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报读者群缩水
“1950年是美国报业的一个鼎盛里程碑——100%的美国家庭至少每天订阅一份报纸。但在57年后的今天,不到一半的美国家庭保持着这一做法。按照这样的减少速度,在美国不久的将来将不会有家庭订阅报纸。”
这是著名媒体评论员迈克尔·沃尔夫在2月份的《名利场》上一篇文章之中的内容。他揭示了这样一个个显著的现象:报纸读者数目正在不可阻挡地下降。
关于沃尔夫的观点——报纸读者数目正在不可阻挡地下降——这是无可争议的一点,并且这种情况不止在美国发生,而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普遍现象。报纸的订阅量严重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
正如沃尔夫所提及的另外一个毋庸质疑的观点:年长的人们比起年轻的人们更倾向于阅读实体报纸,并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他的文中提到,现在阅读实体报的人群平均年龄是56岁。
事实上,导致实体报读者数目持续下降的一个学术性概念被称为“世代更替”。在某一个特定世代人群中,他们阅读报纸的比率是基本上可以维持不变的。但当他们被一个更新的世代逐渐取代时,报纸阅读率就会随之产生变化。这种不可避免的“世代更替”使得实体报的读者群日益缩水。
而“世代效应”也使得报纸行业的运作始终笼罩于过去模式的影子之下。读者数量的下降导致报业集团必须降低其发行量,这便直接进一步导致广告商会放弃实体报业而选择流通性更加强大的媒体。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广告商的离开,使得报业集团的财政收入大大减少,进而他们不得不继续降低发行量。
重心向电子报转移
面对网络来势汹汹的挑战,很多报业公司开始寻找折中的方案——与网络融合——为了不被取代。于是报业集团在原有实体报的基础上设立电子报成为了一种风潮。
然而,对于大部分的报业公司来说,将其工作重心由实体报转移到网络电子报上确实不容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工作中心转移到一种新兴的媒体意味着需要重新开始一项新的商业旅程。报社必须重新训练一部分适应网络电子版格式的编辑去满足新读者群的需要。同时,他们还得面对关于网络电子报是否应该收费的争论。另外,他们在运用这一全新的媒体的同时,还得确定保住传统的那批广告商。
确实,最后一种忧虑是困扰着大部分报纸出版商的最大问题。出版商们也相信那些大型的广告商并不愿意被牵涉进入这些纷争中去。他们希望通过他们联合起来的努力避免在转型时出现过于激烈的争夺。这些公司在决定联合起来后,一致决定将他们网站上的10%的空间用以联合广告的放置。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三大出版商GCI、MNI以及TRB已经联合起来组成一个联盟(简称GMT),共同在他们的网页上放置相同的广告。这些公司都相信他们能否生存主要依赖于他们能否成功在这一问题上的转型。
这些举动都充分表明了报业及传媒公司在面对着转型网络化的困难时所做出的努力,目的只为能够成功地将网络化进行下去。
实体报纸——电子的?
但是,成立电子报似乎并不能缓解实体报纸走向消亡的危机,刨去目前现有的电子报在服务和更新上与主流新闻门户网站的差距不算,读者在阅读这些电子报纸的方式上也反映出实体报纸暗淡的前途——读者将坐在电脑屏幕前,在网络的支持下进行阅读。在另一方面,网络特有的“多任务模式”也注定了读者的“不忠性”——人们可以坐在家中的电脑前,任意打开多个窗口,浏览来自多方面的信息。出版商将沮丧地发现,他们的目标读者在阅读他们的新闻的同时,也在浏览来自他们竞争对手的信息——老牌报纸赖以生存的“阅读习惯”将完全失去作用,而过去地铁中一人看报,数人探头张望的情景和其中蕴涵的品牌效应也将消失无踪。
如何重新占领报纸品牌在自己读者心中至高无上的垄断地位?《纽约时报》进行了一项最大胆的尝试:利用最新的科技,将他们的网络电子报纸实体化。
《纽约时报》的“时报读者(TIME READER)”在网络上长达半年的免费体验阅读,已经结束。《纽约时报》已于2006年3月底开始发行他们的收费网络版,推出了新型产品时报阅读器。该阅读器所需交纳月费14.95美元或者年费165美元。
“时报读者”将会对那些已经订阅购买了《纽约时报》的读者进行免费开放。同样可以享受免费待遇的还包括一部分在接受特定教育阶段的人群,另外,阅读该报书评栏目也是不需要付费的。现在依然无法确认《纽约时报》是否会继续由德州软件公司奥斯丁所设计的“新闻看台”网络出版软件。“新闻看台”可以提供与当天的实体报内容完全相同的电子版报纸。新的阅读器将可以让读者随身携带,实现走到哪看到哪。
《纽约时报》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他们希望读者在享受网络带来的高速和便利的同时,仍旧可以保持他们作为“时报读者”的忠诚性。而且,每一位在机舱、办公室,乃至公园中打开“时代读者”的人都将毫无例外地展现一个事实——他们仍是《纽约时报》这一实体报纸的“忠实读者”。
“时报读者”很可能是一种既能留住读者,又能保持读者原有阅读习惯的工具。对于那些习惯于捧着报纸在地铁里阅读的人来说,唯一要做的改变,可能只是必须改掉用手指蘸口水翻页的陋习。
电子实体报是否收费?
