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十一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
来源:资源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福建省“十一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

 
 
来源: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7.05 
 
前  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是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数字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为的五年。编制实施《福建省“十一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对于推进我省信息化进程,拓宽信息化应用领域,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的编制,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指导,以《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阐述“十一五”时期福建省“数字福建”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意图、目标任务、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是“十一五”期间制定各年度数字福建工作计划和安排项目建设与政府投资的主要依据。


本规划基期为2005年,规划期为2006~2010年,由省发展改革委、省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编制。

第一章  发展状况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状况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数字福建”建设紧紧围绕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按照数字福建“十五”规划的目标任务,通过实施一系列重点工程,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构建起了“数字福建”的基本框架,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公共基础信息网络发展迅速。截止2005年底,全省光缆总长度达到14.81万公里;全省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399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39.85部/百人,全国排名第七位;全省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302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7.08部/百人,全国排名第六位;全省数据多媒体用户达到598万户,比2000年底增加498万户,全省数据业务普及率达到17.03%,全国排名第六位。实现全省建制村村通电话。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6.45%;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7.83%。


全省政务信息网络建成运行。截止2005年底,全省三级政务信息网络联通了208个省直机关单位、9个设区市940个单位和84个县(市、区)3200个单位;并于政务网上建设了公文传输、密码机、视频会议等应用系统,总投资6661万元,可供省直180多个部门免费使用;市、县横向接入网总投资11455万元。建设统一规划的全省电子政务网络系统,保证了网络建设的互联互通、提高了网络管理和安全管理的质量、避免了低水平重复建设,节省了大量财政资金投入,节约网络建设经费6~7亿元。省直有关部门以及部分设区市、县(市、区)依托全省政务网开展了办公自动化等多种应用。大部分省直部门基本建成内部局域网,为开展电子政务建设奠定了基础。


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建成了福建省电子商务认证中心、省政务数字认证中心和密钥管理中心,发放了13万张企业数字证书和4400多张电子政务数字证书。建成了省政务信息网和国际互联网安全监控中心,实现对政务网和互联网的安全监控。利用密码技术在省政务信息网上建成覆盖全部省直单位的省政务网涉密子网,确保联网单位之间秘密信息的安全通信;建成全省保密系统的信息网络及其网络安全防范体系,防止国家秘密信息的泄漏;启动了数字福建数据灾难备份中心建设。


(二)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显著


电子政务建设初显规模。在政务网上开展电子公文传输、加密通信、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网络监控、身份认证、涉密虚拟专网、政务信息共享和分布式基础数据库共建共享等多种应用开发,建立了近240个政务网网站。政府办公厅系统“三网一库”工程基本建成,实现省政府办公厅与各级政府机关以及各政府部门机关之间非密电子公文的交换;省、市政府和66%的县政府开通门户网站;金宏工程建成省市县三级业务专网;金盾工程完成8个资源数据库建设,14个一类应用系统投入试运行;金财工程已建成省、市、县三级VPN业务专网和电子公文(电子章)传输系统,实现了部门预算编制与国库集中支付等重要业务系统;金保工程实现部、省专线联网,建成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劳动力市场等三个信息管理系统;金农工程完成了农业部卫星指挥调度系统建设任务,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取得良好成效;金水工程建成省水利业务专网、实时雨水情和风情数据库、防汛信息查询及手机短信息警报发布系统、防汛远程视频实时监控系统、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等。


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改造初显成效。省政府办公厅、省林业厅等29个厅局完成政务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标准化改造,建立了各类数据库100多个,达到了TB级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应用;79个数据库向政务网授权用户开放;建设了统计、测绘、地质、档案、气象五个部门基础数据库;启动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


网上应用服务取得实效。建成75个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和应用服务系统。省国土资源厅建成网上用地审批系统,国税、地税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办公自动化,在全省范围实现增值税纳税申报“一窗式”管理;省建设厅建成企业资质审批系统,近4000家房地产与建筑业企业通过网络申请年检;省外经贸厅网上企业出口申报、省公安厅网上出入境护照办理、省工商局网上企业年检、省人事厅全省公务员考录系统、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公共网等网上应用逐步推开;海关、国检局通关单联网、联网报关、网上支付、加工贸易联网监管等系统启动建设;


