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前几年亚洲金融风暴的洗礼,全球的互联网、电信和传媒各行业都开始冷静思考往后的生存之道。有什么业务可以拉动产业再生呢?IPTV的出现无疑给人们带来了一线曙光,人们不约而同把目光集中到这种集娱乐、通信、互联网交织的业务上。于是,IPTV成为世界范围的热点话题。我国也不例外的掀起了IPTV热潮,一时间对IPTV业务的理解和运作也成为行业间争论的焦点。
一、开展IPTV的原动力
IPTV为什么会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呢?其主要原因是大家都看到IPTV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空间。根据市场分析机构Strategy Analytics的预测,至2006年,全球IPTV业务收入将达到80亿美元,用户数将超过800万。2008年的用户数将超过2000万,约为目前用户数的10倍。这些数据无疑会打动所有具有提供IPTV能力的运营商。
从全球范围电信运营状况来看,由于竞争的加剧使传统电信业务持续下滑,固网的ARPU值下降已成不争的事实。而互联网的发展也未给电信运营商带来更多利润,尽管互联网业务发展如火如荼,但运营商只靠收取接入费用很难满足业务增长的巨大需求。因此,电信运营商需要开发新业务,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来提升ARPU值。研究可控制、可管理、可盈利的IPTV业务无疑是电信运营商保持发展的重要选择。尤其是经过与互联网业务提供商多年合作积累的丰富经验和IP网络得天独厚的交互特性,更增强了电信运营商提供IPTV业务的信心。
对于广播电视业多少年未变的单靠广告收入支撑业务的运营模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也显得力不从心。他们也在不断探索从广播电视向有线电视,再向数字付费电视改进,力图建立一种有效的盈利模式。特别是广播电视数字化以后,电视网络改用数字信号传输,具备了提供数据信息的条件。因此,广电依靠丰富的节目资源和几亿电视用户,也虚准IPTV,将它看作对数字电视的有益补充和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对IPTV概念的理解
对于IPTV的内涵,每个人都会站在各自领域对IPTV有着不同的解释。从事电信行业的人士是以IP承载网的能力理解IPTV是TV over IP,是将电视节目直接利用IP承络承载与传输,应属于电信宽带增值业务之一。从事电视行业的人士则认为IPTV是IP over DVB,将IPTV理解为IP业务在有线电视光纤同轴网上传输,应该是对数字电视的有益补充。而从事IT行业的人士更认为IPTV是在目前互联网业务中加入更多视频内容所体现的三重播放。
实际上,IPTV业务已跨越了行业和单一网络的概念。它可以提供看电视,还可以进行具有个性化和实时交互特点的点播服务和时移电视。确切地说,IPTV已不是简单的电视业务,它不仅保持了,更是超越了传统电视节目被动收看的模式,而赋予电视以新的内涵。IPTV是利用现有宽带网络作为基础设施,对传统电视节目采用直播和存储点播方式,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处可看到需要的节目,完全摆脱时刻表的束缚,并且可以用家用电视机或个人电脑作为呈现电视节目的终端。这种电视播放方式的革命化改变绝不是某个网就可以全部完美实现的。这不仅需要一系列技术的支持,同时也对网络能力提出了需求。
三、IPTV的技术特点
IPTV提供的直播电视、点播电视、时移电视三种基本业务,对应了国际电联ITU-T定义的六种多媒体业务中的检索业务和分配业务。多媒体检索业务和多媒体分配业务都需要一系列技术实现。这其中就包括:大信息量检索技术、内容分布式存储技术、数字内容版权保护技术、组播分配技术等等。
在IPTV中所提到的检索技术完全不同于Web的检索技术,检索Web页面是文本的小信息量检索,Web网页的URL固定不变,一旦你检索到所要内容的URL就可以马上找到网页。而IPTV则需要大信息量电视视频内容的检索,特别是用于点播和时移电视的节目内容,每个节目就可能有多个存储位置分布于网络各处,节目检索十分复杂。如何在众多存储源中将用户最感兴趣,而服务器又不至于最忙的节目定位,准确提供给用户,在技术上就更加复杂。这就需要系统按照服务量,统一均衡调度节目的缓存位置,来提供节目内容的播放。因此在视频检索技术上需要新的突破。
内容分布式存储与分发是IPTV需要研究的另一项技术。为了能够快速响应用户的点播需求,用于点播电视的节目内容需要分布在尽量靠近用户接入位置中缓存。采用CDN技术不失为很好的选择,然而CDN的前期建设费用十分昂贵,如果在短期内大范围铺设CDN网络,对运营商压力很大。并且目前已存在的CDN并不能完全适应视频流媒体的分发,还需要进行网络改造。借鉴互联网应用,引入P2P技术应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为理想的方案。只要认真研究信息安全措施,提供有效的数字版权保护机制,在网络上建立起知识产权保护的新规则,P2P技术将是一个很好的存储分发工具。