《纽约时报》所做的还并不只是将电子报实体化,他们真正引起业界强烈反响的,是他们的收费规定。
罗伯·拉尔森是NYTIMES.COM的副主席,是提倡收费的主要人员。据他介绍,收费后的“时报读者”将会出现不少新型功能。包括实体版报纸上的字谜游戏;与该周刊专栏作家们相连接的网络服务;一整周的报纸资料查询功能等等。
现在大多数的出版公司都在致力于发展其网络电子版本的收费工作。除了《纽约时报》之外,还包括著名的媒体公司TRB、全美最大报业出版商GCI以及道琼斯通讯社等等,也都在进行着这一工作。近期在一次媒体会议上,《纽约时报》的管理人员指出,该报的电子版收入已经在2006年提升了8%,达到两亿七千四百万美元。同时,他们预计今年该指标会继续增长,提高率会达到30%,而收入会达到三亿五千万美元。但即便是如此庞大的数额,也只是《纽约时报》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
现阶段,大部分报业或传媒公司的发行量及广告收入都处于一定的下滑状态。近期美国报业协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去年印刷媒体的广告量下降了1.7%,但其网络版本的广告量却上升了31.5%。而在这种情况下,“时报读者”也是《纽约时报》为保证发行量及提升广告收益的最后绝招——一份可以随处携带的电子报纸的广告示范作用,当然要强于那些只能在家里点击打开的网站了!
技术支持:“电子纸”带来福音
古语有云: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除了需要解决增加服务和网络特性转换外,寻找合适的载体也是报纸电子版的实体化的重中之重。作为纸质媒体的电子化身,实体化的电子报起码应该满足轻便和易于携带这两项特点,如果再吹毛求疵一点的话,有人可能会提出实体电子报应该是可以像普通报纸一样折叠收藏的——提着个比笔记本电脑轻不了多少的阅读器到处跑,谁也不会觉得实体电子报到底好在什么地方。
为什么人们习惯于纸制阅读?主要是人类遗留下来的习惯。纸制媒体有很多优点:一个是反射式,视觉感舒适;二是亮度高;三是反差大,分辨率高,看每一个字特别清楚;四是视角广。而液晶不行,有变形或者有颜色的变化。另外,图文印刷后的永久性,文字印刷进去之后不耗电和油墨。最后一点是纸质媒体编写轻,可卷曲。如果要达到数字出版的最大发展,必然要有一种载体,这种载体必须要具备纸质读物的绝大部分优点,尽可能是所有的优点。液晶显示器虽然也非常轻便,但存在着舒适感差的缺点——、—读者实际上是对着光线阅读,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另外,液晶显示器的耗电量相当大,不利于长时间阅读。这些方面限制了液晶替代纸质阅读的潜力。而真正的解决方案,是既能结合纸张的优点,又能结合液晶的优点的是电子纸。
自从2004年5月菲利普和索尼共同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本由“电子纸”装订而成的“电子书”之后,科研人员就一直在为“电子纸”的量产化而作着不懈的努力。
所谓电子纸,是指“像纸一样薄、可擦写的显示器”,是专门用于阅读的电子装置。由于其对比度较高、文字清晰、支持屏幕手写、耗电量是液晶显示器的1/10-1/100左右,并且能够轻轻弯曲。目前电子纸主要应用于政府电子政务、手持电子报纸、电子病历、电子图纸、电子书包等领域。此外电子纸还具有另外一个特点——、—即使切断电源,文字也不会消失,这样很容易能让读者感受到过往纸质媒体阅读的亲切感。
专家点评:“纸”“网”如何加强联合
艾米尔·李 (艾米尔·李是美国最受欢迎的投资理财网站Motley Fool的特约分析师和供稿人)
互联网是一种非常奇妙的工具。在阅读网络电子版报纸时,你不需要一页页地翻着纸张,只需要一次性浏览目录,然后选择点击进你所想看的题目。同时,你还可以在阅读之后通过谷歌等网络搜索工具即刻进行相关的查询收集工作。
报业集团应该向人们提供免费的网络新闻阅读功能,以此吸引更多读者,进而吸引更多广告商。同时,他们还必须让其网页更容易及方便阅读,并且不再像以前那么混乱。
