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县依托信息化管理,针对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强和流动量大等特点,建立有效的工作管理机制。
一、综合治理,强化领导责任机制
泰和县对加强人口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多次召开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会议,制定了《泰和县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方案》。同时,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纳入信息化管理,专门召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突出强调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有力地推动了计划生育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计划生育考核中,把信息化管理作为重要内容,利用WIS数据来考核计划生育率、孕环检参检率、《婚育证明》发证率等各项指标。
二、依托平台,构建综合运行机制
近年来,我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方便快捷的优势,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动态,进一步推动流动人口合同化管理,依据信息化平台,加强区域协调,实行“双向”交流,逐步构建了以流出人口为主体的综合服务运行机制。
1、以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基础,加强规范化管理。为确保流动人口数据和育龄妇女信息系统数据库的信息真实、准确,在制定责任追究制、考核奖惩制、月报制和动态管理信息交流制的同时,建立了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申报注销制度和清查制度,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将流出人口全部录入数据库,掌握流动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动向和《婚育证明》办理情况。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改变了流动人口底数不清、信息不准、资料不全、应急速度慢的状况,实现了由过去账册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过渡,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是建立流动人口申报注销制度。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准确、方便快捷的优势,及时掌握流出人员返乡情况,特别是利用数据库,对间断流出已婚育龄妇女孕环检对象,进行登记造册,跟踪访视。通过落实外出申报、返乡注销制度,及时修改数据库,确保数据质量。
三是建立流动人口清查制度。借助育龄妇女数据库,建立月清、季查制度。每月在乡镇的指导下,由村级(居)负责,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将调查情况上报乡镇;每季度由乡镇组织,采取村村过、户户到、人人清的办法,进行全面排查。通过清查,核实流出情况、返乡情况、办证情况、流入地管理情况,对育龄妇女数据库进行修改完善,并向县级报告,加大监控力度,提高管理效果。
2、以信息资源为平台,为流动人口开展综合服务。
在抓好对流动人口管理的同时,我们依托信息化,积极开动脑筋,创新思路,加强引导,整合资源,围绕流动人口的需求开展综合服务。
加强计生服务。每年春节前后,在利用乡村人口学校阵地进行宣传的同时,注重借助信息网络传播快捷、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向流出人口宣传国家和省市县有关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一方面,利用举办返乡民工座谈会、法律法规咨询、经济恳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向流出人口和返乡人员发出《流动人口服务指南》和《致外出打工人员的一封信》;利用信息网向不能返乡过节人员发出慰问信。
3、以育龄妇女数据库为依托,规范合同管理。根据育龄妇女数据库提供的情况,加强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合同管理,实行“三个统一”,做到“四个清楚”:即统一文本内容、统一签约责任、统一违约责任追究;做到婚育情况清楚、义务权利和责任清楚、流入地点清楚、联系方式清楚。利用微机提供的个案信息,对带孕外出或外出孕情不清、未落实节育手术对象等,实行跟踪服务。
三、加大培训,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加强队伍建设。县人口计生委设立了流动人口管理专门机构,专人负责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及省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工作,并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指导。乡镇确定了流动人口专职工作人员和微机操作人员,村级聘用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员,初步形成了流动人口信息采集、上报工作网络,并建立了相关制度。每年都组织一至二次微机操作人员培训班,确保人口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转和有效利用。(江西省泰和县人口计生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