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仁 加快推进我国农村信息化
来源:经济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农村信息化深度调研 “最后一公里”该怎样铺通

  “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

———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我国农村信息化的目标,不是简单地为了消除“数字鸿沟”。“数字鸿沟”的本质是“经济鸿沟”。因此,农村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是“发展”,是利用信息化这个手段,通过消除“数字鸿沟”而达到消除“经济鸿沟”的目的。

  农村信息化的战略重点

  我国广大农村的信息化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必须远近兼顾,既要立即看到效益,又要奠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根据近年来我国农村信息化所取得的经验,农村信息化的近期目标和战略重点包括四个方面,即: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信息化的长期目标和战略重点也包括4个方面,即:建设现代化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农村信息教育、大力培训农村干部、建设现代化的农村管理体系。

  发展现代农业是农村信息化的第一个战略重点。农村信息化首先要关注当地的主业和特色农业,特别要把重点放在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业和农副业上,把覆盖本地农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相关农业生产技术信息和知识,以农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提供给农民。

  发展农村经济是第二个战略重点。解决“三农”问题,要避免就“三农”论“三农”。当地农业的发展只有在当地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才能真正解决。当地经济发展了,支援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力量就强了,农业本身的负担也就缓解了。

  第三是增加农民收入。在农业生产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提高农民收入的要点是帮助农民解决“销售难”的问题,帮农民“卖个好价钱”。为此,需要向农民提供与当地农产品密切相关的国内、甚至国际的市场信息,帮助农民实现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搞电子商务。

  第四是帮助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办法,就是帮助农民“走出去”。农民工是农村最富余的群体,对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业产业化等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五是建设现代化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是国家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都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之一。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技术,实现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加快互联网在农村的接入覆盖,加快实现“村村能上网”,也意义深远。

  第六是发展农村信息教育。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希望在于农村青少年一代。加大投入,大力发展和普及农村信息教育,不断提高农村信息教育水平,把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赋予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少年,使他们享有和城市青少年一样的信息资源,对加快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意义深远。农村中、小学要成为农村的教育中心。

  第七是大力培训农村干部。推进农村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在县一级,而县一级的关键在县委、县政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对当代信息革命的认识,对农村信息化的理解,是决定农村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因素。

  第八是建设现代化的农村管理体系。农村电子政务建设必须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以及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服务机制,而不是“为电子政务而电子政务”。因此,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目标,审慎推进,讲求实效;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要求,以互联网为依托,集约构建农村地区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农村信息化的推进策略

  农村信息化推进策略的核心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寻找效益最好的突破口。结合我国广大农村信息化推进实际,下面几个推进策略甚为重要。

  点面结合,重点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但农村资源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覆盖”。从全国来看,农村信息化不可能立即覆盖8亿农民。从战略上看,首先要关注两类农民,即农民工和农村青少年。其次,对留在农村务农的农民,首先要关注已经组织起来的农民,即各种农民生产技术协会和流通协会,帮助他们用好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效果比较明显。再次,关注龙头企业、农民企业家和农业大户,通过他们的发展,带动农村和其他农民的发展。

  对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村分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项目应该作为优先和重点。

  尊重首创,典型引路。实际上,农村、农民最懂得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农村信息化。一旦用信息化武装了农民,农民就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干。

  我国农村信息化推进中,有许多好的实践和创造,值得各级政府和信息化推进部门认真总结。其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发展订单农业;转变农民生产、销售方式;转变政府职能;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等,成功的例子很多。不断总结农民在信息化实践中的创造,大力加以推广,利用“典型引路”,是推进农村信息化的重要策略之一。

  在农村信息化推进的早期,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对于农村信息化的投入是完全必要的。但仅有政府的积极性和投入是不够的。要做到,信息化是农民自己要做,而不是强迫农民去做;要通过宣传、典型示范、培训等各种手段,启发农民的“信息意识”。从长远来看,启发农民的信息意识,调动农民自身搞农村信息化的积极性,更为重要。办法就是要让农民尝到信息化的甜头,通过信息化增收致富。

  构造农村信息化的管理体制。农村信息化的实质是利用信息化这个手段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因此,不能将农村信息化仅仅看作是农业或信息部门的事。没有县委、县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一把手亲自抓,县域信息化或农村信息化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农村信息化的管理体制,最难的是县和县以下的信息化如何领导、管理和推动的问题。工作很繁重,队伍要精干,又不能增加农村和农民的负担。因此,需要探索,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农村信息化中常见的矛盾和问题很多:电话线进村了,农民不用;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到村了,农民不会用;信息服务商的投入要回报,农民没有信息消费的支付能力……

  这些问题,可从贵报此次报道的“吉林12316热线平台”上得到许多启示。这个平台以统一管理的400余人的专家队伍为用户界面,以统一的农业农村数据中心和统一的信息分析团队为后台,紧贴农民信息需求,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

  一步活,步步活,这种紧贴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的信息化推进模式,看起来“土”了一点,却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只有满足了农民的需求,信息化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