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高兴地看到,各地干部群众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努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互联网方面,目前31个省区市级农业部门、80%的地级市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局域网,据对全国41%的乡镇统计,农村信息服务站拥有上网计算机17000多台、培训信息员近20万人。通信网方面,“十五”期间国家累计投资159亿元,使5.28万个行政村开通了电话,从2004年启动“村村通电话”工程到2006年底,北京、广东、海南等24个省区市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全国通电话行政村比例达98.9%以上。广电网方面,自1998年启动“村村通”工程至2006年底,基本解决了全国11.7万个行政村和8.6万个自然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据估算,截至2006年底,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04%和96.23%。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推进农村信息化,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比如,目前仍有一些地区的农业信息化还停留在面上,一些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使用能力不强,计算机推广受到制约。与此同时,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效益不高等因素,也限制了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
再比如,在中、西部一些地方,农村信息化发展仍处于进村阶段,远未达到入户的标准。一些地区信息网络建起来了,互联网也开通了,但信息资源建设却没有同步提高,以致“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目前,全国涉农网站有6300多个,但不少网站尚未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如何对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再传递给农民,亟待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
为了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当前尤需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强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各项设施的综合效益。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覆盖全国的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又要充分利用好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重点解决好广大农村的信息覆盖问题,使计算机网络和传统媒体在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中实现优势互补。在起步阶段,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又要重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培育信息化市场主体,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在网络建设方面,则要注重吸引社会资金,鼓励多种形式办网,走商业化运作的道路,探索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
总而言之,推进农村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一定要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调动各方积极性,持之以恒地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