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建明报道)6月16日,新疆军区首届“昆仑卫士”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在某部礼堂举行了第26场报告会,一位年轻技术军官刻苦钻研业务、勇闯技术难关、一心保障打赢的感人事迹,赢得了听众热烈的掌声。
他就是新疆军区装备部某雷达修理所工程师孟晓军,31岁的他已有22项科研项目获奖。在新军事变革大潮中,他用强烈的责任意识,为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创出一项项新成果。
用超前眼光占领高地
孟晓军在实践中感到,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必须头脑清醒,善抓机遇,用超前的眼光占领科技战略高地,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进入部队战备训练的主战场。
1997年底,刚从军械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毕业不久的孟晓军,在检测部队送修的雷达时,发现大部分是一些手到病除的小毛病,但因部队搞不清故障在哪儿,只好送修。
能不能用一种科学简便的方法让基层官兵及时发现雷达故障呢?他的想法得到了修理所领导的认可,大家帮他申请立项,随后派他到北京、西安等地调研。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孟晓军先后去了北京图书馆、西安某研究所、重庆某军工厂等单位。通过半年多的探索和实践,1998年底,“XX电子专家与故障诊断系统”研制成功,经专家组鉴定,属军内领先水平。基层技术骨干通过该系统能够检测出部队常用的5种雷达故障,提高了部队的战备训练效率。
2002年5月,孟晓军随兰州军区工作组到应急部队进行作战能力评估。紧急出动命令下达后,某新型测高雷达没有拉出。经了解,才知在一次训练中,几名战士没有按照规程操作,致使雷达天线损坏。将雷达送回厂家维修调试,历时40天,耗资30多万元。此后,配发到该部的一些高新装备不敢拉出来训练,大家担心价值昂贵的装备,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重大损失。
新型装备闲置库房怎能形成战斗力?要是能找到一种既能辅助训练又不会损坏装备的最佳办法该多好。孟晓军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最后把目光放在了当时比较前沿的领域———仿真系统的研制开发上。经过精心准备,一套完善的方案呈到了军区首长的案头,很快上报到兰州和总部,并被批准立项。
在以后的18个月里,孟晓军到全国相关厂家和科研院所收集信息资料,经过500多次的试验,终于研发出新型雷达模拟训练系统。通过实物扫描、三维景象、环境跟踪等仿真效果的配合,使官兵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战场环境,操作手不上装就能完成“实装训练”,大大提升了训练效果和新型装备的完好率。
在此基础上,孟晓军又研发了通用装备训练与维修仿真开发平台,让基层部队通过这个平台,开发出适合多种武器装备训练与维修的仿真系统。
用务实的作风获取数据
孟晓军认识到,要为现代战争搞好装备技术保障,就必须沉下身子到一线,以务实的作风从实践中获取精准的数据。
一年冬季,他随某师到海拔4000多米的喀喇昆仑山上执行战备训练保障任务。由于空气稀薄、气候寒冷,装备故障率明显偏高,技术小分队的便携式工具难以解决问题。
为解决高原高寒作战暴露出的保障难题,兰州军区首长把他派往武汉某军工厂,参加某型抢修车组的研发工作。经过6个月的专家会战和反复试验,“车组”样车故障诊断准确率达到80%。当时军内外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可供参考,不少专家感到这个结果已来之不易,再研究下去也不会有太大突破,建议定型。
有过高寒山区执行任务经验的孟晓军,知道这个结果到了高寒战场会大打折扣,“车组”目前的故障诊断准确率很难适应未来作战需要,必须进一步研究改进。之后,孟晓军从网上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国防科技大学一位教授的神经网络故障诊断理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专程到长沙向教授请教,得到精心指导后,又冒着狂风暴雪登上喀喇昆仑山采集数据。
孟晓军带着相关器材先后到海拔3800米以上的8个点位试验。当时,室外气温达-30℃左右,戴着手套操作仪表十分不便,孟晓军干脆脱掉手套干,手一碰到冰冷的钢铁就会被粘住,手指像针扎一样疼,但孟晓军为了获得满意的数据,注意力全都放在了试验上。试验结束,他的十个指头已“指无完肤”了。
孟晓军根据采集的精确数据研发改进方案,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认可,并批准由他进行主力攻关,返回武汉对“车组”进行重新研发调试。改装调试后的“车组”经过部队试验,故障诊断准确率达到97%以上。该“车组”经总部专家组评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现已定型生产,配发到部分高原高寒部队。
用协作精神提高效率
孟晓军从近年来的一些战例看到,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是系统与系统的整体对抗,要搞好武器装备系统的全面保障,仅靠一个人的力量不够,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提高攻关效率,形成过硬的群体,才能保障打赢。
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炮兵指挥系统逐渐装备到部队。该系统为精确打击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为解决这种信息化装备的保障难题,雷达修理所成立了炮兵指挥系统修理室,孟晓军被推到室主任的位置。上任后,孟晓军发动全室人员共同出主意、想办法,将每个人的职责和任务细化,确立了“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出成果、四年创一流”的奋斗目标。
为使大家尽快适应新情况、掌握新技术,孟晓军利用出差办事、巡检巡修等机会,到军队院校、装备工厂、基层部队广泛收集整理炮兵指挥系统装备信息资料,不断把积累的维修经验传授给大家。炮兵指挥系统修理室成立不到半年,全室人员就完全掌握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软硬件组成和维修方法,大家齐心协力编写了维修简明手册,自主设计了维修系统软件,并建立了全区炮兵指挥系统数据库。
去年3月,修理室受领了某型装备情报传输系统的研制任务。他推举刚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不久、专业相对精通的李磊担任课题组长。在研制过程中,孟晓军把自己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小李。对关键性技术难点,主动帮他分析研究,为他出主意、找资料、请专家。经过半年多的攻关,课题组完成了任务,顺利通过了技术专家组鉴定。
截至目前,全室9人都立过项,都担任过课题组长,都拿过奖。其中5人通过了国家软件专业资格认证,16人次被总部和两级军区通报表彰,2人成为兰州军区军队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他本人还成为总部装备战损评估专家组成员。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修理室有27项科研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
在兰州军区“岗位练兵岗位成才比武竞赛”活动中,孟晓军带领修理室全体官兵协力备战、奋勇拼搏,取得2枚金牌、2枚银牌的好成绩。在去年装备保障能力分析评估中,炮兵指挥系统修理室对全区本专业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