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交通厅公路局创新发展纪实
来源:科技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山东省交通厅公路局几年来始终坚持“三个责任重于泰山”,牢牢把握“六个永恒主题”,集中力量推进公路现代化建设,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战略部署中,深入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任务目标,开创了“十一五”公路工作的新局面。

  “十五”成就辉煌

  “十五”期间,山东省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025亿元,新增公路通车里程9446公里。截至2005年底,全省有109个县(市、区)通达高速公路,基本形成了以省会济南为枢纽,贯通各市、连接周边省份的高速公路主框架。2003到2005年,全省共完成农村公路改造里程88470公里,总投资241亿元,基本实现全省行政村通油路建设目标。

  山东省高速公路建设在全国率先突破1000、2000、3000公里,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2005年在全国公路养护管理大检查工作中,山东省取得了高速公路、国省公路和综合成绩三项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十一五”开局良好

  2006年,山东省交通厅公路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取得了“十一五”公路工作的良好开局。

  全省共完成干线公路建设投资138.2亿元,其中,高速公路73.6亿元,路网改建工程64.6亿元。220国道滨州至济南一级公路、济南段店立交桥、海阳至即墨高速公路烟台段建成通车。到2006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4911公里(含村道),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30.77公里,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公路科技进步成果丰硕

  多年来,山东省交通厅公路局坚持科技创新,围绕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开展科技攻关,有数十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其中,有四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走在了全国同行业的前列。

  公路工程灾害预防与治理综合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该项目揭示出各类路基工程灾害产生、发展的内在机理和一般规律,探索出适用于对其预防与治理的科学有效的计算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从非确定性和确定性因素两个方面,定性地描述了灾害发生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并通过摸拟计算对此进行了定量描述。通过有效监测证明了任何灾害事故的发生都是可以预测的,而且可以通过有效措施加以防止。分别对各种类型路基灾害处理的技术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试验研究,摸清了不同技术手段在处理过程中对关键部位的控制及作用原理、参数选取及应用的时机和条件,在理论上取得了进展。根据实际综合应用适用各类路基灾害预防与治理的通用和专项技术成果;分层多次高压注浆预应力锚固技术,适用各业塌方体的加固及濒危工程的加固。松散岩土层非套管成孔技术,适用于各类塌落体的凿岩成孔。复合式锚杆桩技术,适用于各类滑坡体、高填路基、桥基础的加固处理。

  该技术在山东已经推广应用多年,工程稳固,效益可观。主要工程有:滨洲黄河大桥北接线挡土墙加固;枣庄界河立交桥加筋土挡土墙加固;京沪高速公路大金山等路堑边坡加固等。利用该技术加固较其它方案节约土地1300余亩,节约工程投资2000多万元,可产生约2亿元的社会效益。该课题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公路养护关键技术及系列装备的研究

  我国公路养护长期以来一直依赖于人工检测、主观评价和经验分析。随着公路养护规模的迅速扩大,传统的养护方法和检测手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的公路养护要求。本项目系统地研究了公路养护中的关键技术,提出并建立了我国的公路检测、路况评价与养护分析技术体系。

  该课题研究了公路损坏分类和损坏指标的快速检测技术;开发了损坏指标的系列快速检测装备,创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体系;研究了公路养护评价与分析技术,形成了适用于各级公路的养护评价体系和标准;建立了包括路面使用性能和运行速度等10余种养护分析预测模型的知识库;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公路养护分析大型软件平台(CPMS)。该项目的技术成果已在国内近30个省市得到了推广应用,覆盖面超过90%,效益超过10亿元。部分成果已被纳入国家的多项技术规范和标准。该课题获得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沥青混凝土路面抗滑磨耗层的研究及应用

  根据山东省交通厅1997年的科研计划,山东省公路管理局和山东省交通科研所共同承担了该课题的研究。课题针对高等级公路沥青抗滑磨耗层耐久性和表面服务特性之间的矛盾,通过对各种新型抗滑磨耗层的研究探索出了适合于山东省的抗滑表层结构类型以及相应的设计方法和工艺技术。

