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产业提升传统工业:访山东省信息产业厅厅长孙志恒
来源:科技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前不久,山东省信息产业厅组织对全省1100家有代表性的大中型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了信息化情况专题调研,调查结果令人振奋:
  至今年初,全省大中型以上企业中95%%以上实现了内部联网并接入国际互联网,办公自动化普遍得到应用,较2004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在研发环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在机械、纺织等领域企业中基本普及;在生产环节,计算机监控技术在95%%以上的化工、建材、造纸、冶金等连续性生产企业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应用工程已在近30%%的制造型企业中开展,并取得成功经验;在管理环节,50%%以上企业成功或部分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在销售环节,85%%以上的企业创立了企业网站,40%%以上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较2004年提高了一倍。企业的信息化贡献率平均超过20.1%%。

  数据表明,信息技术已成为山东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第一动力”。那么,山东是如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的呢?记者近日采访了山东省信息产业厅厅长孙志恒。

  孙志恒强调,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尤其在企业节能降耗、增加效益、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自主创新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他具体介绍说:

  一是能源消耗明显降低。通过推广应用智能技术、生产各工序和全线过程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企业用水、电、煤、原材料明显降低,涌现出莱钢、重汽等一批应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降耗的先进典型。全省103家重点用能企业能耗由2004年的1596万吨标准煤下降到2006年的1532万吨,减少的64万吨标准煤中,有近45万吨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节省下来的。莱钢集团实施信息化项目后,平均吨钢综合耗水由21立方米下降到目前的5立方米,降低了77%%。吨钢综合能耗由1200千克标准煤下降到700千克,降低了42%%;

  二是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通过推广污染排放主要生产线和关键设备自动控制技术,应用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控等信息系统,在冶金、电力、石化、建材、造纸等高污染行业,污染物排放得到最大限度控制,重大污染物排放隐患得到有效消除。有力支撑了全省COD排放总量控制在76吨/年,SO2排放总量控制在197吨/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以上目标的实现。涌现出山水集团、华泰集团等一批示范企业。泉林纸业集团应用信息技术后,污水中COD的含量已经稳定的控制在400mg/l左右,水污染排放减少40%,从过去污染治理不稳定,实现了废水稳定性达标排放;山水集团通过信息技术改造,水泥生产中CO2、SO2和粉尘的排放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排放量分别比2004年减少37%%、32%%和34%%;

  三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帮助企业实现了创新手段的新突破和新变革。在机械、轻工等行业重点推广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新产品开发技术(CAD/CAE/CAPP/PLM)的应用,企业普遍建立了产品设计创新体系,提高了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水平和成套设备集成能力,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

  孙志恒指出,山东在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飞跃,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如:企业规模迅速膨胀,使得信息化建设滞后于企业发展;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信息化投融资机制还没真正形成,资金投入不足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包括信息技术管理人员职业水平认证在内的一整套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还未建立,信息化人才仍然缺乏;企业信息化组织机构不够规范,业务、资源未能全面整合;信息化考核评价体系仍不健全,不能很好地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工作的开展。下一步还需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向深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