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信息化成为有效化解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在校生总量高达2.3亿人,学校50多万所,教师1100多万人。然而,我国的教育事业却远没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前教育事业仍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矛盾。
记者从教育部门了解到,教育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是目前一个主要矛盾。仅在大学,我国目前就缺少大约100万名教师。而在中小学,教师数量的缺口更多达300万以上。实行高校扩招以来短短5年时间,我国在校高校生总数已突破2000万人,是2000年高校在校生人数的2.5倍。2006年高校招生总人数将达到创纪录的530万人。而同期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并没有相应增加,2004年与2003年相比甚至还有所下降。大规模扩招,使我国有限的高校教育资源全面紧张。不光是教师数量严重短缺,相关的教育设施如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教学实验设备等也都不够用。即便如此,我国高校目前的入学率也只接近20%,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高中毕业生望大学门槛而兴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限的高校教育资源与旺盛的高等教育需求产生了日益尖锐的矛盾。如何尽快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高等教育资源总量短期内不可能得到大规模扩张,只有教育信息化可以有效缓解这一矛盾。
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则是另一个突出问题。首先是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近年来,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不仅体现在收入比上,而且也体现在教育资源配比上。农村的教育经费长期由乡镇政府承担,而乡镇财政又无力承担,最后变成了要农民自己负担,造成本来已很低的农村教师工资被长期拖欠,许多地方的农村教育都是负债运行,大批农村孩子失学。许多地方的小学义务教育名不副实。2005年我国首次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显示,竟然有113个县小学生公费预算为零。据民进广东省委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广东省为数不少的欠发达地区,中小学靠“负债运作”改善办学环境,全省教育债务竟达73亿元,全省有20万中小学生在危房中读书。而广州市的几所重点中学,都分别斥资2亿元以上建设豪华校区,并添置了空调、直饮水设备。几亿元建一所高中,一两亿元建一所小学,上亿元打造一个幼儿园。农村地区学校却是教室光线不足不敢开灯,夏天气温高不敢开风扇。乡村教师由于待遇低不断流失。在我国相对富裕的广东地区尚且如此,全国情况可见一斑。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差距如何才能在短时间内尽快缩小?专家认为,只有依靠信息化手段,才能把城市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到农村地区。
其次是地域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少数几个特大城市,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教育资源则十分贫乏。这种资源分布状况对于在职继续教育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在知识经济已经来临的今天,在职在岗的已就业人员也存在迫切的教育培训需求。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即使大学本科毕业,其所学的知识在4年之后就会变得过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充电”,才能适应工作要求。然而,工学矛盾始终存在,在职在岗人员又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可能都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少数大城市接受脱产学习。如何帮助他们跨越地域障碍,获得学习提高?常规的教育手段行不通,而网络化、远程教育等信息化手段却又大有用武之地。
另外,在城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表现也相当严重。许多教育行政部门近年来热心搞这样那样的“重点”学校,把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到重点学校,给这些学校配置教学水平最高的老师和教学设备,以保证这些学校的高升学率。人们看到,只有进了重点中小学,才有希望考入重点大学,上了重点大学,才有希望将来获得好的工作。学生拼命向重点学校挤,导致择校热“高烧”不退。重点学校趁机高价招收“择校生”。在北京某区级重点小学,赞助费竟高达数万元,即便如此,报名人数仍然是招生人数的四五倍。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交赞助费越高的学生越容易进入重点学校,人为地造成了基础教育领域的社会不公。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基础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太大。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如何让名校的优质师资为全社会共享?办法也只有一个,就是用教育信息化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传统教育管理局限凸显 信息化打造最佳沟通平台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城市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而家长又都“望子成龙”,对孩子的教育倾注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无数的父母为孩子的上学问题殚精竭虑、劳累奔波,这使得学生教育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学校教育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需要,亟待进行变革。
关注孩子的成长不仅是父母的心愿,也是老师乃至全社会的使命。在孩子身心发育的成长时期,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特别是家长与老师之间及时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学校管理,校方与家长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家长会、电话联系、家访等来实现的,但这些方式无论是广度、深度还是及时性,都很受局限。一位老师要管理几十名学生,其时间、精力都有限,家长若常打电话给老师,无疑增加了老师时间和经济上的负担,可不打电话又无法及时得知孩子的在校情况,家长常处于这种矛盾境地。
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样?在学校的表现如何?放学之后到什么地方去?这些问题家长都十分关心,也迫切需要实时掌握有关的信息。同时,学校和老师也希望及时把学生在校的表现等情况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独生子女的家庭构成导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信息沟通需求变得日益迫切。那么有没有比家长会、家访等传统沟通方式更好更有效率的信息交流手段呢?记者在江苏省苏州市采访时了解到,该市“网上家长学校”就很受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欢迎。由苏州移动、教育局、妇联等单位联合组建的网上家长学校,通过互联网加上手机短信等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沟通起家长与学校、老师之间的实时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学生与老师可以在网上进行咨询辅导;家长还可以约请网上名师对孩子进行针对性教学,回答疑难问题。这个网上家长学校组建仅一年时间,目前已经发展用户超过50万,苏州市70%以上的中小学都开通了网上家校路路通,重点学校更是100%开通网上家校。苏州市网上家校模式目前正在江苏全省进行推广,这充分表明信息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管理最新的发展方向,其前景将十分看好。
教育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社会信息化的主要领域之一。目前,我国已建设了5万多个中小学校园网和3000多个大学校园网,在线注册参与高等教育的学生已达300余万人,有力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变革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有关专家指出,尽管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与日益旺盛的教育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面对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千千万万高素质人才的庞大需求,专家建言,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已经箭在弦上,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