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乌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5年及“十五”工作的简要回顾
“十五”时期,是我市建市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综合实力提升幅度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城市面貌大为改观,服务功能日益增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也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取得进步的五年。五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我们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发挥优势,务实创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2005年生产总值完成120.1亿元,比上年增长21.9%,是“九五”期末的3.1倍,年均增长21.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6万元;财政收入完成18.66亿元,比上年增长60.19%,是“九五”期末的4.6倍,年均增长35.9%,人均财政收入超过400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3亿元,比上年增长28%,是“九五”期末的7.4倍。各项指标均提前完成“十五”计划。
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五”以来,我们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起乌海特色经济框架。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成了海吉氯碱、海电二、三期等一批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壮大了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四个支柱产业,产业产品链条不断延伸,煤-电-化工、煤-焦-化工、煤-电-特色冶金产业链条基本形成,乌达、海南两个经济开发区初具规模,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64.7亿元,比上年增长27.2%,是“九五”期末的3倍;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8.5,比上年提高19.2个百分点。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效特色农业初步形成,2005年完成农业增加值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是“九五”期末的1.6倍;新植葡萄3436亩,新增日光温室690亩,分别达到14000亩和3600亩。高效农业园区规划工作开始启动,海勃湾高效农业园区在农业增效、农区居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第三产业发展加快,2005年完成增加值44.4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增速列全区第三位,是“九五”期末的3.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8.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增速列自治区第一位,是“九五”期末的2.3倍;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2亿元,贷款余额9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和4.44%,是“九五”期末的3.27倍和3.61倍。交通运输业迅速增长,旅游、物流、房地产、信息、中介和社区服务等一批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小三角”服务中心的功能逐步增强。
各项改革成效显现,对外开放成绩斐然。市属国有企业全部完成转制,退出国有序列。所有制结构继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积极支持神华乌达、海勃湾两矿业公司改革和三个矿井实施关闭破产,全面接收企业办社会职能,两矿业公司生产经营状况明显好转。完成了第三轮行政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取得初步成效,事业单位改革开始启动。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健全,国有资产监管运营体系初步形成。金融改革稳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城投公司成为经营城市的规范化融资平台。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运营良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投资服务环境不断改善,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五年来,实施招商引资项目576项,其中投资额在亿元以上的26项;引进到位国内资金130.38亿元,是“九五”的10.6倍;实际利用外资3873万美元。2005年出口贸易额完成806.7万美元,比“九五”期末增长57.3%。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调整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了三个城区及滨河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乌海机场通航,包兰铁路复线通车,东-乌铁路开工建设,京藏高速公路乌海段开通,109国道乌海段完成一级路改造,市内“三纵四环”公路网络总体框架初步建成,村村通公路工程基本完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十五”以来,共安排财政性城建资金23亿多元,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资金5亿多元,拉动各类社会投资54亿多元,先后实施了城区道路新建改造、给水改造、城乡电网改造、热电联供、民用煤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海勃湾热网一期工程全面完工,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开工建设了海勃湾热网二期、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和乌达热网、污水处理工程以及海达街、建设路、五虎山等五座公铁立交桥。滨河新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乌海学院基本建成,五个重点项目加紧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道路框架初步形成。旧城区拆迁改造有序推进,拆迁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积380万平方米,其中新建住宅建筑面积207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公厕458座,更新了大批环卫设施。先后投入6700多万元,实施了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和人民公园、沙生植物园、东山生态林等一批绿化工程,生态治理面积达4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3.7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12平方米。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快速推进,项目建议书已通过水利部技术审查。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大力推进工业污染源治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十五”以来,关停“十五小”企业300多户,其中小煤矿145个,改良型焦炉1178孔;取缔了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高载能矿热炉和20万吨以下的焦炭生产企业,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0000元,同比增长21.9%,增速列全区第二位,是“九五”期末的2.1倍;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列全区第二位,同比增长30.4%,增收额列全区第一位,是“九五”期末的2.2倍;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比降到2∶1以下。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的基础上,为企业退休人员增发地方补贴,低保对象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低收入困难群体得到有效扶助。启动了工伤、生育保险,扩大了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广开就业门路,“十五”期间累计实现就业55000多人。在全国地级城市中率先启动了城乡一体化改革,5万农民全部转为城市居民,农区困难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启动了新型农区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了农区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建立了“市长助学基金”,义务教育阶段农区学校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实现“两免一补”,确保了特困家庭子女正常入学。
