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进组织工作创新
来源:新疆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创新是实践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唤,是我们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也是推动组织工作与时俱进的强大动力。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迫切需要组织工作加快创新步伐,以理念创新推动思路创新,以机制创新推进工作规范,以方法创新提高工作水平,从而使组织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开创新局面。

    一、坚持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使组织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推进组织工作创新,必须首先要实现理念创新。科学理论是指导理念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打牢创新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既是对组织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推进组织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近年来,组织工作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就在于认真贯彻了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推进组织工作创新,也必须始终坚持用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紧密结合组织工作实际,深刻领会、全面把握这些重大战略思想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强化顺应时代要求、符合组织工作实际的科学理念。

    一是要强化创新理念。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组织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我们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把握组织工作的内在规律、组织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坚持以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特别是对一些长期困扰组织工作的难点问题,以及在工作推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换一个角度和方法去思考、去解决,不断增强组织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二是要强化全局理念。组织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配置组织资源,为党的政治路线提供组织保证的重大使命。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在推进组织工作创新过程中,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围绕党的建设总目标,找准组织工作与党的中心工作的结合点,高度对接,深度融合,在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中确定创新的方向,在总结和借鉴经验中拓宽创新的思路,从重点工作和特色工作中发掘创新的亮点,从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中找准创新的着力点,通过选准干部、配好班子、建强组织、用活人才,实现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组织工作始终紧密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三是要强化服务理念。组织工作的核心职能是做人的工作。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组织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强化组织工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服务的意识,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依靠人推动发展作为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作为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搭建服务平台,拓展服务渠道,延伸服务触角,提高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调动党员、干部和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四是要强化开放理念。新时期组织工作任务重、头绪多、战线长、涉及面广,任何一方面工作的推进运行,都不可能“单兵独进”、封闭运行,必须多方面密切配合、通力合作。要跳出就“组织工作抓组织工作”的传统思维模式,主动适应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以开放的思维谋划和推进组织工作;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对资源配置、放大、倍增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各种组织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组织资源的整体潜力;通过统一规划,分工协作,联合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一个开放的组织工作新格局,使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民主、科学、开放的时代精神。

    五是要强化和谐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组织工作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证,关键取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的素质和本领,取决于各级党组织作用能不能充分发挥。要强化和谐理念,自觉把组织工作融入构建和谐社会中,用和谐的思维谋划组织工作,用和谐的办法创新组织工作,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切实抓好党的组织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培育、管理、配置和使用,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有效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组织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组织工作的成效最终体现到以党内和谐推动社会和谐上来。

    二、坚持以机制创新为核心,使组织工作始终把握规律性

    机制是实践的总结,是探索的结果,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长效性。要着眼于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工作运行机制,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工作程序,不断推进组织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牵动全局,是推进组织工作创新的关键环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以贯彻落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干部任用条例》和11个法规性文件为总抓手,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一是着眼于拓宽选人视野,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着力构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机制。以扩大民主为基本价值取向,以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为着力点,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诸如民主推荐、差额考察、考察预告、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具体制度和办法,充分依靠社会和群众选准用好干部。二是着眼于提高选贤任能水平,探索和健全干部考察考核机制,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针对新时期干部工作的新情况,制定和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建立经常性考察工作机制,改进和创新考察考核手段,准确考察评价干部的实绩,切实把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把干部资源合理配置到各个部门和岗位,努力在实现人岗相适方面有新突破。三是着眼于疏通出口,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着力构建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推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能下”的各项制度和配套措施,进一步加大改革和攻关力度,形成干部“能下”的正常退出机制。四是立足于教育防范,探索和健全干部监督管理机制。针对重要领域、重要岗位、重要工作,坚持任前、任期和离任监督并重,工作圈、生活圈和社交圈监督并重,探索建立自上而下监督和自下而上监督、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职能部门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网络,逐步完善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和协调运行机制,实现干部监督工作的系统化和科学化。

    (二)创新和完善制度规范,推进领导班子建设。一是探索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定的领导班子配备改革精神,重点结合地方党委换届工作,建立有效的常委分工负责运行机制。按照“授权充分、各负其责”的原则,明确常委职责分工,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健全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持凡属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重要人事编制、大额度资金使用、重要干部的任免和奖惩由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积极探索票决制等决策方式,不断提高常委会决策的质量和水平。二是建立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的调配机制。领导班子在一个地区和部门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优化配置领导班子,是提高领导班子整体效能的关键。要按照“结构调优、素质调高、功能调强”的目标和思路,通盘考虑,合理调配,既注意业务专长方面的全面性,又顾及年龄方面的梯次性,性格上的互补性,使各级领导班子达到职位设置合理、职务分工明确、年龄形成梯次、专业知识配套、气质性格相融,结构不断得到优化,整体功能不断增强,切实提高统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三是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坚持干部培训的个性化、差别化和多样化,建立形成以需求为导向,党政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干部培训模式,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干部教育培训网络体系。注重拓宽培训渠道和方式,通过加强与高校联合办学以及下派锻炼、上挂“跟学”和出国培训等,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把握工作大局、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引领群众前进的本领。四是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为重点,大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加强对领导干部作风状况的日常考核和了解,并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素质的重要方面和奖惩、使用的重要依据,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三)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党管人才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紧紧抓住“选、育、管、用”四个环节,提高人才素质,盘活人才存量,引进急需人才,完善管理机制,切实增强人才实力、激发队伍活力、形成工作合力。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宏观调节、市场配置促进人才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和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的合理分布,引导各类人才向重点建设项目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领域转移,打破各种阻碍人才流动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消除地域、行业、部门、身份等界限,促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之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重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型人才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健全人才评价、选拔任用、激励保障机制。在对人才的评价上,由过去单纯重学历、资历向重业绩和创新能力转变,进一步规范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考核、职称评定办法,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创造力,不断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益。

