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港部队司令员接受专访: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来源:新快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记者香港专访驻港部队两位首脑

公元1997年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陆海空三军官兵,冒着瓢泼大雨,从陆地、空中和海上同时越过深圳河,准时踏上香港这片神圣的国土,担负起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防务任务,开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一国两制”条件下驻军的新
篇章。十年前的这一刻已被永远铭刻进历史的丰碑。

十年过去,这支号称“文明威武之师”的部队是怎样忠实履行职责、践行承诺、树立形象的呢?驻港部队的官兵们经历了什么?改变了什么?作为这支光荣部队的指挥官——驻港部队司令员王继堂、政委张汝成,他们有什么感想?2007年6月6日,本报记者有幸来到香港中环——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大厦的会议室,对王继堂和张汝成两位将军进行了专访。

王继堂中将:“驻军无小事”

记者:司令员,能谈一下您接到驻港部队任命时,心情是怎样的?

王继堂: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我,我是2003年进入驻港部队的,接到任命的时候,第一个感觉当然是很自豪,能到驻港部队工作,是党和国家对我的信任,但同时又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作为驻港部队的领导,政治压力和责任更大。有一句话叫做“驻军无小事,事事连政治”,思想上保持这种警惕和敏感是必要的。所幸任命以来,不敢说称职,但至少是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记者:驻港部队是一支非常特殊的部队,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王继堂:驻港部队本身的意义就很特殊,驻军香港是中国中央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它还标志着香港150多年殖民统治的结束,同时它也是维护香港长期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

从特殊性来说,首先它担负的使命非常特殊,在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中驻军,“身在资本主义,心在社会主义”,这在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第一回,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十年来,驻港部队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代表,作为国家主权的象征,奉命进驻香港,担负起香港地区的防务任务,从此开创了我军在“一国两制”条件下驻军治军的崭新篇章!

其次,其内部的编成部署也非常特殊。香港驻军是目前解放军序列里唯一一支陆海空三军合成的部队,分别部署在港内港外的十多个点上,部队人员经常要出入香港、深圳两个海关,我们习惯上称作“三军合成,两地部署”。

再次,在香港驻军,我们面对的政策与制度也非常特殊,驻港官兵面临两种法制环境,既要遵守香港法律又要遵守国内法律。另外,驻港部队在建设、管理和运行方面,与驻内地部队也有着许多不同。十年来,军委总部专门为驻港部队制定颁布的法规政策就有上百个,特别是实行交流轮换制度,每年都有部分干部和建制单位交流轮换,部队长期在动态中搞建设。

最后,军地关系也非常特殊。根据香港《基本法》和《驻军法》的规定,驻军与特区政府在行政上互不隶属、互不干预,但在实际工作中又需要互相尊重、互相支持;部队官兵既不能与香港市民随意联系和交往,又要发扬亲民爱民的优良传统。这是一种与内地截然不同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

记者:驻军和特区政府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王继堂:驻军和特区政府是互不隶属、互不干涉的关系,但二者又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张汝成中将:“防务能力有保证”

记者:政委,驻港部队进驻香港十年,您认为最有意义的是哪一方面?

张汝成:我把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进驻香港十年的经历比做一场“十年长考”。最值得记取的东西是,我们在完成祖国赋予的各项重大防务任务的同时,展示了驻港部队“威武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并以爱港亲民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具体来说,驻港部队完成了多次战役集训、军事演习,以及海空巡逻、海难空难搜救演练、诸军兵种联合演习。圆满完成了14次军营开放日、34次对外军事科目表演,妥善处理了23个国家的515批次外军舰艇、飞机来港访问和休整等涉外军事事宜,既彰显了国家主权,展示了国威军威,又锻炼摔打了部队,提高了防务能力。

采取“归口管理、领导审批、分头办理”的办法,驻港部队与特首办、律政司、警务处、入境事务处、海关等10多个特区政府部门,建立了顺畅的联系机制和重大海难、医疗救助行动协调机制,依法开展对外联系。积极参加香港社会公益活动,先后9次义务植树3万多株,9次义务献血159万毫升……

记者:驻港部队十年来驻军、治军取得不俗成绩的原因是什么?

张汝成:我觉得,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政治上特别过硬。就我了解,十年来,不管形势任务如何变化,驻军党委班子成员怎样变动,我们都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军委总部的决策指示,“抬头看方向,低头干工作”。我们要保持政治敏感性,不断强化军魂意识,听党指挥,确保政令军令畅通,是驻军十年建设最基本的经验,也是最根本的保证。

记者:您觉得香港回归十周年和五周年时相比,有什么变化?