(三)电子商务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至2005年底,全省网民数为397万人,占全国网民总数的3.6%,居全国第10位,占本省人口的11.3%,占人口比重居全国第6位,域名总数居全国第3位。大中型企业大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开展了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网上购物比重上升。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如福建省网上投资贸易洽谈会、福建省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建设取得成效。BtoB、BtoC、CtoC电子商务及银行卡应用逐步发展,促进了生产、流通、服务和消费。2005年全省已有BtoB网站59个、BtoC网站120个、CtoC网站105个,交易量达96亿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加快,省内院校电子商务本专科毕业生已达3300人,已获得国家助理电子商务师、电子商务管理员职业资格证书者达6000人。


(四)社会信息化逐步拓展


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试点取得初步进展,实现在9个设区市市区、4个县(市)开播数字电视。


公共医疗卫生领域成效凸显。建成覆盖全省65个县的远程医疗会诊网,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全省医保联网基本实现,方便异地参保人员就诊看病,有效解决异地就诊费用结算问题。同城就诊一卡通工程启动建设。


金融卡应用扩展迅速,银行卡发卡量达4476万张,银行卡联网受理终端突破2万台,银行卡跨行交易额557亿元,刷卡消费额358亿元。


建成开通“福建三农服务网”,对13个涉农厅局的信息系统和网站进行整合,直接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便捷的农村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市场信息、病虫害防治和防灾减灾等信息服务。数字鼓楼示范区建设取得突出成效,厦门市市民服务系统、省交通厅车辆监控平台等系统效益显著,武夷山市、石狮市、霞浦县等市(县)结合各自实际开展信息化便民服务,为全省全面推进城市社区信息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五)企业信息化稳步推进


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显著提高。通过重点示范项目的示范和衍生作用,不断拓展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广度和深度。全省4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应用了信息技术改造生产设备和生产流程;35%以上的轻工、化工、建材、制药、冶金、筛煤、林产工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过程计算机自动化控制,产品质量平均提高20%以上,同时降低了消耗、改善了劳动环境;5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不同程度地应用了计算机管理系统,提高资金周转率15%以上;65%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互联网站,并开展初步的电子商务活动。


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建成了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以及泉州市万家企业上网平台和网上交易会平台,启动了省制造业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等一批为企业服务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六)信息化发展环境逐步改善


信息化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出台了《福建省政务信息网管理暂行办法》、《福建省政务信息网信息共享管理办法(试行)》、《福建省数字福建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数字福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数字福建建设项目评估及验收管理暂行办法》、《福建省社区信息化建设功能导则(暂行)》等一系列的信息化管理办法,形成较为完善的项目论证审批机制。制定了有关技术规范和数据标准,促进了信息共享,规范了部门网络建设。


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基本建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公务员以及领导干部信息技能培训不断加强。


二、发展机遇和挑战


综合分析世界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和“数字福建”建设的基础,“十一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我省“数字福建”建设提供新机遇,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也对“数字福建”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全社会信息化提供新机遇。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已成为当今世界竞相争夺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网络成为加速技术和知识扩散、促进自主创新的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信息产业成为增长最快、最具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信息化成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和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产业化进程继续加快,成本迅速下降,使信息技术成为社会通用技术、信息产品成为日益普遍的消费品,使社会每个领域、每个成员都有可能参与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为“数字福建”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社会信息需求的增长对“数字福建”建设提出新要求。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全面推进进一步拉动信息需求的增长,为“数字福建”提供了更大的作为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要求通过广泛、深入、持续地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着力构建现代化信息网络和“数字区域”、“数字行业”等各类应用系统,深化以公共服务为目标的电子政务建设,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要积极发展依托优势产业和港口资源的广泛合作的电子商务,促进要素流通和产业集聚。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入,社会公众信息消费能力不断扩展,因而要不断推动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社会信息化进程,促进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文化等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消费需求。


(三)积极应对挑战。通过“十五”的建设,我省信息化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特别是省直部门信息化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为“十一五”期间“数字福建”建设,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拓宽信息化应用领域,全面增强信息化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支撑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践经验。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省在推进数字福建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公共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低层次重复建设依然存在,网络利用率不高,全省政务信息网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也影响政务网的使用效益;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且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公共信息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偏低,IT企业规模小,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信息化政策、法规等软环境建设仍滞后于信息化发展的总体需求;信息化工作机制和组织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还需加强。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环境,“十一五”时期,应立足服务全局,开拓创新,统筹规划,加快数字福建建设,拓宽应用领域,提高应用水平。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以提高应用效率为重点,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信息化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信息化惠及全民,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管理模式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发展、促进文化繁荣与社会和谐进步,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挥信息化的带动和支撑作用。