    (四)推进组织制度创新,完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要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主线,进一步完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各项制度。以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切实加强党员道德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楷模,诚信正派、见贤思齐的楷模,克己奉公、先人后己的楷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楷模,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楷模,情趣高尚、抵制丑陋的楷模。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建立健全抓基层党的建设工作责任制,努力形成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类基层组织的功能定位和目标任务,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工作方式和活动载体,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要适应农村改革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化“三级联创”活动,改进农业产业协会等新组织中的党组织设置方式,健全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党员执行政策、加快发展、服务群众、化解矛盾、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要适应城市社区不断发展和党员数量增加、结构复杂等新情况,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所有社区都要建立党总支或支部,并根据需要在社区党组织内设立若干个党支部或党小组,切实把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做实,真正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提高维护社会稳定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水平。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积极探索在新的领域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新途径。要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加强和改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创新党组织的设置形式,提高党组织的组建率,理顺组织管理体系,搞好党组织的角色定位,优化党员教育管理手段,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引导监督作用、团结凝聚作用和组织协调作用,推进“两新”组织生产经营和业务工作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提高组织工作创新水平。组织部门是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肩负着管干部、管党员、管人才的重要职责,是推进组织工作创新的主体。要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抓手,以让党满意、群众满意为价值取向,紧紧围绕建设和谐组织部门,坚持不懈地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为组织工作创新注入强大动力。一是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始终坚持正确的创新方向。推进组织工作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客观上要求组工干部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坚持把提升组工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注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组工干部的头脑,认真学习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了解工作大局,把我们的各项工作特别是一些创新的举措放在大局下去思考、去把握。深入开展向艾买尔·依明、祁爱群等优秀组工干部学习活动,使组工干部始终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政治上的坚定性,为推进工作创新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二是培育组工文化,增强创新动力。加强组工文化建设是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治本之策,也是推进组织工作创新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培育忠于事业、勤于奉献、追求卓越、勇创一流的价值文化,弘扬以公道正派为核心的形象文化,建设以团结和谐为重点的团队文化,塑造以让党满意、让群众满意的“双满意”为目标的品牌文化,形成体现时代精神和组工特点的组工文化体系。三是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创新水平。要把创新能力作为组工干部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作为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学习培训、调查研究、实践锻炼、交流轮岗等多种途径和形式,着力提高组工干部政治鉴别、政策运用、知人善任、组工业务、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提高组工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本领。四是加强作风建设,树立“五种形象”。组织部门和广大组工干部要带头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模范践行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树立和展示政治坚定、本领过硬的形象,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形象,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形象,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形象,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形象,努力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党性最强、作风最正、工作出色的部门,建设成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知识分子之家”。五是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组织工作创新是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工程。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把创新作为推进组织工作的重要切入点,明确组织工作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建立和完善创新激励推动机制,使创新成为组织部门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目标趋向。要本着尊重规律、尊重实践、尊重创造的原则,鼓励基层探索创新,对创新成果及时总结推广,并给予表彰奖励,努力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以方法创新为动力,使组织工作始终富于创造性

    组织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党的领导方式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工作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不仅是党的执政能力强弱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组织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要主动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积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努力提高组织工作水平。

    (一)坚持统筹协调,整合工作力量。新形势下的组织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注重整合组织系统内外资源,搞好横向互动,理顺组织部门内部机构间的工作关系,形成科学分工、相互配合、合理制约、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组织、干部、人才工作,使“三个轮子”协调运转;注重上下联动,以下促上,以上带下,上下结合,形成推动工作的整体合力;加强内外协作,注重加强组织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用足“内力”,借助“外力”,内外结合,依托相关部门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组织工作。

    (二)坚持扩大民主,推进工作公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民主公开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组织工作开放的重要特征,是市场经济对组织工作的内在要求。要注重运用公开的手段推动组织工作,不论是干部选拔、班子配备、人才培养,还是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除涉及保密事项外都应当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做到政策公开、标准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三)坚持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组织工作任务重、战线长、责任大,要把领导精力倾注到重点工作上,把力量配置倾斜到重点工作上,善于从解决事关全局性、根本性、紧要性问题入手,集中精力抓好组织工作的大事、要事和难事,以重点工作带动全局工作;要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发现典型,注重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组织工作整体上水平。

    (四)坚持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组织工作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强,各项改革措施特别是重大工作创新,要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采取先调研后决策,先试点后铺开的方式,加强示范引导,及时总结经验,注重实际效果和社会反响,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推行范围,巩固和扩大创新成果。

    (五)坚持建章立制,巩固成果。创新组织工作,不仅要解决眼前问题,更要着眼长远,坚持用制度化的方法和功能来解决组织工作中的现实问题,靠制度管人理事,用制度规范组织工作。坚持把制度建设融入到每一件工作、每一项措施、每一个环节,及时把创新成果总结上升为制度规范,形成长效机制,使其长期发挥作用。

    (六)坚持创新手段,提高效率。要善于借鉴现代管理科学、行为科学、人力资源开发等学科的成果,提高组织工作的水平;要善于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科学方法,改进组织工作的方式;要善于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电子视频、电子党务等手段,提高组织工作效率。

    实践不断发展,创新永无止境。只有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紧紧围绕组织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关键问题,坚持创新不懈怠,在思维创新上不断有新思路,在机制创新上不断有新突破,在方法创新上不断有新成果,组织工作就能够不断开创新局面,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