  他们首先通过对用于抗滑磨耗层硬质岩集料的调查及集料加工设备工艺、指标等相关性能的研究,为高等级公路抗滑磨耗层集料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了依据。其次对SMA混合料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提出了针对SMA混合料的设计、沥青胶结料的选择原则,编写了设计程序。特别是采用MAC沥青作为SMA胶结料,不需要添加纤维,既保持了SMA混合料的优良性能,又降低了工程的造价,更适合多种条件下高等级公路的抗滑磨耗层的应用。第三,首次引进借鉴“贝雷法”设计理念并提出多级嵌挤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设计方法以及相应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及设计程序,为重交通沥青混凝土路面混合料设计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该技术在国内多数省公路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我国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施工规范提供了科学依据。其理论基础不但在路面中应用,已逐步扩大到半刚性基层,成为解决半刚性基层裂缝的优选方法。第四,引进MAC沥青技术,并将该技术与SMA、嵌挤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结合使用,提高了混合料的使用性能,并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推广应用价值。目前SMA沥青占山东省高速公路表面层应用改性沥青份额的90%以上。该课题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道205线滨州黄河公路大桥工程综合技术研究

  滨州黄河大桥是国道205线山东境内高速公路的重要控制工程,是交通部提出的“两纵两横、三个重要路段”之一的北京至上海公路在山东境内的重要补充,是连接环渤海湾经济圈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之间最便捷陆路通道的重点控制枢纽。

  滨州黄河大桥主桥及接线全长14.8公里,大桥全长1698米,其中主桥为三塔PC斜拉桥,全长768米,全宽32.8米,共有200根斜拉索。整个工程概算投资6.96亿元。该桥无论从设计方案,还是施工难度上均创省内新高,在全国名列前茅,在我国建桥史上创造了五个“第一”:一是最深的钻孔灌注桩达120米,为全国之最;二是中塔高达125米,为黄河上之最;三是大桥桥塔梁固结的设计方案在全国斜拉桥中首创;四是主梁节段足尺模型试验为当时国内首次;五是采取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液压爬模技术,同时它是国内所建成的桥梁中最宽的预应力混凝土箱形桥梁,梁宽达32.8米,名列第一。

  该桥于2004年7月18日建成通车,历时近三年时间。建成通车两年多来,对促进京津冀鲁地区与苏沪浙地区的经济联系,对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滨州市的路网结构,促进滨州经济腾飞和整个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开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技术成果已在济南黄河三桥、东营黄河大桥、江苏苏通大桥、北京奥运体育场馆应用。该课题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据了解,2006年,山东省交通厅公路局全年科研立题达20余项。除《滨州黄河公路大桥综合技术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外,《大粒径沥青混合料柔性基层在老路补强中的应用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永久性路面的研究》获美国联邦公路局、美国沥青路面协会科技创新奖。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

  2007年,山东省交通厅公路局在公路建设上的主要任务目标是:计划投资245亿元,其中重点工程141亿元,新增公路通车里程3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59公里,达到4039公里。新改造农村公路9000公里。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8万公里。

  据介绍,山东省公路系统承担了9个重点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在科技创新上,该局要实施三大工程:一是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重点扶持公路安全保障、沥青路面长期使用性能、桥梁耐久性、环保节能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力争达到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二是要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全省公路建设要推广应用SMA、骨架嵌挤型路面、沥青大碎石基层、低噪声路面新结构,特大型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和沿海地区桥梁结构防腐、防盐碱损害等一批科研成果。三是要大力实施管理信息化工程。以打造智能山东公路为目标,以道路数据库为平台,实现即时观测、即时分析、即时决策、即时调度指挥。

  今年,山东省交通厅公路局要力争完成山东公路信息系统的资源整合,实现省市县三级公路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推动全省公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