二、基本原则


“十一五”数字福建建设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深化应用、保障安全。


(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统筹规划“数字福建”建设工程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方案,坚持从全局高度和集约化建设的要求出发,突出重点,统筹部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以需求为导向,合理规划应用系统开发。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完善信息共享政策和法规,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和管理办法,保障“数字福建”建设健康发展。


(二)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强力推进信息化网络互联、共建,推进业务系统的协同与服务水平的提高;科学整合信息资源,建立条块结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避免传统的“自建自管、自采自用”,促进区域、城乡、行业间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走低成本、高水平、高效益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三)深化应用、保障安全。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突出应用导向,开发应用技术,深化应用水平,强化应用服务,扎实推进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增强信息安全观念,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正确处理发展、应用和安全关系,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


三、主要目标


“十一五”数字福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围绕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目标和任务,通过深入推进数字福建建设,推进政府社会管理方式不断创新,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不断增强,信息产业继续发展壮大,信息产品日益丰富;进一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信息化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支撑和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信息消费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国内先进水平。到“十一五”末,要努力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一)完善提升公共基础信息网络设施。光缆线的总长度达26万公里;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48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65部/百人,数据业务用户普及率达到40户/百人。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7%和98%,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5%,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利用有线数字电视网络传送政务信息和与人民工作生活相关的各类信息。农村信息基础网络不断完善,基本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建制村能上网,宽带进建制村的比例达到40%,移动通信农村全覆盖。全省农村信息化程度达到50%以上。


(二)基本建成全省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和运行保障体系。到2008年,县级以上(含县级)政务部门局域网接入政务网,实现政务基础网络的整合与协同办公;到2010年,60%的行政许可项目实现在线处理;政务信息依法公开与共享;初步建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应用充分、效益显著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格局;电子政务公众认知度和公众满意度较大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三)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建立比较完善的集研发、制造、供应于一体的协同工作体系;建成若干个产业集群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应用有较大的普及;建成一批地区性、行业性、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龙头平台;全省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网站,70%的企业运用电子商务手段从事国内外各种商务活动;80%以上对外贸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完成;建成国内最有竞争力的海峡(两岸)电子商务交易中心。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10%以上。


(四)城乡信息化协调发展。人民群众获取各类信息服务更加便捷,设区市城市社区实现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农村农民能够便利地获得科技、市场、灾害预警等信息服务,促进农村进步、农产品销售、农业增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第三章  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围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重点组织推进数字福建“3210”工程项目,即:实施“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三大应用工程;建设信息服务、人才培养两个体系;推进十个信息化专项,即公共网络建设专项、文化信息化专项、卫生信息化专项、科教信息化专项、海洋信息化专项、防灾减灾信息化专项、环境保护信息化专项、网络与信息安全专项、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化专项、物流信息化专项。


一、实施三大应用工程


(一)电子政务应用工程


在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指导下,统筹规划,完善全省电子政务总体框架,进一步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增强执政能力,增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


完善政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完善政务网功能,推进政务网节点单位局域网接入政务网;在省政务网系统内建设和健全部门、行业的业务网络,实现政务业务网络的互联互通;充分利用公共通信资源,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地址和域名管理规范,以“中国福建”政府门户网站和“公众信息服务平台”为基础,建设和健全省政务外网。统筹规划,加强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建设政务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优先建设覆盖全省的“五险合一”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整合与建设全省低保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提高低保服务水平。加快整合和完善全省劳动力就业信息管理系统,重点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加快人才市场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省、设区市(市、区)和大中专院校联网,为广大毕业生和求职人员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就业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各类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系统;推进各地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实现网上行政审批和办事。


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加快整合与建设省市县三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互联互通的应急反应体系;建设各级各类政府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和完善“金字工程”以及公共安全管理、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地名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业务系统,使金字工程成为具有相当规模和服务能力的信息应用系统。县级以上(含县级)政务部门实现内部办公自动化,部门间实现协同办公。加强省政务网络的三级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应用。


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全面加快公共基础数据库与部门业务数据库的建设,优先建设全省法人、人口、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及其相应的元数据库,构建政务信息资源体系。拓展信息资源在行政管理和公众服务方面的应用。


建设全省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按统一标准、统一目录、统一登记管理的模式规划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成组织有序、查询有路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构建高效、合理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在信息资源定位、查询引导和服务方面的巨大作用,全面提升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和应用效益。


明确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和使用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结合政务信息公开,建设政务公开信息发布系统。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推进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推动信息内容增值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制定相关制度,引导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信息资源的商业性开发,扩大政务信息资源的社会效益。


