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口口相传的意见领袖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对于Web2.0来说,最让人头痛的问题,莫过于它到底可以做什么。前两天和一位记者朋友聊天,他的想法是,为什么不用SNS办一份50万发行量的报纸?

  这位朋友也是SNS的“粉丝”,有大概150位朋友在他的一度连接里。根据六度关系换算,这150位朋友给他能带来的关系数为50万。假设他创办了一份相当有质量的电子报,并成为朋友们乐于分享转发的内容,那么以他现有的人脉,这份电子报累计被转发的次数,在理论上就可以达到50万。

  当然,这是建立在相当理想化的假设基础上的数字。从常识来看,要达到目标,我的这位朋友起码还需要在他的人脉中找到一群乐于帮他传播的人,同时生产出足够优秀的内容。套用《引爆流行》一书的理论体系,这份将依赖朋友间层层转发来进行病毒式传播的报纸,还需要越多越好的“个别人物”(Few)、令人印象深刻不能不“转”的附着力(Stickness),乃至形成足够的话题效应——环境威力(Power of Context),才能构成一个完善的流行模型。

  可是,谁会是意见领袖?这种朋友和朋友之间的传播,是不是有步骤可以设计?负责传播的人,是不是会愿意多花点时间来对信息做增值?我想,这不仅是我朋友的问题了。

  常用的办法是找知名博客做意见领袖。我们身边就有不少博客,在赢得了广泛的声名后,令营销界朋友动起了借助他们进行口碑营销的脑筋。在此之前,国外那个请约100名博客免费品尝葡萄酒的推广案例已经相当著名。

  然而,在为尝试喝彩之后,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个案例,却很难说出它在商业上多么成功。道理很简单,博客强人不等于葡萄酒专家,一个不喝酒或者不懂喝酒的博客对酒的推荐,显然要冒很大的风险——这太容易引来他人对其中商业因素的怀疑和反感。另一种可能的情形是,在网络营销热的当下,博客们干脆声明这是一次探索、一个试验,读者出于热情很可能尽量帮忙,但这已经不是营销,同时也不可复制。

  所以在《引爆流行》中,排在第一位的Few,叫做“内行”(Mavens)——这与名气无关,如果对需要营销的东西不到专家的份上,那么就算徐静蕾也只是形象代言人。

  另一个问题是,大多数时候,“意见领袖”只是在发表意见。他们并不对自己口传目标(比如博客的读者)有太多认识。博客的读者有多大的比例喜欢喝酒,并且愿意把这个好酒的信息做再一次的传播?很难说,搞不好就是“鸡同鸭讲”。可如果只是追求被“提及”,那么所谓的口碑营销和传统的广告轰炸又有什么区别?

  在这个用户集体创作,个人空前凸显易辨的年代,我们为什么不去找到真正的内行,再通过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把我们一心期盼的附着力和环境威力持续放大?

  对于博客网站,通过文章的标签、引用、回复,找到内行并不太难。那么SNS网站是不是可以给“人”也贴上标签?比如给自己和朋友都贴上“酒友”、“技术狂”、“麦霸”、“好爸爸”……设想一下,当找到背着“酒友”标签的意见领袖时,他写的帖子将多么刺激那些将他贴为“酒友”朋友的神经:“这小子,不是在诱惑我们来两杯嘛!”这是不是会比少数那么几个社区名人更有效,更“长尾”?

  这是一种Web2.0独有的,源自情境的精准和互动。Web2.0精加工下的口碑营销,就远不只是卖葡萄酒了。50万发行量的报纸,为什么不可能?(作者为资深互联网观察人士,若邻网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