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纺织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许先生是广东某服装企业的总经理,最近发现仓库里居然还存有一批女装货品,而在统计表中却没有记录体现。最让他感到可怕的是,公司每个月的库存损失将近三万元。这对于公司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此,许先生投入了十几万元,实施了一套分销管理软件。这套软件帮助许先生将库存损耗由三万元减少为千元。
对于服装企业而言,要想比较充分地满足消费需求,就必须保持一定量的库存,但库存过多又会造成资金积压,因此,畅通的市场信息反馈渠道对于服装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开始采用快速反应能力的特色连锁商店经营模式,架构快速周转的供应链,而这些也是需要建立在高效和现代化的信息化平台之上。因此,服装企业对于信息化的需求正在突显。
相对来说,在分销层面,虽然各服装企业的货号差别很大,数量可能非常多,但管理相对比较简单,各家的模式也大同小异,因此大多数服装企业信息化都是从分销管理开始入手。但在服装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方面,由于业务模式的多样和多变,可变因素多,企业内部人员素质不够高等原因,使得许多企业ERP实施难以成功。
分销管理:有数据无应用
在服装企业中,通常采用的是人工单据流转的程序来实现信息流对商品流的追踪;通过财务库存资金帐来控制进销过程;通过仓库帐来核查物流过程;通过定期盘点对帐来调整账目和商品的损益。由此将造成物流、款流、票据流的分离,财务信息滞后于实际业务,相对来说只有通过盘点才能较准确的了解经营情况。但对各类票据、应收、应付款等信息查找困难重重,差错率高,商品进、销、存数量及金额记录统计工作量大,准确性差,各类经营统计数据仍旧严重滞后实际业务需要。
此外,商品品种日益丰富,流行周期越来越短,企业活动节奏加快,调价、促销、移库各种情况,信息量大、变化加快,代销、折让、退换等方式频繁应用,这些都增加了经营管理的结算和统计难度,手工管理更是无法胜任。
“服装行业季节性和流行性的特点特别明显,如果信息流不顺畅,对销售和库存损耗的影响非常大。”很多企业CEO都意识到这一点。因此,现在不少服装企业都开始关注并实施分销管理软件。
这也为分销管理软件厂商提供了市场空间。广州伏羲公司总经理雷靖谈到,公司在1996年成立之初,业务人员上门推销软件绝大多数都是被拒之门外,但现在不同了,很多企业都主动打电话进行产品咨询。
“不过,尽管已经实施了相关管理软件,很多企业也只是应用了其中最基本的进销存功能,目前的应用水平还处于用计算机替代手工操作的阶段,而谈及真正的信息化管理,还有一定的距离。”广州宏中电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麒宇表示,“别看那些服装品牌的知名度很高,企业内部信息化应用水平却相当低。”
陈麒宇认为这是由于企业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太低,从而无法实现真正的应用。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产生,各类原因都有存在。例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企业加盟店的销售人员,有的甚至连鼠标都不会用,一旦碰上计算机出现一些小问题就措手无策,从而无法正常或者准时上报数据。有的销售人员甚至故意推迟两三天或者一个星期才上报,而此时数据已经过期无效了。此外,由于企业体制不完善、没有相应的监控体系加以保障等等因素,真正有用的报表无法形成。
生产管理:过于复杂牵制实施
与分销管理相比,服装企业生产管理的难度更大,这给ERP的实施与应用都带来了压力和阻力。
服装企业业务模式的不规范是实施难点之一。据了解,目前在服装企业中单是营销模式,可以分为加工型、贸易型、品牌型;按规模分,可以分成亿元以上企业、千万型、百万型;按产品类别,可以分成服装、佩饰、用品等。或者,有些服装企业可能只做生产,也有既做自有品牌,也做其它品牌的代工,它的生产部分可能一部分自己生产,一部分委外加工。而有些企业,可能从纺织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全者覆盖,生产流程特别长。
不仅是业务模式的不规范,而且企业生产涉及的物料多、工序的复杂性等特点都使得企业很难寻找到“标准化”的产品。例如,当期的面料使用后,下一期生产是否再用?目前的使用情况怎么样,如何处理等等情况复杂多变。
来自企业内部的阻力也是难点。首先是涉及利益问题,信息透明将使很多人为的决策转为信息系统的自动决策,一些人员的既得利益要受到影响,为此会拖延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其次是企业内部人员素质不够高,管理水平不能胜任ERP的正确实施。再次,是企业内部采集的数据准确度不高,无法为ERP的实施打造良好平台。
“其实对于企业而言,也不是没有合适的软件,但这类软件的价格比较昂贵,而且对于企业的数据基础和人员的管理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但服装企业在这些方面还比较薄弱。”雷靖指出。
而对于软件厂商而言,要投入这方面的研发,需要的费用较高,而且研发出来后,只适合于服装行业采用,对于其他行业并不合适,过于狭窄的适用范围也让很多软件厂商不敢涉及,因而市面上相关的产品类型并不多,企业的选择范围相对较小。
美特斯邦威的“虚拟生产”一直为同行业人士津津乐道。“那是服装企业信息化应用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不过,这也是未来服装企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会把生产、设计等各个环节外包,自己则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介商。”业内人士这样认为。
采记手记:人还是关键因素
在此次的采访中,对于服装行业信息化建设感触最深一点,就是人仍然是关键因素。
企业老总意识不够是其一。当软件厂商与企业CEO进行沟通时,他们一般都只是初步了解情况,然后就将进一步沟通的任务交给了下面的员工。“这些老总总是简单地认为这只是一种购买软件的行为,而没有从商业意识去考虑问题。实施这样的管理软件,最关键是要与企业的管理思想相结合,下面的员工根本不可能从这么高的层面去考虑问题。”一位软件企业总经理对此表示无奈。正是基于这种思想,使得很多服装企业老总没有充分认识和评估软件系统的真实价值,所以并不愿意投入过多的建设资金。一位企业老总这样说:花几十万元的广告费用,可以增加品牌知名度,而投入十几万元实施管理软件,效果却没有这样明显。
复合型人才的欠缺是其二。服装企业信息化的需求虽然很明显,但能完全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并不多,实施失败的现象层出不穷。“其实,企业在选型的时候就犯了错误,为实施失败埋下了伏笔。”有业内人士这样分析。很多企业负责选型的人员,要么就是纯粹只是精通IT技术,要么就是对业务流程了解而欠缺IT技术知识,这往往造成选型与企业自身需求难以紧密相联,从而产生漏洞。伏羲公司有一个香港服装企业的客户,该企业的选型是通过网络与伏羲沟通进行完成的。“在选型之前,这位CIO先将公司的业务流程图清晰画出来,同时把他们的需求一一陈列。他作为IT部门的主管,同时也参与公司的销售管理、盘点等业务,这就让他很清楚地知道哪样的产品更合适公司。”雷靖指出。但类似这位复合型的人才在服装企业中相当欠缺。不了解企业的真正所需,选择的产品自然会脱离需求。
其实,这样的人才不仅服装企业难寻,软件企业也一样难觅。陈宏中就表示,他们在招聘人员时,具有复合型知识架构的人才很少,所以往往只能倾向于寻找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人员进行IT知识方面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