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从“第一期”走向“第二期”
来源:现代教育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黎加厚(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教育技术系) 
 
 
 
    2000年,教育部提出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以来,各省市的“校校通”、“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项任务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十五”期间的课题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可以说,我们的教育信息化进入21世纪后的“第一期工程”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
  从“第一期”到“第二期”,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转折点,展望中国教育信息化的“第二期”工程,我们想到了什么?
  从2000年到2006年,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做了哪些事情呢?“建网、建库、建队伍”是各地提出的发展思路;“硬件、软件、人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潜件(机制建设、标准化建设、法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工作。从各地的统计数据、工作总结、研究报告可以看到,我们在这些方面的进步是巨大的。在经济发达地区,网络已经进入学校和班级,教师们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不陌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为学校领导和教师们耳熟能详。
  现在人们关注的是,如何正确地评价教育信息化工作。例如,如何评价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什么是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如何看待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质量与效益?应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是,我们在“建网、建库、建队伍”中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
  例如,学校的网络建设有哪些规律?如何才能够真正实现“校校通”?今年,我在一些发达地区培训教师使用信息化学习管理系统Moodle时,老师们向我提出问题:要在教学中使用Moodle,面临着一个困难——学生无法上网参与教学活动和提交作业。我这时才意识到,几乎所有声称自己已经实现了“校校通”的地区和学校还仅仅处在“第一期”阶段,还不能够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教学。
  目前,个别有条件的学校已开始启动“第二期”校校通工程,争取做到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利用网络辅助教学。
  再如,“第一期”的资源库建设有哪些教训?为什么我们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建设的资源库总是不尽人意?教师和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资源?“第二期”资源库建设如何与时俱进?
  教育信息化的机制建设同样让人们回味。就在这段时间的教师培训中,当教师打开Moodle的测验设计模块,希望直接导入测验题库时,才发现,我们已有的教育资源库和老师们辛苦设计的大量的试题资源,无法导入类似Moodle这样的世界流行的学习管理平台中。反思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是因为我们前些年所做的资源建设标准化工作,仅仅停留在文件和理论中,各地教育部门购买的“资源库”大都不符合国际化的标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第一期”标准化建设和教育资源建设又一次“付出了学费”?
  教育信息化的机制建设还需要“第二期”工作,从文本转向实际的软件、平台、系统的建设,其中包括如何将原来我们建设的资源转化为真正标准化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