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和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建设和完善政务信息资产管理体系,将信息资源纳入信息资产管理的范畴,强化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管理。制定和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相关法规和管理办法,进一步严格政务信息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测管理工作,健全电子政务灾难备份、密钥管理等安全管理机制,提高政务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和水平。


专栏一:电子政务工程重点项目


全省政务与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省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省级网上行政审批系统、省市县三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系统、政府辅助决策支持系统、“金字工程”应用系统、全省人口基础数据库、全省法人基础数据库、全省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全省宏观经济数据库、省市县办公自动化(二期)、省公共安全管理体系、重要政务信息应用系统工程、政府门户网站整合升级、省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升级、省电子政务管理中心、省政务信息灾难备份中心(二期)、省政务密钥管理中心(二期)、全省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全省低保信息管理系统、全省劳动力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毕业生就业公共网络服务系统、人才市场就业信息服务系统


(二)企业信息化应用工程


围绕构建海峡西岸竞争力强的产业支撑体系,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企业信息化和技术创新,以生产管理自动化、管理流程信息化、决策过程科学化为核心,促进企业在生产、管理和经营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我省传统产业,全面推进制造业、物流和商贸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


全面推进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推动企业在产品开发设计方面全面应用辅助设计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制能力,实现产品创新;推动企业在生产过程方面推广与应用控制信息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推行管理控制一体化,有机集成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监控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企业在现代化管理方面应用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逐步提升企业集成的层次和水平,促进企业流程再造,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继续实施“面向中小企业制造业信息化ASP应用服务研究”重大专项,推进我省石化产业集群管控一体化,开发模具协同设计与快速制造系统,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网络化制造,创新制鞋、陶瓷、箱包、藤铁工艺产业集群的工艺设计。


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建设数字制造应用服务中心,应用嵌入式数控软件技术改造企业各种加工设备和工业流程,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附加值,推动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信息技术改造。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信息技术在网络增值服务、电子金融、现代物流、商贸流通、连锁经营、专业信息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中介等新型服务业中的应用。


加快企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支持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省重点产业集群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实现产业集群内的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协同营销,建设面向全省企业的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广使用“商务领航”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着力营造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


专栏二:企业信息化工程重点项目


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工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程中心、数字制造应用服务中心、中小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平台、全省产品质量监督与管理信息平台、中小企业信息化ASP服务平台、省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和密钥中心、福建企业产品数据库


 

 

 

(三)社会信息化应用工程


围绕加快海峡西岸城市群建设,以城市信息化带动农村信息化,推进城乡信息化协调发展。重点抓好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的“数字城市”示范建设,并逐步向其它区域中心城市扩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施金农工程,基本实现行政村能上网、农村农民能够便利地获得网络服务,能够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信息化的实惠。


数字城市示范建设。建设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和管理、应用、信息服务工程。加强中心城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应用服务;建设统一空间定位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和城市空间信息交换服务平台。建设城市管理和应急联动的统一信息平台,重点建设中心城市规划、房地产、市政建设、公共安全、智能交通、公共卫生、环境监控、地下管网、城市地名等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城市公共管理水平。建设城市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物流配送等信息化应用服务工程;推进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应用;重点建设移动信息服务系统和市民信息服务系统;推广应用“城市一卡通”;引导数字社区建设,提高社区信息化水平。


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构建农村基础网络平台。积极利用有线和无线技术,大力推进农村多种形式接入网建设。加强农村宽带网络信息应用平台的建设,推进信息服务网络向自然村延伸,扩大宽带进建制村的覆盖面,发展光纤入村入户。扩大969155农业服务热线服务范围。充分利用省级政府公众信息服务平台资源,建设完善“福建三农服务网”运行平台。


开发农村信息资源。以“福建三农服务网”为依托,进一步整合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农村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就业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等信息,建设完善服务三农的各类信息资源库和教育资源库;加强面向农村的公益性文化资源开发,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信息引导。


建立健全三农信息化服务体系。发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作用,推进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发展专业化的农村信息服务中介机构,培养农村信息化应用带头人,构建组织保障有力、商务、技术服务完备的农村信息服务联动网(含信福工程),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应用,形成全省一体化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帮助农民利用信息手段致富。


专栏三:社会信息化工程重点项目


三大中心城市数字城市示范工程、城市空间信息服务平台、城市管理与应急联动信息平台、数字城市管理工程、数字城市应用服务系统、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移动通信信息服务系统、市民综合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城市一卡通工程、社区信息化综合服务系统、城市报警与监控技术系统、消防重点单位信息系统、城市地名信息管理系统、农村信息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万村千乡上网工程、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农产品信息服务网、福建三农服务网、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数字农业示范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系统、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信息技术应用系统工程、农林水土保持工程


