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来,农民始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们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如今小小电脑进入农村,网络将世界集中在这17英寸的显示屏上,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获取更多的信息,致富路子越走越宽。6月1日,记者走访了牡丹江市林口县、海林市的几个村屯,真切地感受到了农业信息化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小能人”网上闯大市场
海林市海林镇蔬菜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筹资180多万元建的科技楼是农民利用网络信息的载体。记者慕名而来,正赶上这里菜农的自发组织———海林市蔬菜协会召开两年一次的种植标兵表彰大会,34名“能人”戴上红花,喜气洋洋地推走了奖励的自行车。
菜农魏金友、兰文忠、李尚武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对记者说,小电脑可帮了他们大忙,以前种菜是跟着感觉走,后来村里人都往科技楼跑,看电教片学技术,引进了俄罗斯人喜欢的西红柿新品种改良百利和黑皮黄瓜玛莎。去年三家的15亩菜田产西红柿40多万斤全部出口俄罗斯,净赚十七八万元。3人尝到了网络的甜头,自己花钱配置了电脑,还在科技楼成立了绿源公司,专门为村里人提供和发布各类信息。
蔬菜村党委书记窦乃兴说,近几年村里投入40多万元加强网络建设,他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浏览国内外蔬菜市场的行情,引导村民进行网上交易。2004年,全村250万公斤西红柿滞销,眼看西红柿要烂掉,他们上网发布信息,闻讯而来的南京、杭州等地客商考察后当即签了订单全部收购,挽回损失200多万元。
现在蔬菜村西红柿、黄瓜等蔬菜每年出口俄罗斯2000多万公斤,供不应求,年收入4200万元。
林口县五林镇有万亩水稻灌区,北兴村种稻大户尹应浩是第一个走进镇政府要求配置电脑的村干部,如今他种植稻田近500亩,并在网上注册了“亮子河”牌精制大米。通过网络,他的“亮子河”牌大米远销十多个省市。
“专家网”推广良种良法
什么样的土壤气候条件适合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怎样科学养殖才能高效高产,以及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形成产业规模、增加农民收入等方法……农业专家和计算机专家联合开发的智能专家软件系统给农民“洗脑”,良种良法得到推广。
56岁的林口县五林镇北甸子村村民张庆德一直种水稻和烤烟,前几年买肥买种钱没少花产量就是上不去。前年他们通过农业信息网,采用专家力荐的一种水稻高效技术,较常规节省用水15%~30%,亩产量增加20公斤左右。今年上海一家公司来考察后特意包了300亩地,专门生产这种新的普优21号水稻,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4元的价格收购。
海林市海林镇光荣村“农民致富明星”温俊峰是海林市食用菌协会会长,还是牡丹江4个食用菌专家之一。2000年他买来了电脑,上网查询信息,和网友交流种植经验,还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开通了自己的网页,现在协会发展到3000人,他成了闻名业内的食用菌专家。
解决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
牡丹江信息产业局科技科王振辉科长感慨地说,计算机网络进村,给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彻底的“革命”,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经验型向靠信息出效益的精细型转变,农村经营模式由传统封闭型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现在农民乐于上网、需要上网,网络真正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好帮手。
目前牡丹江市正在积极探索和尝试为农村提供更广泛、更实用的信息服务,进一步解决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首先继续下摆计算机进村,力争再用两年时间使计算机入村率达到100%,力争“十一五”期间使宽带入村率达到95%以上,同时进一步降低农民上网的费用,让更多的农民能够享受网络资源。
作为试点,牡丹江农业信息化进村工程只是我省大力推行农业信息化的一个缩影。
记者从省信息产业厅了解到,目前我省全面开通了涵盖省农委、东北农大、农科院、畜牧局、供销社8个省级局域网,13个市(地)、108个县(市、区)局域网和1000个乡镇信息终端的四级农业信息网络,并采取微机、机顶盒、信息机等各种有效方式,使网络及信息服务延伸入村率达到了89%。
下一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省将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在涉农领域的应用。整合各涉农部门资源,初步建立信息资源更新发布的长效机制,开展信息技术在涉农领域的应用;加快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
农业信息化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解决当前农村信息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农民搭上农村信息高速公路,奔上发家致富的快车道!
海林市海林镇光荣村食用菌大户,靠信息指导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