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催生银行信息化
来源:CIO时代 更新时间:2012-04-14

 

 


 

     入世前夕,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科技司陈静司长接受了《计算机世界》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就中国银行业加入WTO之后所面临的产品、服务、人才和管理等多方面的挑战,表达了作为中国银行业科技主管部门的领导对于金融信息化颇具前瞻性的观点和认识。今天,在中国正式加入WTO半月之际,我们将陈静司长为中国银行业应对WTO挑战所坦陈的策略与灼见撰文发表,以期达到唤起银行业和IT业中更多的有识之士,共同思考中国银行业未来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去提高核心竞争力—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课题。



  在中国的IT技术应用方面,无论是从IT设备的投资规模,还是从IT应用的层次深度,中国银行业都可以称得上是首屈一指。但是,面对加入WTO的挑战,面对即将出现的用IT技术武装到牙齿的国际金融巨鳄,中国银行业的IT装配和应用水平却又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加入WTO究竟会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什么样的趋势性改变?IT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又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传统银行的观念?对此,学工程专业出身的陈静司长将未来中国银行业的变化归纳为四个方面,并且反复强调每一种变化都离不开IT技术的催化。



  一、业务平台网络化记者:从世界范围来看,银行业一直是应用IT技术最早和最多的行业。银行业对IT技术的投资热潮,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始终如一。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IBM公司第一个360型号的大型计算机,紧跟着军事用途之外就第一个卖给了美国的商业银行。甚至有专家形容说:“IT技术是现代金融业的生产工具。”您如何看待入世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与IT技术应用的这种互动关系?



  陈静:随着加入WTO,中国经济和社会必然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它将使金融业面临一个空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但我们也应同时看到,中国银行业也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而银行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IT技术的支持,这一点在今天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现在有些怪现象,在整个IT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对应用IT技术银行业都能够达成共识、没有分歧;二是银行业的IT应用还非常不成熟。这种现象在别的一些高新技术的应用过程当中好像并不多见。举个例子,过去在是否发展高速公路的问题上,国内辩论了很长时间,就是在国外也是辩论以后才得到认识上的统一。国内反对建设高速公路的人们认为,高速公路有成本高、占地多、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等诸多缺点。我记得很清楚,20世纪六七十年代,包括我们主管领导在内的大部分人都不同意修高速公路。

  现在看来已经达成了共识,中国如果没有高速公路的发展,怎么会有中国经济今天的高速成长?还有一些高新技术也存在类似的现象,比如说克隆技术;原子弹、氢弹就更不用说,都普遍存在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但是,在今天网络经济时代,银行业对应用IT技术却几乎听不到多少反对意见,大家都认为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特别是银行电子商务、网上结算,就更加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反过来我也认为,金融行业对于IT技术的持续投入,也极大地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有几项技术发展很快,一个是计算机处理技术,一个是网络通信技术;特别是无线宽带网的发展,发展之快出人意料。我是搞工程技术的,无线网络发展到千兆以上的速度,这在过去简直是难以理解的。

  从这一点上来看,网络银行未来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请注意我们讲的是网络银行,不是说我们银行利用网络开展业务,而是互联网银行(Internet Banking)的概念。在中国网络银行目前也发展很快,像工商银行,今年上半年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银行的结算量,就已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包括手机银行、电子商务网上结算,无一例外全是跟信息技术有关。在加入WTO之后的竞争环境下,中国银行业的经营模式最终将彻底脱离传统的手工平台,从而建立在网络化的技术平台之上。

  二、品牌再造个性化记者:我们知道国外的银行非常重视品牌的个性化宣传,比如像著名的美国花旗银行就拥有全球统一的品牌营销口号:花旗永远不睡觉。入世之后,国外银行与中国的银行将率先打响品牌之战。由于受到传统体制的束缚,中国银行业对于银行品牌价值的认识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您认为中国银行业应该如何重新认识银行品牌的价值,并借助入世的契机精心打造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知名品牌?

  陈静: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在今天探讨银行业的品牌问题,我认为是非常及时的。银行业的品牌之争将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实际上在中国,银行业也是一个产业,因为除了中国人民银行是承担政府监督管理职能的非企业性质机构之外,其他专业银行和新兴的商业银行都属于企业性质。既然是企业就必须面向市场,既然要面向市场就需要树立品牌意识。目前,中国银行业要努力创造出世界级的中国的银行品牌,已经成为中国银行界的共识。