 

 

 

二、建设两大体系


(一)信息服务体系


围绕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数字福建”建设,初步建成结构合理、高效综合的信息服务体系,重点实施“123”计划,即建设一批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拓展两大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培育三大产业(信息咨询业、信息系统集成业、信息内容服务业)。


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省级政府公众信息服务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服务;建设直接服务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各类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综合商务平台,建设立足海峡西岸经济区、辐射两翼、拓展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各类电子商务平台。


拓展两大服务。一是拓展电子商务服务,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在采购、销售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相关资源,实现企业间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行业的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扶持服务中小企业和农村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推广普及物流信息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应用。二是信息技术服务。建设各类信息技术服务中心,构建基于网络的海峡西岸信息技术服务体系,以提供区域产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为手段,以促进产业集聚和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为企业、农村生产和经营提供各类公共信息技术服务,促进知识和技术的流动和扩散,引导和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信息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集聚和发展,提高企业、农村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整合省内外信息技术力量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信息技术服务。


培育三大产业。一是扶持信息咨询产业,支持信息协会、信息咨询、数字设计、市场调查、工程监理等信息咨询业的发展。二是壮大信息技术系统集成业,扶持数据处理、软件服务、技术集成等企业,建设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培育一批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优秀系统集成商和软件服务企业。三是加快发展信息内容服务业,建设信息内容产品技术创新平台,提高信息内容产品研发能力,重点扶持资源环境、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娱乐、动漫、信用等以信息或知识为核心内容的信息服务业发展,培育电信增值服务和互联网应用服务产业群,促进信息内容服务业集聚发展。


专栏四:信息服务支撑体系重点项目


省级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信息内容产品技术创新平台、省电子商务营运中心服务平台、省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省信息技术服务中心、企业信息工程技术服务中心


 

 

 

(二)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建设专业培养和普遍培训相结合、引进人才和聘用专才相结合、覆盖全社会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提升社会成员信息素养,提高信息化人才水平,信息化从业人员比例逐年提高。重点实施“111”计划,即建设一个技术人才培养高地,建成一批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培养一大批信息技术人才和信息化管理人才。


建设技术人才培养高地。继续完善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结合研发基地建设,结合“数字福建”应用需求,重点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信息技术人才,落实和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吸引信息化高端人才,引进和聘用高层次人才研究开发“数字福建”建设关键技术,在研究开发中培养我省急需的信息技术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基地的条件建设,将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成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高地。


建成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一批具有突出优势的专业信息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信息技术、信息安全、信息内容、信息主管、信息标准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满足不断增长的专业业务需要。


培养一大批信息技术人才和信息化管理人才。制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全社会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培训纲要,培养一大批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信息化建设急需的人才。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通过专家的传帮带,培养一批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充分发挥高校、软件学院等基础教育优势,培养信息化建设的人才;特别注重发挥数字福建培训基地的作用,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应用技能和网络技术技能培训;加快公务员队伍信息技术使用技能培训,满足推行电子政务的需要。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积极实施首席信息主管制度(CIO)。加强农村信息化推广队伍建设,为基层培训信息化推广应用带头人;推广农村远程教育,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深入开展“家庭上网”工程,特别是对困难群体的信息技术的培训,提高全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


专栏五:人才培养支撑体系重点项目


海西信息人才培养工程、农村劳动力上网工程、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家庭上网工程


 

 

 

三、推进十个专项


(一)公共信息网络专项


围绕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面向应用、保障安全的思路,建设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发展提升通信网络。促进全社会网络资源的整合利用,顺应电信网、计算机网与有线电视网的三网融合趋势,大力推进网络融合。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建设、租用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避免重复投资,提高网络利用率。加快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和应用,逐步实现网络的平滑过渡;加强公共宽带基础网络建设,提高宽带接入网络的覆盖率。优化现有固定电话交换网络,建成覆盖城乡智能化传输网和多媒体通信网;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逐步建设适应3G组网要求的MSTP传输平台,不断完善满足3G业务需求的承载网、核心网,加快发展移动互联网。加快完善党政专用通信基础网络建设,提高服务和容灾能力。统筹建设全省全球定位系统(GPS)连续运行基准站。


