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战争的历史,是一部攻与防、矛与盾交替发展的历史,一直遵循着攻者利其器、守者坚其盾的相克相生的发展规律。作为“坚盾”的国防工程,经历了冷兵器、热兵器、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发展,已进入信息化战争时代。如何建设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的国防工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日前,记者就有关问题,专访了总参工程兵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周丰峻。
记者:兵器的发展对防护工程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周丰峻:冶炼技术的出现,使战争进入冷兵器时代,这个时期主要是高筑墙、深挖壕抵御步骑兵进攻。我国的万里长城就是一个典范,史书上说“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充分表明防护工程的重要作用。火药的发明,使战争进入了热兵器时代,炮台、堡垒等要塞式工程成为抵御枪炮进攻的防护手段。著名的虎门要塞和胡里山要塞,在抗击外敌入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修建于清朝末年的厦门胡里山要塞,还在抗日战争中给日军以重创。内燃机和其他机械兵器的出现,使战争进入了机械化时代,永备工事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阵地工程体系成为迟滞和反击敌方机械化进攻的重要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等地区,苏军依托阵地顽强抵抗,挫败了德军的进攻,并转入战略反攻。上世纪40年代,核技术和火箭技术逐步成熟,产生了具有巨大破坏力的远程核武器,使地下防护工程成为国防工程的主要形式,产生了抗核爆的深地下坚固工程和地下指挥中心体系。防护层厚度400多米的美国北美防空司令部夏延山地下指挥中心,是这类工程的典型代表。
记者:进入信息化时代,我们的国防工程建设如何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周丰峻: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进攻性武器杀伤威力成倍提高,这对作战指挥的稳定顺畅、武器装备效能的充分发挥,以及有生力量的生存安全构成了更加严重的威胁,国防工程建设必须紧跟武器装备和战争形态的变化不断发展。我们奉行的是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未来战争对于我们而言,主要是防御作战,国防工程作为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武器装备水平总体上还处于劣势,并且在短时间难以根本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加强防护工程建设,弥补武器装备不足,完善国防防御体系。其中,加紧防护技术研究、加快国防工程建设步伐是当务之急。
记者:与以往的战争形态相比,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工程建设提出了哪些新的更高的要求?
周丰峻: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大大拓展,任何一个有重要目标的地方都可能成为战场,目前我国国防工程建设还存在整体布局不够合理、主要方向工程还不配套等问题,建设和改造的任务十分繁重。信息化战争中,侦察监视技术水平和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在日趋透明的战场环境下,工程伪装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实施越来越困难,国防工程的隐蔽伪装面临严峻挑战。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重要战略目标将是敌方打击的首选,如何有效发挥国防工程特别是指挥防护工程对重要目标的防护作用,已成为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国防工程建设的重要课题;我国的国防工程比较老旧、老化,难以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必须进行加固改造,全面提高工程防护能力。
记者:为应对信息化战争,国防工程建设领域应采取哪些对策措施?
周丰峻:我认为,对策措施可以概括为5句话20个字:隐蔽伪装、主动防护、结构加固、电磁屏蔽、系统集成。隐蔽伪装就是在工程建设改造、维护和使用的全过程采取隐真示假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暴露征候。主动防护就是通过实施干扰、近区拦截等手段,干扰、拦截来袭武器。结构加固就是通过建立复合遮弹层、穿廊改造、头部内加工和内缩等手段对付高技术武器的打击。电磁屏蔽是国防工程电磁防护的主要手段,我们已在有关工程建设和改造中应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国防工程将受到多种武器的威胁,依靠单一对抗措施难以提高工程的生存概率,依靠单个工程的对抗也无法保证功能的有效发挥。目前国内外都在按照系统集成的要求,综合使用多种措施进行工程建设改造,以提高国防工程的综合防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