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
来源:经济参考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6年前,一位到成都办厂的投资者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跑部门办手续,结果盖了100多个公章,才刚刚办完一半的程序;6年后,成都市将非政府类投资开发建设项目办事流程简化为33个工作日,而且所有报建手续实行“内循环”,企业投资者只要按规定提交手续,在办结期限前,不用四处奔波,只需静候“佳音”。

  6年来,成都市政府进行了7次行政审批(许可)事项大清理,削减了全市各部门68%的审批(许可)事项;在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建立了四级政务(便民)服务中心,为市民提供全方位服务体系和高效的服务质量。舆论评价说,成都市政府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契机,转变政府职能,完成了从“父母官”到“公仆”的角色变换。

  流动的“微型政府”践行的“人民公仆”

  2007年3月下旬,由于修建铁路道口,施工方在拆除一个水利工程时,将成都市金堂县赵镇杨柳桥村的部分农田淹没,当地村民与施工方多次交涉未果。无奈之下,村民易德长便向该镇的一个“便民流动服务车”打了一个电话,请求协调处理。随后,这个被当地村民称为“流动的微型政府”便抵达现场,在随车同往的镇政府有关工作人员协调下,现场将纠纷协调解决。

  在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地处丘陵地区的金堂县,由于县城、乡镇距离村社较远,面临着政府高效服务半径较短的难题。为此,金堂县推出了“便民流动服务车”,将乡镇政府一些为民服务事项定期地“搬”入该流动车,轮流在各个村社转悠,上门为民办事。

  金堂县政务中心主任蒋荣介绍说,根据农业生产阶段和农村群众的需求,金堂县组建的这种“微型政府”流动服务队,每周或每半个月一次流动进村入户服务。到目前为止,已经免费代理代办婚育证明、身份证明等服务事项2700多件。

  除了通过这种“流动服务队”或“便民流动服务车”进行常态的流动办公外,金堂县还根据特殊情况组织“特别政务服务小组”进行异地办公。

  作为成都市的劳务输出大县,金堂县常年有10多万人在外地务工,如何为这些在外务工人员提供必要的政务服务也成了一个大难题。2006年4月,在换发第二代身份证期间,金堂县专门组织了公安部门12个人到该县务工人员最聚集的地方——广东东莞租用场地,专门为在这里务工的3万多名“金堂人”办理各类身份证明和换发身份证。

  规范政务探寻“为人民服务”实施路径

  金堂县为民服务的做法和探索实际上是成都市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务改革的一个缩影,成都市称之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

  成都市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办公室综合处处长安澜解释说,“服务型政府”体现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而“规范化”则是探寻政府实现“服务”的一条路径,并能使之成为政府运转的一种常态。

  安澜直言,过去,我们的“政府”都是无限责任制,官员成了“父母官”,几乎包揽了社会上的所有事情。在这种无限责任制下,政府和公务人员手中的权力被不断扩大,最终演变成了“法力无边”,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最后是“不该干的事情,干了;该干的事情,没干或者没干好”。

  为了让政府回归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上,让官员从“父母官”的角色中转换到“人民公仆”的身份上,成都市政府自2001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革命”。

  到2006年,成都市共进行了7次审批事项大清理了,削减了68%的审批事项,几乎将多年以来成都市自己定下的行政门槛全部清理,仅保留了国家相关部委和省里一些职能部门要求的300多项行政审批(许可)事项。

  而所有保留下来的行政审批(许可)事项,也都被进行流程的再造与优化。安澜介绍说,规服办专门邀请专家、人大代表和市民代表来评定、研究一个行政许可事项究竟需要哪几个必要环节,每一个环节的办理时限和规程等,最后全部明文规定,并向社会公示。

  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成都非政府投资非国家限制类建设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平均由过去的251个工作日缩短到33个工作日;该市林业局、科技局、规划局等32个窗口部门对113个审批(许可)事项进行流程优化,共减少审批环节60多个,取消申报材料46个,压缩办理时限共900多个工作日;2006年,成都全市315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了一门式服务大厅,所有村(社区)都建立便民服务代办点,有效提升了基层公共服务质量水平。

  政府“职能转变”还需官员“心态转换”

  通过多年的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成都市各级政府基本完成了从“父母官”到“公仆”角色变换,政府职能也日渐落脚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现代政府基本职能上来。但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一个不能忽视的困难是,如何才能让那些曾经习惯于做“父母官”的官员们从“官本位”的思想中回到“为民服务”的理念上来,找到“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

  金堂县赵镇镇长廖先贵曾任金堂县劳动局副局长,无论是基层镇政府还是劳动局,都是与普通老百姓打交道最多的部门;无论是镇长还是副局长,也都是分管为民办事事项较多的职务。在这场政府自我革命过程中,他无疑处于“漩涡”的中心。谈及感受,廖先贵向记者坦言,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还是在于官员集体心态的转换,从地方“父母官”到为民服务的“公仆”,改变的不仅仅是角色名称,更重要的是角色心态。

  安澜说,一些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实际上就是部门设置的各种各样门槛,企业、市民要到这些部门来办事就要想办法越过这些门槛,这既有部门利益从中作祟,也有公务人员“官本位”心态作怪。虽然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重在解决公务人员权力限制与规范、政府职能转变等问题,但在实质上也推动着官员集体心态的转换。“6年来,削减了68%的审批(许可)事项,这就意味着行政门槛越来越少,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越来越少,没有这些权力,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只有调整心态去全心全意地服务,否则就可能丢掉饭碗。”

  相关链接

  成都市尝试政府业务流程外包

  本报讯 为削减行政成本,成都市将在政府大型会务、公务车辆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进一步实行“政府业务流程外包”管理办法。

  成都市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办公室综合处处长安澜介绍说,2006年,成都市开始在政府大型会务、公务车辆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试行“政府业务流程外包”,取得了很大成效。

  据介绍,截至2006年底,成都市国资委聘请法律顾问处理国资监管重大法律事务20余件,全年出具法律意见书30多份;使用6家中介机构,先后对5户企业4500多万元的不良资产进行了核销,其中聘请中介机构对该市医药公司改制进行复核减少核销647万元,挽回了国有资产损失。

  成都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在公务车辆管理方面也实行了4个定点,实现了采购、保险、加油、维修等服务外包,其中仅全年缴纳保险费就平均节约了50%,有效降低了行政成本。

  为了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成都市决定加大“政府业务流程外包”力度,进一步加强政府行政运行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此外,成都市还积极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和网上协同审批办公,以降低日常行政办公成本。到目前为止,成都市政务中心23个部门的80多个审批事项实现了网上协同审批;成都市政府门户网站也全面整合了网上政务大厅,使政府网站逐步从信息发布向信息交互与事务处理拓展,既方便服务市民,也大大降低了行政办公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