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架路控制系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图为该系统的监控指挥中心现场。
在南方某城市的一条高速路上,一辆中型厢式货车正要超车,当刚驶入超车道时,后方急驰而来的一辆轿车,重重地撞在了它的左后方。货车侧翻,倒在了路边,油箱破裂,往外渗油;轿车的右前方深深塌陷下去,玻璃碎了一地。几分钟后一辆道路巡逻车赶到了现场,高速养护人员将车门撬开,救出了伤员。随后赶来的救护车将伤员送往医院,消防车也赶到了现场,严阵以待……
这是上个月在福州召开的“2007中国‘数字交通’创新与发展论坛暨交通信息通信新成果展示”会上模拟的一起交通事故。模拟撞车的全部过程都被设在高速路旁的“电子眼”记录了下来,并实时传输到高速公路系统指挥中心,通过指挥中心调遣,抢险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此外,养护人员的头盔上安有摄像装置,救助过程以及“伤员”状况也能实时传回到指挥中心。
“以前高速公路的交通保障主要依靠巡逻车,突发事件响应可能要延迟几个小时;现在有了监控系统,路面信息可以实时显示在监控中心。中心可以及时调度相关单位处理,从而将事故伤害降到最低。”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说。
数字交通服务领域宽
作为公共基础设施,交通是个高度开放的系统,“一条道路只要开通,任何人都可以上来”,这使得对交通流管理的难度远远超过了水、电等其他市政系统。以北京为例,在1950年还只有1757辆机动车,今年5月突破了300万辆,由此造成的出行压力是谁都能感受到的。以前,一次交通事故可能让大批车辆扎堆,但现在驾车的你只要留意一下路边的电子显示屏、交通广播,或安一个车路协调导航系统就可以让你轻松避免堵车的烦恼。
在苏州,每一辆出租车上都安装了计价器/GPS/刷卡机三合一装置,该装置除了方便乘客付费,还可让司机与服务台互动————客人要车,打个电话给服务台,服务台通过后台系统给1公里范围内的3辆出租车发出信息,3辆车通过“抢答”形式拿“订单”。2006年9月,广州街头还出现了一种SOS求救大巴,司机发现有人作案或者行凶,可以按动报警“暗钮”。上海和苏州的出租车上也有这种报警“暗钮”,公安民警通过GPS确定求救车的位置。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在洗车时不小心动了驾驶座旁的按钮,“几分钟后警察就来了”。
在汽车越来越多的今天,除生命安全外,如何“行”得方便、“行”得舒适还事关百姓生活质量。北京420路公交线路上的“智能数字公交站亭”能用双语提供车辆到站信息,能为盲人提供导乘服务。这种站亭平均报站误差时间仅1分钟左右,除了显示等候公交车当前所在位置和到达时间,电子显示屏还能显示中英双语的路况信息、新闻摘要、天气预报、财经简讯等公共信息。站亭顶端的摄像头还能对站台的交通流量以及治安状况进行监控。
交通信息化带来的还有越来越人性化的服务。
以电子站牌为例,以前公交车要么半天不来,要么一来三四辆。现在有了电子站牌可以显示路况、预报到站时间,避免了等车的焦躁。上海地铁对下一辆车的到站预报精确到秒,增加了人们对公交的信任感。
交通信息化成绩斐然
看得见的交通信息化正让我们的交通出行更便捷、更安全;看不见的是我国交通信息化建设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交通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以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为例,目前实行高速公路收费的29个省区市,已有27个实现了省区市内不同范围的联网,联网里程占全国总里程88%左右,因收费造成的交通拥堵现象大大减少。此外,IC卡和射频识别技术在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集装箱跟踪、港口管理、道路运输管理等领域的广泛使用,提高了交通运营管理的效率。
在交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过交通部的信息化一期和二期工程建设,实现了交通部与41个省厅级单位、90多个大中型港口以及190个政务信息报送单位的行业专网连通,水运生产快速统计系统、交通政务信息网络交互平台等业务应用系统已经开通应用。“交通信息化是交通行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为有效的手段,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交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孙国庆说。
在海事信息化建设方面,经过7年的建设,已经建成了从部海事局到基层单位的三级网络,建成了船舶、船员、通航、事故与应急等19个业务应用监管系统。“在全国沿海和重要内河水域,依托信息技术,交通部搜救中心总值班室可以直接了解到水上突发事件的现场情况,并可通过可视电话系统进行应急指挥。”交通部海事局副局长杨省世说。
在铁路信息化建设方面,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列车运行、调度和控制系统研发成功,直接为今年“五一”前的铁路第六次大提速铺平了道路。相关研究资料表明,2006年我国铁路信息系统建设投资达到81.2亿元,年增长率为10.1%,2007年预计将达到89.1亿元,2011年预计将达到115亿元。
服务体系有待升级完善
“十五”规划以来,交通信息化被国家信息产业部等多个部委列为重点项目,每年的资金投入都保持在近20%的增长,推动了我国交通信息化高速稳健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交通信息化的技术仍然有近20年的差距,信息管理水平以及司机和行人的素质也存在较大差距。
“英国、德国等国的公路智能监控系统只要用二三十台电视屏幕就可以监控整个国家,而在我们的某些城市,一个监控系统,动辄就得装上六七百台电视。”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笑京说。此外,目前各地交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效益,但信息化技术方案还存在不兼容性,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还比较普遍。“由于标准不一、信息共享与交换渠道不畅,形成了许多的‘信息孤岛’,造成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水平不高,信息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出效益。”
我们正身处于现代“数字交通”所带给我们的便利之中,交通信息化的发展还需要各方努力投入,才能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