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按照全省统一技术体系,统一组织实施,抓紧实施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全面提升有线电视网络的业务承载能力、交互应用能力,使有线电视网络成为集公共传播、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平台。推进“广电村村通”工程,不断提高广播电视的覆盖率。


专栏六:公共信息网络专项重点项目


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新一代互联网建设和应用工程、移动互联网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电信村村通工程、GPS(全球定位系统)连续运行基准站工程、移动通信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省党政专用通信网


 

 

 

(二)文化信息化专项


围绕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发挥我省文化特色和优势,构建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信息内容产业。为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文化信息资源开发。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公益性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全省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扶持开发反映福建文化传统和特色文化的数字文化产品,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分布式福建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群。


文化信息共享。建立以福建省图书馆资源与网络为基础的公益型文化资源服务平台;依托互联网、电信网、有线网等公共数据网络,结合县、乡(镇)图书馆、文化馆(站)建设,推进电子图书馆和电子文化站建设,为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基层服务单位提供“一站通”模式的公益型文化信息服务。


文化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信息技术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像、印刷等行业的改造和升级,推进数字出版、网络出版、动漫等电子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传统媒体数字化、网络化服务。


文化产业发展。依托福州和厦门软件园的人才、技术、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建立信息资源开发基地;重点扶持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专栏七:文化信息化专项重点项目


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文化信息技术应用工程、乡镇文化一站通工程、电子图书馆工程、电子文化站工程、绿色网吧工程、网络出版工程、游戏动漫产业工程


(三)卫生信息化专项


围绕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运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和医疗救治能力,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处置能力。


加快完善两个平台。建设覆盖全省卫生系统的高效、快速、通畅的信息网络平台,依托全省已建成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网络资源,构筑全省统一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平台。


推进各类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建设覆盖全省的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实现医疗救治体系各层级之间的信息连接,发挥医疗救治体系整体应急功能。建立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推行卫生许可信息公开和网上审批系统建设,提供网络许可申请、许可公示、许可信息查询和真伪辨别服务。建设全省医疗就诊一卡通。改造现有医院信息系统,统一规划医疗信息卡编码,使病人一张就诊卡即可在医院流通使用,方便非医保人员就诊。积极推行医生工作站系统,简化就诊流程,提高医疗效率。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为控制重大疾病的传播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建立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信息系统,实现突发事件相关数据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现场支持等功能,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开发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建设省、市两级医疗救治数据中心,建立全省动态的卫生执法监督数据库;建设完善服务农村的我省农村合作医疗信息资源库;逐步实现医疗救治资源信息、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病情信息的集中管理,更好的为社会公众、农村人口医疗救治提供优良服务。


专栏八:卫生信息化专项重点项目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平台、就诊一卡通项目、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四)科教信息化专项


建设网络科教环境平台。建设福建省超级计算中心,建成开放可共享的高端计算环境,形成网络科技环境的计算基础设施,面向社会提供高性能计算服务。初步建成以全省教育科研宽带网为主、卫星电视传送系统为辅、功能完备的全省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实现全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类学校的互联互通,提升省教育科研宽带网和中国教育科研网的连接速率,完善福州大学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各设区市教育城域网建设,推进各中小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建设覆盖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满足多部门开展各类远程教育需要、支持建设全社会终身教育的公共网络平台。


推广信息技术应用。全面实施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完善全省普通中学学籍电子化管理系统,建设高考监控网上巡视和网上志愿填报系统。建立完善教育管理和服务相关的办公与信息系统;建设和推广高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


开发科技教育资源。建设若干个分布式的大型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库群、科学仪器信息共享系统,争取与国家级科技教育信息资源库、科学数据共享库、数字图书馆、各类学校科技教育信息资源库实现互联互通。加强开发教育教学软件、精品课件、教育资源数据库和服务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初步构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高等教育和面向全社会终生教育的资源体系。


 

 

 

专栏九:科教信息化专项重点项目


福建省超级计算中心、网络科教环境平台、全省教育科研宽带网、教育信息应用系统工程、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开发工程、科学仪器信息共享系统


 

 

 

(五)海洋信息化专项


围绕建设海洋强省战略,发挥我省海洋资源丰富和特殊的区位条件优势,以数字海洋为突破口,推进海洋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构建海洋信息化服务平台。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建设结构完善、技术先进、快速、高效的综合数据交换网络平台,实现以海洋功能区划为基础的海洋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对海洋空间信息的有效获取、处理、更新、优化、整合、管理、传输和网络交换服务,为做大做强海洋产业提供信息支撑平台。