作为实体版报纸,在新闻资料分类上有着比不上网络电子版的劣势。这正如图书馆的纸片查询目录一样,渐渐总会被其电脑查询系统所代替。但是这些传统的查询方法也有它一定的优势。比如我在查找一些类型的新闻时,我依然会选择实体版报纸,因为他们比一些新闻网站显得更加可靠与专业化。如果报业集团能够与互联网更加密切地联系,并且提供免费服务,他们会吸引到更多的读者,并且也提升他们的网站的知名度。
我阅读报纸的原因是报纸上的文章都是经过仔细调查并且让人感觉可信可靠的。报纸记者通常都拥有他们独有的采访渠道以及写作方式,为读者带来一些不为人知的新消息与新故事。这一方面的需求至少在短期内还不会消失。我相信,如果报纸可以进一步加强他们的网络版本,那么,他们不仅能够对其读者带来资讯,更能对其股东作出圆满的交代。 (黄子虹)
业界声音:《新快报》首创“电子号外”大获成功
陆扶民 (《新快报》副总编)
本月15日凌晨5时10分,广东325国道九江大桥被运沙船撞断,多辆汽车坠江,这宗罕见事故随即引起了境内外众多媒体的高度关注,与救援大战同步进行的是一场硝烟四起的新闻大战。
在这场新闻大战中,《新快报》首次推出的“电子号外”无疑是一个亮点。为一宗重大公共安全事故出“号外”,在国内报业同行中尚属少见,而冠之以“电子”名号,当为业内首创。
所谓“号外”,是指报社为了及时报道某重要消息而临时增出的报纸。因在定期出版的报纸顺序编号之外,业内便有“号外”一词。但囿于印刷和发行需时过多的限制,报纸“号外”在时效性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尤其是在新媒体日益兴起使得阅读与新闻同步的今天,这种差距尤为明显。
在九江断桥事故发生当天,《新快报》除了在旗下同名网站新快网(www.xkb.com.cn)进行滚动报道外,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电子号外”(下图),即通过网站而不是印制新闻纸的方式发布报纸版本的“号外”。这种新颖的电子报纸品种一亮相,当即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眼球,新快网访问量随即飙升。搜狐、TOM等知名网站也纷纷为其作了推介和链接。受其鼓舞,《新快报》还在本月20日、22日再推两期“电子号外”,及时报道断桥事故善后工作的重大进展。
一位名为“十郎的吃喝玩乐”的网友在其16日的博文中写道:今天收到温州报友双二的短信,让我帮忙收集这份号外。我想拿到这份号外的机会不多了,因为一天已过去。出门去找报摊,今天的《新快报》他们已卖完了,附近有三个报摊,两个已没有《新快报》买了。终于买到了一份,喔,原来昨天出版的号外,是电子版的。我觉得挺环保的。《新快报》最近在推他们的电子版报纸,每天晚上九点,便在电子版上可以看到第二天的新报纸了。广州的报纸竞争,真是惨烈,读者有福。
站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来考察“电子号外”的成功,应当是蛮有趣味的。在网站和手机媒体已经满足受众实时了解事件最新消息的情况下,“电子号外”为何仍有吸引力?
有行内人士认为,互联网时代不是缺信息,而是缺信息整合,而报纸在这方面恰恰是有独到之处。再者,报纸给受众的权威感,目前还是遥遥领先于新媒体。更有报纸网站宣称,原版报纸在网上的访问量占其总浏览量的40%以上。由此观之,报纸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技术,仍能显示出其积淀多年的品牌魅力。
电子纸(ePaper)的技术特点:
第一,对比度超高,比普通纸张显示对比度还高,所以在强烈日光下也没有问题。
第二,省电,刷新屏幕内容时才用电,断电保持显示。
第三,超薄,最薄的可以做到0.1mm,跟纸张差不多,并且可任意弯曲折叠,有良好的柔韧性。
使用电子纸技术发行的电子报纸携带方便、可以下载、折叠,而且阅读装置小的就只有13盎司,轻得足可以一只手拿着读,甚至比一厚叠报纸还没分量,此外如果翻页,轻按一个小钮就实现了,很方便易得,还能通过互联网进行更新。
还有一个有利方面就是,电子报纸上的广告可以全天候不间断地更新。这很神奇也很有趣。更吸引人的是,电子报纸不用印刷投递,因此能将报纸的生产和投递成本削减7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