化普及教育和宣传推广力度。

  当然,受到诸多现实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农村信息化应用和城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局限性。首先,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并不是每户人家都有能力购置计算机和接通上网;其次,由于绝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较差,一时难以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针对上述情况,一些地方服务部门专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了例如可视电话、手机短信服务、以及中文寻呼机等在内的一系列简单实用的服务平台,以帮助农户能够及时获取所需的各类信息,有效地缩减了城乡间一度存在的数字鸿沟现象。

  记者:为什么很多地方农村信息化提升了,农特产品包括猪肉仍然只能在本地销售,不能卖一个好价钱?

  毛冰冰:虽然农村的信息化软硬件条件正在不断完善,各类应用模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但是,要想让农民真正从信息化中获取实际利益,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尽管在各类报道中时常可以听到某某农民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成功实现交易,但毕竟这都只是些个案和少数,从整体状况来看,实际上绝大多数农民即使“上网”了,也并没有取得太多成效。

  为什么?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由于目前农村依然缺少具备电子商务宣传和推广经验的人才;二是缺乏完善的交易服务体系;三是农村缺少品牌包装和资源整合的能力。农户各自单独通过网络平台销售产品的困难相对比较大,一方面由于所销售产品缺少品牌支持,另一方面单独销售的量相对较少,往往很难获得买家的关注。

  记者:农村信息化实施过程应该着重发展什么?

  毛冰冰:除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和培训推广力度之外,我认为还须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是大力培育农业协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议由当地农业协会牵头,组织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化生产基地共同参与,对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实行统一的品牌策划和包装,并积极开拓有效的网络宣传与推广途径,提高商品的品牌价值,促进商品的集中销售。

  其次是提高农产品信息在采集、传播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通过更有效的信息搜集和传播平台、终端工具,实现更及时、准确的信息采集和传播,实现全方位的跟踪服务和管理。

  最后是增强地区信息整合和跨地区信息共享的作用。实现农业电子商务的前提,必须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农业种植、养殖全过程实现控制和管理,从而使得买卖双方随时掌握商品动向。

  记者:新农村建设需要什么样的农村信息化?

  毛冰冰:在推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进程中,需要妥善解决好信息“上天”、“入地”这两大难题。所谓的“上天”,指的是如何指导、帮助农民及时把信息准确地发布到有效的网站上,并通过合理的资源整合,实现良好的宣传推广;“入地”指的是不断开发农村电脑、可视电话、农民手机等终端产品,降低信息化对农民群体的进入门槛和使用门槛,为农民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查询服务,提高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但是,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信息化其实只是一个形式和载体,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还在于观念的转变。只有通过资源整合打造具有地区商业特色的品牌,提升当地产品的附加价值,才能够真正实现农村的经济改革,帮助农民获取更好的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