海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整合利用全省海洋信息技术和资源,大力推进海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海洋信息获取与更新业务体系;建设海洋空间数据仓库;进一步完善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开发建设海洋经济、海洋管理、海洋与渔业防灾等信息管理系统,推动海洋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海洋产业。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推进海洋渔业结构调整,提高海洋加工业技术水平,运用计算机辅助制造、设计技术,改造提升海洋船舶制造和修理业、交通运输业等推进涉海工业的发展;以电子商务为手段,推进滨海旅游业发展;大力培育海洋信息服务业;围绕全力开发开放沿海港口群,大力推进港口信息化,加快建设口岸大通关电子平台,提高港口群信息服务水平。


专栏十:海洋信息化专项重点项目


海洋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口岸通关电子平台、海洋空间数据开发工程、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海洋信息应用系统工程、海洋与渔业防灾信息系统


 

 

 

(六)防灾减灾信息化专项


围绕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以整合防灾减灾信息资源为重点,实现各类防灾减灾救灾信息的共享与有效利用,进一步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处置公共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完善行业防灾减灾信息系统。完善水利、气象、地质、地震、海洋、林业、农业、特种设备安全等领域的防灾减灾信息系统,加强与各级应急指挥系统的连接,增强部门和地方对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工程体系的科学预测和及时防范能力。


建设综合应急指挥系统。通过整合各部门防灾减灾信息资源,在统一空间定位的多比例尺地理基础信息系统上,建设各级防灾救灾信息交换集成综合系统和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各类防灾救灾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建设基于网格的高端计算基础设施和环境,开展防灾减灾系统高性能计算示范,为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和公共突发性事件提供辅助决策和信息服务,提高预警、防护和快速反应、紧急救援和灾情评估与救助能力。


 

 

 

专栏十一:防灾减灾信息化专项重点项目


全省综合应急指挥系统、综合防灾减灾应用服务平台、水利领域防灾减灾信息系统、气象领域防灾减灾信息系统、地质领域防灾减灾信息系统、地震领域防灾减灾信息系统、林业领域防灾减灾信息系统、农业领域防灾减灾信息系统、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系统


 

 

 

(七)环境保护信息化专项


围绕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和生态省建设,以信息技术推进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生态的动态监测,为建成人居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绿色海峡西岸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健全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设森林和矿产资源保护监测体系、森林有害生物预防监测系统,应用3S技术,将资源环境空中与地面监测信息及时传输到省级中心,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实现灾害快速识别、定位、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理。建设水质、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提高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水平。加强重点污染源的实时监测。提高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和危险废物处置场的监测。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重要污染源设立自动在线监测。


建立区域环境安全危机防范体系。构建包括环境防范体系、环境预警体系、环境应急响应体系、环境修复体系在内的区域安全危机防范信息管理体系。提高对突发性环境安全事故的反应速度,及时、准确、全面报告环境污染情况。


专栏十二:环境保护信息化专项重点项目


区域生态安全危机防范信息管理和生态环境预警响应体系、水质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重点污染源实时监测系统、饮用水源保护区在线监测系统、森林资源保护监测体系、森林有害生物预防监测体系


 

 

 

(八)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专项


围绕构建平安福建,进一步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积极推进平安福建信息化应用,提升平安建设的技防水平,创建文明、安全的平安网络,促进社会和谐平安。


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机构和支撑体系,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立健全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测评、分析评估和管理制度。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培育信息安全咨询、监理、测评、认证、风险评估和工程实施等信息服务业,建立和完善市场化、专业化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服务体系。完善网络信任体系,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设备的配置,规范和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完善数字认证系统。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密码管理基础设施;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控预警系统、防控系统、应急响应和处置系统以及灾难恢复系统;建立数据取证鉴定系统;建立信息网络安全预警体系,增强预警、防护和恢复能力,创建文明、安全的“平安网络”。


专栏十三:网络与信息安全专项重点项目


省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工程、省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研发工程、省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控管理体系、省网络与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省风险评估服务系统


 

 

 

(九)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


围绕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以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创建和谐社会为目的,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准则,以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完善信用制度、培育信用市场、提高信用服务、发展信用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企业信用数据标准体系,形成完整的企业信用产品,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完善信用信息安全系统;建立健全省级企业信用信息发布服务平台,依法披露企业信用信息,为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提供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建立企业信用评级(评估)系统;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技术服务中心,为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提供各类企业信用信息技术咨询服务。


