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百强的突破与困惑
来源:中国信息化杂志 更新时间:2012-04-15


  
  第21届电子信息百强排名出炉,一系列的数据背后透露出什么?其中蕴藏着哪些对企业真正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可以得出哪些有启发性的结论?

  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

  本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1236亿元。百强入围门槛由上届年营业收入14.7亿元提高到本届的18.7亿元,增长27%。

  从1987年第1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营收规模116亿元,第10届突破1000亿元,第12届突破2000亿元,第18届突破5000亿元,直到本届的11236亿元,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营收总额不断增加,入围门槛水涨船高。

  20多年来,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自主创新意识和自有品牌知名度逐渐提高。通过大公司战略和企业国际化的推进,跨国经营加快发展,民族产业实力不断增强,涌现出联想、海尔、TCL、海信、华为、中兴通讯等一大批IT知名企业和自主品牌,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骨干力量。

  如今百强的规模为首届时的10倍,至少在数据上,这样的增速足以成为令人惊喜的理由。

  联想、海尔入门“全球500强”

  2006年,以联想、海尔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分别以年营业收入1389亿元、1080亿元,基本达到“全球500强”的入门水准。

  “全球500强”似乎已成为中国企业努力达到的标杆。在历经多年冲刺之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总算有两家企业触到了“全球500强”的底线。

  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中国缺乏与世界级著名跨国公司相抗衡的明星企业的现实。看看位列全球500强之首的埃克森美孚公司逾3399亿美元的年营收总额,就可以明白中国企业与跨国巨头之间的实力还不在一个等级。

  中国需要世界级的明星企业,而如何从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从属地位摆脱出来,对于中国的电子信息企业来说是个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利润总额首次出现负增长

  本届电子信息百强亏损企业为7家,亏损总额达99.6亿元。百强企业销售利润率由2000年的6.55%下降至2.09%,利润总额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同比下降4.64%。与营业收入过万亿相比,这一信息显得更为扎眼。电子百强企业在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面临着大而不强的现实,企业的赢利能力亟待加强。

  利润率过低,意味着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积累有限,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更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技术开发。利润率过低,导致企业出现新一轮的经济紧缩,在研发投入、市场拓展、渠道建设上都实行紧缩,形成恶性循环。这一状况的出现,对于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极其不利。

  这种局面令中国企业陷入“他人吃肉,我们喝粥”的境地。内外交困下,企业更愿意相信政府的力量,他们希望看到政府在推动自主创新时,对那些有创新需求同时有希望“走出去”的企业能扶上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