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世网 独家(记者何源陈淑娟)连续三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都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农村信息化备受瞩目。
本报也连续三年持续密切关注热火朝天的农村信息化。
经过多年的引导与培育,当前,农村信息化正在产业化的道路上摸索前行。
基于对政府、企业、农民等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全面调查采访,本报记者深入剖析了农村信息化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并提出了问题与隐忧。从政府投资运行,到产业化运作,迅速升温的农村信息化如何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市场化运作为何被寄予重托?它又将遭遇哪些暗礁?
在广东省采访时,当地信息办的一位专家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海岛上住着几千户居民,他们世世代代都光着脚。有一家鞋厂率先上岛,游说居民们穿鞋。很快,这家鞋厂就撤下来了,老板摇着头说:“岛上没有穿鞋的习惯。”另一家鞋厂又来到岛上,这次,老板免费给居民们发鞋。一年以后,习惯穿鞋的居民再也不愿光脚了,他们纷纷找老板买鞋,这家鞋厂很快在岛上占有绝对市场。
“农村信息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要培养农民穿鞋的意识,就要有后来那家鞋厂老板的魄力。”这位专家说。
农村信息化和其他领域不一样,天生“贫血”,农民信息化意识薄弱、资金缺乏,要想在贫瘠的土地上结出信息化的硕果谈何容易?因此,农村信息化从一诞生起就依靠政府“输血”长大。
然而,这一现象在2006年开始改变。随着农村信息化的深入,政府探索农村市场化的力度开始加大,模式不断翻新,有越来越多的IT企业开始觉醒,搭车农村信息化。这些市场化运作模式具体是什么,背后又埋藏着哪些隐患?为此,本报记者深入广东、湖北等地,探求农村信息化如何从“输血”走向“造血”。
“两三年前,只有我们少数几家公司做农村信息化的时候,感觉非常孤独。”英特尔中国大区新兴业务发展部经理周力说。2005年7月,广东省信息产业厅与英特尔中国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开始了政企互动共建信息化体验中心的探索。这也是英特尔全球“世界齐步走”计划(theWorldAhead Program)在中国的具体体现。在中国,它被命名为英特尔“世界齐步走,信息高速村村通计划”。
广东移动也和广东省信息产业厅签署了全省信息化推进工作的框架协议,其中一个具体项目就是推进农村信息化。2006年上半年,广东移动推出了“农信通”平台,为全省农民提供了2亿条免费短信息服务。
2007年,越来越多的IT企业开始进入农村信息化,从政府一方唱独角戏,到政府搭台、IT企业唱戏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入,农村信息化似乎正在成为炙手可热的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