张汝成:从防务能力上来说,信息化作战是最大的变化,同时联合指挥手段、基地化、模拟化训练也有较大进步。香港寸土寸金,之前官兵们训练场地空间较为紧张,这些高科技训练手段上马后,基本能实现驻港官兵不出营门也可以完成全套大纲训练了。同时,在与特区政府等外界交流方面,参与的重大演习、联合搜救次数大大增加。

记者:驻军目前的防务能力如何?

张汝成:(笑)我对我们驻军的防务能力很有信心,中央军委指到哪里就能打到哪里!进港之初,我们驻军的装备都是全军最好的,官兵也都是从中央军委、广州军区等地挑选的精兵强将,新兵入伍素质高,入伍后集训培养也很到位,我们的防务能力绝对有保证。只要特区政府有需要,中央军委批准,我们可以随时担负各种防务任务。

广州籍士兵杨继泉幸福呐喊

驻港部队成就我的梦想

“我从小就有两个梦想,要么念大学,要么当兵,没想到一块儿实现了,来的还是驻港部队,真是太幸运了……”一看到记者,杨继泉就兴奋地说个不停。这个来自广州花都花东镇贫苦农村的孩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直用“幸运”来形容自己的经历。

今年22岁的杨继泉出生在广州花都花东镇镇东村的一个贫苦农家,家中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1998年,就在他念小学6年级的时候,爸爸突然被发现已到脑癌晚期,结果不到一个月爸爸手术失败溘然长逝,留下了近万元的债务,阿泉差点因此失学。之后,念初二的姐姐主动辍学来到市内打工,以帮助妈妈供阿泉和弟弟继续求学。

2005年夏天,阿泉幸运地考上了韶关大学计算机系,刚刚军训完就遇上部队秋季征兵进学校,得知大学生入伍还可以保留学籍后,阿泉连家人都没来得及通知,就毅然去报了名。身体素质等条件均不错的他很快就通过了两轮体检,随后,他接到了去驻港部队的通知,巨大的喜悦顿时席卷而来。

2006年11月24日,苦盼了一年多后,阿泉终于进港了。进港后第一个月,阿泉便被分配到警卫连站岗,这一站就是半年。

现在,阿泉轮值到厨房帮厨,每天要洗七八筐青菜,厨房热气腾腾,每次帮厨衣服都全湿透了。他告诉记者,今年11月底他就要退伍回校继续学业了,现在正加紧向同住的一个四期士官学习修电话,“争取学门手艺回去”。回望近两年的军营生活,阿泉感慨万千,他说,驻港部队已经圆了他的当兵梦,现在该是回去读书的时候了,以后有机会的话再来部队发光发热。

阿泉日记(选登)

(2006年)3月4日从今天起,我便是一名驻港军人了,因为今天上午我们进行了授衔仪式,这一天我已经等了快90天。说这个仪式隆重吧,但我的心情反而很平静。

(2006年)11月24日进港!上午开始打包,收拾东西,挺忙的。12时20分,我们停在深圳皇岗边检站里,一切交通都停止了!过了这关口,我们就到香港了!那一刻是激动、兴奋的!进港,我们已经想了整整一年,而这个理想今天终于实现了!

(2007年)5月5日今天是发津贴的日子,港币570元,人民币240元,除港币170元用于本月开支外,我把节余下来的2000多元寄回家了,弟弟给我打电话说要1000多元交资料费。他明年就毕业了,这是我第三次给他寄钱了。

老兵忆回归

“我们上岗了,你们下岗了”

2007年6月7日,新围军营。现任驻港部队仪仗队“总教头”朱佳春回忆起十年前与英军在“香江第一哨”进行防务交接的情形,仍是情难自禁。

朱佳春告诉记者,他1991年12月入伍,1995年从北京军区仪仗队选调来参与组建驻港部队,回归前夕,时任排长的他更幸运地进入防务交接的升旗队列中,成为陆军分队的领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朱佳春难掩激动之情。1997年6月30日晚上9时不到,他们便从深圳基地出发皇岗过关,不到11时就已经抵达防务交接处,进行简单彩排。7月1日零时,防务交接准时进行,中方代表谭善爱的一句“你们下岗了,我们上岗了”更是让朱佳春心潮澎湃至今。“历史选择了我们,能在和平年代完成收复失地的使命实在是无上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