  今天,中国银行业也在逐步地树立品牌意识,从人们熟悉的中国银行长城卡、工商银行牡丹卡到后来的招商银行一卡通,都是银行产品的品牌。不仅如此,我们在国务院领导银行主要领导的指导下,正在抓紧推出跨行的联网服务—银联标识,这个银联标识就是一种品牌。消费者只要看到有这种标识的银行卡,不管是哪家银行发行的,都可以在有这种标识的自动取款机和特约商户中进行消费。这种跨行的联网服务在国外早已做到,而在中国现在还暂时做不到。所以说,要加强金融产品为社会服务的价值,就必须推出更具有品牌影响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其实,银行品牌之争的核心就是服务之争,而服务之争的核心又是对新技术应用之争。人们可不能小看花旗银行那句简单的广告语:花旗永远不睡觉。这其中蕴含着很深的银行业应用信息技术取得品牌服务优势的内涵,它实际上是银行提供客户全天候24小时服务的承诺。花旗银行之所以敢作出这样的承诺,就在于他们所提供的服务背后拥有一个强大、稳定而且24小时不睡觉的IT应用系统。没有人能够看到在这种服务承诺背后所必须为之付出的代价,但是它又绝对是一种具有个性化的品牌影响力。

  三、产品服务客户化记者:微软公司的董事长比尔·盖茨曾经预测,顺应网络银行服务的发展趋势,今天传统意义上的银行将要变成21世纪的恐龙。这让我们想到中国银行业与国外银行业的差距主要是在产品与服务方面,无论从产品的品种还是从服务的多元化,中国银行业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方面国内与国外银行的差距主要在哪里?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业应如何去改变和提高产品与服务的质量?

  陈静:比尔·盖茨的预测可能有些偏激,似乎说随着网络银行的发展传统银行就要消亡了。目前大部分的银行家和金融家都不是这么看问题的。他们的观点是:传统银行的结构一定会发生变化,营业网点可能会进一步减少,但传统银行会推出更多更加贴近客户的服务。在国外就推出了一些新的服务形式,比如在大型商场里有一些类似电话亭一样的银行服务网点,你会注意到它不是传统的存取款业务,而是专门为你提供个人理财、投资咨询等特殊服务的机构。目前在中国银行业,这样的个性化服务也已经开始。

  我认为加入WTO对中国银行业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就是传统的银行和客户关系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你会发现今天中国的银行都是以银行的账户为中心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老百姓对于不同的银行提供的服务没有什么可以挑选的,都大同小异。但是随着客户与银行服务需求的变化,过去那种传统的银行与客户的关系已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要求。国外银行业在这方面的变化非常明显,现在国外银行全部是以客户为中心,银行是直接面向客户提供服务,银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已成为一种不可避免趋势。中国银行业原来那种大锅饭的做法,炒一锅菜大家吃,管你爱吃不爱吃,今后是行不通的。

  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对银行业发展最大的影响就是对客户本身的研究,按照国外的二八法则,可以得知银行取得80%的利润是由20%的客户提供的。因此银行必须加强对其产生80%利润的那20%客户的服务,从而巩固并发展这个市场,使银行获得更大的效能。而那80%只为银行创造了20%利润的客户、甚至根本就没有创造利润的客户,银行就应将其推向通过网络提供的大众化服务方式,从而尽可能地降低成本。然而,如何才能发现银行那20%和80%的客户呢,完全是靠应用信息技术的结果。其中数据仓库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使银行可以通过立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把很多历史上宝贵的数据资源充分加以分析,从而获得客户服务与产品开发的最佳依据。

  现在我可以很高兴地告诉大家,中国银行业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应用和实践,它是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而不是以银行的账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我想建立这种新型的银行和客户的关系,既不是政府的要求也不是人民银行的要求,而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中国搞了这么多年市场经济,就是通过有序的竞争来优化市场资源的分配。银行也是社会资源的一部分,不通过合理地竞争方式,就不可能有序地分配资源。

  四、人才竞争知识化记者:据说入世之后中国银行业将会有25%的优秀人才被外资银行挖走,很多人都对这一将会发生的现象表示担忧。一些专家从人才和知识是银行业今天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角度分析,认为这将对中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构成极大的影响。有关专家投书建议,通过引入知识管理系统,沉淀银行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成果—专业知识和在客户关系方面的投资成果—客户知识,从而逐步形成国内银行可控制的核心竞争力。

  陈静:你提到的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这是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业所必须面对的最重要的竞争问题之一。其实,也不仅仅是银行业,中国所有的行业都会遇到人才竞争问题,只不过银行业表现得更加充分。国外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用高薪来吸引国内的银行业人才是不可避免的一个趋势,比如一个人才原来收入是3000元人民币,到外资银行马上就能翻番;甚至在原来人民币数额不变的基础上,直接将人民币改成美元,薪金收入一下子就提高了8.27倍。这种人才之争现在就已经开始了,要深刻地看到我们流失的不是一般的人才,而是银行赖以生存的智力资源,这种资源不是简单的IT知识或是简单的业务知识,而是银行业最宝贵的业务与技术相结合的经验。这种资源的流失,对于中国银行业既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又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如果中国银行业不能够有效地吸引和留住一大批现代化的服务型人才,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是没有希望的。

  但是我们也要同时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国外银行进入中国将不可避免地把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以及它们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一同带给中国银行业。这将使中国银行业看到自身的差距和赶超的目标,也将使我们在原有本地化优势和对中国客户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步得更快。所以说,狼来了,也未必全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