加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以现有的金融系统信贷网络为技术载体,以居民个人在银行开立的个人基本账户为主线,归集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础信息,逐步整合工商、税务、国土、房管等部门拥有个人信用信息的数据,实现联合征信,形成个人信用征信系统;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建立个人信用信息发布平台,结合我省情况,开展个人信用评定活动。


专栏十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重点项目


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企业信用信息安全系统、省级企业信用信息发布服务平台、企业信用评级(评估)系统、企业信用信息技术服务中心、个人信用征信系统


 

 

 

(十)物流信息化专项


围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效益驱动、重点示范;由易到难、逐步完善”的原则,稳步推进全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动物流企业信息化,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与物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连接,基本实现物流业务的电子化服务。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专业化的物流信息服务供应商,充分组织各类信息资源,为物流企业推出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城市物流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与应用示范项目建设成果,加强物流信息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推动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各类物流数据信息交换过程的标准化转换,实现物流信息的无障碍交换与传输。


积极发展物流信息服务业和物流信息产品制造业。广泛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实现企业间大量的实时信息交换,实现信息流与物流的同步统一。推动物流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并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以及其他应用信息平台对接。重点扶持从事物流软件和技术设备开发的企业,开发符合物流企业需求的软硬件产品,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创造条件。


专栏十五:物流建设专项重点项目


福建省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福建邮政物流信息系统、福建交通控股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城市物流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与应用示范项目(二期)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组织实施“十一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建设各项工程,完成既定任务,实现规划目标,关键要树立改革创新精神,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工程项目管理,加强组织保障工作。


一、建立健全全省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


健全省级信息化工作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充实工作力量,建立决策科学、运行有效、职责明确的工作机制,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构建分工合理、权责明确、面向需求、面向应用的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组织管理和服务体系。协调与理顺省、市、县三级信息化工作部门和政务网市县横向接入网运行管理机构,并适当加强管理和技术力量。


二、创新信息化体制机制


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突破信息化建设和应用障碍。建立政务信息资源采集和更新机制,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制定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开放和鼓励开发利用的政策措施,加强信息资源项目和信息资产管理。建立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和运维机制,加强信息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第三方建设模式,强化资源整合和共享。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规范化管理,完善项目生成、评审、过程管理与监理、中期评估和验收制度。


建立信息化建设应用评估、奖励和通报制度,把信息化应用情况作为省直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开展信息化测评指标研究和应用评估、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研究、建设与应用、信息安全测评。建立普遍服务机制,鼓励向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提供基础通信和基础信息服务,促进城乡信息化协调发展。


三、加强信息化法规建设


为营造信息化发展法律环境,促进和规范全省信息化建设。重点围绕规范信息化基础设施、政务信息公开与共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制定和完善我省信息化建设的法规和管理办法。


四、建立标准体系和标准化工作机制


建立以国家标准为主体、层次分明、分类明确、相互衔接、满足需求的全省信息化标准体系。在充分应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围绕项目建设、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抓紧制定基础数据库、网上审批、电子商务、社区信息化等重点项目急需的地方标准,逐步完善支撑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强化标准化工作在信息化中的基础地位,建立程序清晰、协调有力、管理有序、应用有效的全省信息技术标准制定、协调、实施等工作机制。建立高校、企业、科研单位广泛参与的标准化工作组织模式,积极发挥社会机构在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加强对标准工作的领导与衔接,做好标准规范编制立项、审查审批和施行检查等工作,在咨询设计、工程监理、数据处理、软件服务、技术集成等信息化建设各个环节建立标准化应用审查和标准服务资质制度,强化标准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五、拓宽投融资渠道


建立信息化建设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形成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其他投资为补充的信息化投资局面。稳步增加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一五”期间政府投入争取不低于“十五”水平,加大公共信息产品的投资开发,优先购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能提供本地化服务的信息产品。通过开放政府资源,吸引企业参与投资信息化建设,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有一定收益领域的信息化投资建设,促进企业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鼓励产业集聚和知识创业,促进企业资金进行增值开发和社会化服务。


六、做好规划组织实施


数字福建专项规划是“十一五”期间全省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省级各部门要充分重视信息化建设,根据规划内容,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提出信息化建设具体目标任务,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加快规划项目的前期工作,进一步细化规划项目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实现。


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大力宣传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积极宣传数字福建建设成果,进一步增强全社会信息意识,激发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热情,弘扬健康的网络文化,促进居民信息消费能力的提升和信息社会的逐步形成。建立全省信息化工作信息交流机制,积极开展信息化研讨、展示、论坛等交流活动,总结信息化工作经验,促进各部门、各地区信息化协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