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一直在做城乡统筹
来源:华西都市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嘉宾:苟燕楠上海浦东干部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公共预算研究中心副所长

  不论是浦东还是成渝,综合配套改革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所以,在很多具体措施和改革专项上有相同的地方,可以相互借鉴,如肩负共同的示范和带动任务,共同有一个区域振兴的作用;再如,浦东正在进行的以服务性和法制性政府为指向的政府改革,以期最终形成“小政府大社会”格局,以及浦东从农村建成城市的急速城市化的过程……既有经验,也有教训,都是先行者的礼物。

  浦东经验的总结与传播是浦东干部学院的主要任务之一,对遥远的成都、重庆接获的“申特成功”的喜讯,干部学院的教授们也给予了极大关注。苟燕楠对新特区家族的新成员,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

  告诉成都浦东的经验

  记者:结合您对成都的了解,您认为浦东最值得成都借鉴的经验在哪里呢?

  苟燕楠:我国的改革经历了从1978年-1997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到1998-2002年以制度创新为内容的改革,再到2003年至今经济政治并重改革的尝试阶段。国务院明确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具体到实践中,浦东按确定的6个方面60项具体改革事项,70%已经展开。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开展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实行全额财政拨付制度,促使街道把职能进一步转到加强社区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同时,浦东还在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等方面也率先进行了探索。

  浦东进行的事业单位改革,牵扯到政府与市场边界的重新划定,还牵扯到政府内部利益的重新调整问题。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把政府的工作流程放到网上显性化,这孕育着阳光政府的契机。同时,浦东特别强调在百姓与政府间建立稳固而有效有序的沟通协调机制,培育增强公民在公共角色中的参与,提供更多的参与渠道,给百姓与政府之间合作提供更多机会,构建和谐社会。

  综配改两年,围绕金融、科技、涉外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已有10多个中央部委在浦东开展20多项改革试点。这种把中央各部委的改革诉求与试验区改革发展相结合的办法,大大有利于很多创新的摸索和落实。

  浦东一直在做城乡统筹

  记者:您提到“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很多人会认为浦东是一个全新的开发区域,只有高楼大厦,不存在农村。

  苟燕楠:(笑)这绝对是误解!10多年前,在上海人眼里,浦东就是农村,意味着贫穷、落后,这里没有高楼大厦,到处是农田、泥路还有芦苇凼。浦东一直在做城乡统筹,一直希望消除二元结构矛盾,与成都一样。

  记者:浦东是怎么来消除二元结构的呢?

  苟燕楠:在改变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方面,我们结合多心组团的规划布局,建立了以统筹发展、整合资源为主要职能的功能区域管理体制等。如实施村改居,把城市基层管理的先进经验引入到农村去。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卫生方面,2002年时实现了城乡教育二元并轨,由社会发展局统一管理。

  改革方案须举各方之力

  记者:天津滨海的综合配套改革方案4次提交都没有通过,您觉得成都、重庆新特区该如何面对这个棘手问题?

  苟燕楠: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高度重视,强调要把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作为推进全市改革的重要抓手。可以说是举各方之力,经过半年时间的调研准备,才制定形成了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总体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并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

  2006年初,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推进大会,对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为加大改革推进力度,上海与国家发改委等中央部委建立了部市合作机制,定期沟通、交流,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区联动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派驻浦东,在一线加强改革方案的研究、协调、推进和落实工作。特别是市委、市政府经过多次研究,决定从城市规划、财税工作、土地管理、环保市容、项目审批、社会事业发展等6个方面赋予浦东更大的改革发展自主权,为浦东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更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