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十一五”期间粮食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上)
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试论“十一五”期间粮食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上)
  建设新农村、服务新农村,是粮食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粮食流通新体制,促进粮食行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大历史任务。我省粮食部门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紧紧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障缺粮农民吃饱饭和吃好饭,做好农村粮食工作是新形势下的一个新课题。

  一、建设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粮食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一)这是落实党的十六后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为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我们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和特殊商品,发挥粮食流通对粮食生产的引导和服务作用,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粮食部门是重要的涉农部门,粮食流通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相联。粮食流通工作的基础在农村,粮食收购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粮食部门承担着重要责任。这块工作做好了,农村就会更加和谐。

  (二)这是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粮食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粮食部门要从促进农业和农村全面发展以及粮食行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的重要使命,立足粮食流通工作实际,利用粮食系统遍布城乡的粮食购销网络、粮食流通基础设施,粮食产业化经营等优势,积极参与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国家粮食局聂振邦局长在首届“粮食储藏技术与管理论坛”的讲话中指出: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向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营养、健康食品为目标,除了要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制度,提高粮食保障能力和加强粮食仓储行业指导工作外,粮食部门还要重视农产储粮工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温家宝同志也曾在国家粮食局一个材料上批示:我国农产储粮数量巨大,推广科学储粮技术,改善储粮条件,减少损失,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三)这是确保农村缺粮人口有饭吃、吃好饭,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

  粮食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双重作用,既是新农村的建设者,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促进者。粮食部门把扎根农村的各类粮食购销,储存和加工企业建设成现代化的站、所、库、场、厂,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粮食部门又拥有明显的行业优势,直接服务于“三农”,在引导农民种粮、便利农民卖粮、帮助农民储粮、优化农民吃粮、带领农民兴粮等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尤其是在新形势下,如何保障农村缺粮人口有饭吃、吃好饭是摆在各级政府和粮食部门面前的一个新课题。随着城市化率的上升和粮食商品率的提高,我省农户存粮总体呈不断下降趋势。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反映,2005年农村住户人均年末存粮233.84公斤,比2000年下降28,3%,“十五”期间年均下降6.4%。从中长期看,农产存粮还将进一步下降。

  (四)这是稳定我省粮食生产的需要

  浙江人多地少,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目前,浙江常住人口近5000万人,除了1300万城镇居民外,农业人口中缺粮人数超1000万人,加上500万左右的流动人口,需要供给粮食的达280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6%。目前全省人均占有耕地0.5亩,人均占有粮地0.3亩。近年粮食总产量800万吨左右,粮食总需求量1840万吨,产需缺口达1000万吨以上。浙江省粮食自给率仅为40%左右,已成为全国第二大缺粮省,稳定粮食生产对我省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通过引导农户发展订单粮食,建立连片优质粮食基地,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对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和稳定粮食生产有指导意义。

  二、”十五”期间我省粮食部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成效和优势。

  “十五”期间,我省粮食部门紧紧围绕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的总体目标,“抓改革、促发展、保安全”,率先完成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粮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订单粮食得到巩固和发展。2006年全省粮食企业与近.36.6万户农户签订订单粮食合同58.8万吨,收购粮食82.45万吨+•其中订单收购46。3万吨,完成订单计划79%,比2005年增加2。34%。同时,各市普遍在粮食主产区建设粮源基地,面积达330万亩,为产销合作、•组织粮源打下基础。

  (二)—批带领农户走市场的龙头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全省有粮食龙头企业68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3家、市、县级53家。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公布了我省31家粮油产业企业支持名单,它们对延伸产业链,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贡献。

  (三)粮食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快进展。开发建设了一批粮食信息网站,电子政务在全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全面推广,储备粮信息管理联网技术在省级粮库和市、县中心粮库已广泛应用:电子商务在粮食交易中也开始应用,已初步搭建了全省粮食信息网络。

  (四)新的储粮技术得到广泛推广运用。全省建设了5个省级储备粮库,49个市、县中心粮库,‘目前已有近60%市、县的储备粮集并•到中心粮库存放,并实行储备粮台帐联网。2006年省粮食局承办首届粮食储藏技术与管理论坛取得圆满成功。据此,以“四项新技术”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实用的储粮新技术在我省各省级储备粮库、市、县中心粮库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有效地提升了粮食仓储科技现代化水平,为确保各级储备粮质量良好发挥了积极作用。指导农户产后科学储粮的新技术也正在研发中。

  (五)粮食队伍素质得到提高。以粮食企业和省粮科所为主体,开展了粮油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取得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仓储技术和粮油质检人员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基层粮食职工科技水平。目前,全省粮油保管员已培训1567人:占保管员总数3485人的45%。

  (六)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建设初见成效。2005年,我省成功承办了首届粮食现代物流.国际研讨会。研究编制了《浙江省粮食物流发展规划》,为“十一五”全省粮食物流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舟山、宁波、嘉兴等一期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已完成并投入运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七)、粮食应急能力进一步加强。全省地方储备粮油做到“规模、费用又库点”三到位,应急成品粮库存超额落实。各市完善了粮食应急预案,并进行了演练。目前,全省有应急加工网点324个、供应网点(包括农村乡镇)1625个,应急能力进一步加强。

  (八)依法管粮工作开始步入正规。主要标志是《浙江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将于近期以省政府令形式颁布实施。

  (课题组成员:张如祖 沈李元 胡淑平 张谷干 坍迎红 李瑜强 来源:《浙江粮食经济(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