IPTV的商业模式业务也是IPTV研究课题中的重头戏。IPTV运营涉及到一系列产业链,从内容提供商、业务提供商、网络运营商、设备提供商到最终用户。产业链的延长也创新出直销、批发分销、多业务套餐和按质论价等新的商业模型。这些商业模式的实现同样需要科技进步和技术手段支撑。
四、IPTV业务网络分析
谈了很多IPTV需要研究的技术,而真正能够支撑IPTV业务发展起来的根本还是在网络。过去网络条件低下,内容资源匮乏,资源垄断价格昂贵成为阻碍宽带多媒体业务发展的瓶颈。召集技术进步,网络传输能力大幅度提高,并引入竞争机制降低价格,使得大力发展宽带多媒体业务成为可能。IPTV恰到好处地利用了这一有利时机,成为众多宽带业务中的排头兵。
IPTV目前提供的直播、点播和时移三种基本业务对网络提出不同需求。直播电视业务是属于分配型业务,需要端到端的带宽保证。由于直播电视的表现形式与数字电视相同,有同质比较对象,必须保证原有电视节目可以快速切换频道能力。点播电视业务是检索型业务,需要快速交换信息和多点定位的网络能力。时移电视业务是存储播放型业务,它的特点是可以向前追溯已经播过的电视节目,并可以快进到同一频道正在播放的节目。这不仅需要网络存储能力还需要频道识别和网络切换能力。针对IPTV三种基本业务需求,无论是IP网还是有线电视网,目前的网络状况都不能提供全面优质地服务。
宽带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的网络特征有本质不同。宽带电视网是双向交换网,具有双向通信和交换能力。在资源合理使用方面,它又是一个汇聚型网络,逐级收敛。核心网络带宽很大,越到边缘带宽越小,在用户接入点带宽只有很少了。这点对于传统电信交换业务是十分合理的,而用于IPTV直播业务问题就出现了。首先是接入带宽的问题,宽带电信网用户的接入带宽不足以支持电视直播,致使用户无法忍受过慢的频道切换响应时间,而放弃使用业务。电信网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改造节目分配设备,这将大大提高业务系统的成本。但宽带电信网提供点播业务时就容易多了,网络的双向交互特性使点播业务的操作过程得以顺利完成。
有线电视网是单向的分配网,分配网的特点是从始至终网络带宽不变,也就是说电视节目从电视台播出到用户端收到信号带宽没有变化。由于有线电视网用户端带宽足够大,所以电视信号可以采用压缩率较低的编码传输方式,将多个频道信息随电视信号直接传送到电视机上,切换频道可以在本地完成,保证了用户在切换频道时得到快速响应。然而当有线电视网提供点播业务时就不那样惬意了。由于点播业务需要双向交互信息,有线电视网却只能提供单向传输,缺乏应有的回路很难提供交互能力。要想提供点播业务,有线电视网就需要投巨资对现有网络进行双向改造。况且改造后的双向HFC网络在传输上行信号时所产生的反向噪声汇聚也很难消除。因此可以说有线电视网就最适合广播业务。
由此可见,宽带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有着截然不同的网络特性,对各种业务的支持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宽带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不可互代,而应以互补共赢的方式共存。
五、IPTV提供了三网融合的契机
对于IPTV业务而言,我们不应当把它看成是某一领域的业务,IPTV是一个融合的业务。业务是与网络适配的,有了业务的融合也将带来网络的融合。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设中明确指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要“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表明政府已将“三网融合”的问题提到正式议程。在下一个五年中实现“三网融合”,需要选择适合三网融合的业务,IPTV业务刚好提供了这一良好契机。
“三网融合”就是指宽带电信网、数字电视网、计算机网在技术、业务提供、传输共用等方面的融合。融合并不是替代,实现三网融合要发掘三网的优势。充分利用目前网络的已有特点和能力,实现在业务层面上的互补和高效运作,增强网络提供综合业务的能力。
IPTV业务融合了电信、广电和互联网三方面的技术,其本身就代表了一种融合。IPTV业务网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业务与网络的适配,利用宽带电信网的双向交互能力和有线电视网的等带宽单向分配能力,以及互联网无处不在的通达性,构建一种由单一业务组合的复合业务平台。从而达到三网融合后资源互补和共存互赢的目的。
六、结束语
以IPTV业务为切入点,实现电信、广电和计算机三网融合的目标,可以说是三个行业的共同愿望。现在的首要问题是需要建立一条完善的IPTV产业链,创建一种合理的盈利模式。综合考虑行业特长和网络优势,构建理想的IPTV业务平台。形成一个共存互补,资源共享的融合网络。推进“三网融合”,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