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五”期间,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81项,取得科技成果48项,其中自治区级科技成果15项;获授权专利64项。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服务水平逐年提高。与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不断加强,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乌海工作站、清华大学中润高新技术研究所建立运行。信息化建设逐步推进,乌海信息网成为全国优秀政府门户网站。五年来,市区两级教育投入达8.55亿元,教育资源和布局进一步优化,"两基"达标成果得到巩固,高等教育取得突破,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建成文体中心、广电大厦等一批文化设施,“书法城”建设不断推进,群众文化广泛活跃,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举办了一批规格较高、规模较大的文体活动。建成广播电视光缆环网,数字采编播出系统投入使用。取得了抗击“非典”全面胜利,建成疾病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和120急救中心等一批医疗基础设施,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成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得到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全区先进水平。国防建设、民兵预备役工作取得新进展,连续四次荣获自治区“双拥模范城”称号。民族、宗教、侨务、人防、防震减灾、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关心下一代、红十字会和残疾人事业顺利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民主法制进程加快。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乡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圆满承办自治区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注重发挥政协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主动听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专家学者和人民群众的意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的制度逐步完善。五年共承办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1505件,办复率100%。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村民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治有序推进。坚持依法治市,推进依法行政,“四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行政执法责任制逐步健全。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打防控一体化机制建设取得实效,防范和惩治了邪教组织及非法宗教活动。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行政务公开,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开展纠风和专项治理,各级政府服务意识、执政能力和工作作风得到加强。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全市各族人民的辛劳和智慧,是方方面面积极参与、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驻市部队、武警消防官兵、公安民警、驻市单位和支持乌海发展的各方面朋友,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友好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发展的眼光谋划乌海的未来,着眼全局,科学决策;必须坚持抢抓机遇,争取外部力量的大力支持,精心谋划,重点突破,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激发全市干部群众的建设热情,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困难,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经济增长方式还需着力转变;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仍是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防范监管机制仍需加强;大气污染还很严重,生态环境亟需改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初级阶段,社会建设、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人民收入水平还不高;政府职能仍需着力转变,公务员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服务行业、窗口单位的服务意识需大力改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市委四届八次全委会议精神,“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工业化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社会建设,提升城市化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小三角”服务中心,构建生态绿洲型工业城市的基本框架,构建和谐文明乌海。
经济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4%以上,“十一五”期末达到36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7万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十一五”期末达到57亿元,人均财政收入超过10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0%和24%以上,“十一五”期末达到25000元和15000元。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优化经济结构。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建设自治区西部大型氯碱、煤焦化工、能源和建材基地。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注重发展战略研究,按照“以大代小、以新代老、以高代低、以多代少”的要求,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着力提高投资效益和经济运行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形成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产业集群,焦炭达到1000万吨,PVC达到100万吨,焦油加工达到60万吨,精细化工和PVC深加工能力显著提高。围绕四个支柱产业,加大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力度,狠抓一批投资几十亿、上百亿元的大项目,形成新的工业增长极。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关联度强的中小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重点的发展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替代产业。主动承接沿海地区加工业的转移,大力发展非资源型加工业。争取形成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10户以上,其中超50亿元的企业5户以上,超100亿元的企业1户以上,工业总规模达到“十五”期末的3倍左右。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合理规划布局商业网点,促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发展,大力发展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建成“小三角”区域商务活动中心。调整信贷结构,增加信贷投放,强化信贷服务功能,建立“小三角”金融服务中心。积极争取设立海关办事机构,为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便利条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培育完善二级市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工程,加快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基本建成“数字乌海”。积极发展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强化监管,规范服务行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超过65%,以居民消费为主的最终消费率达到45%以上。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具有乌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区。大力发展生态高效特色农业,走农业向园区集中的路子,实现土地集约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农区居民达到户均1亩日光温室,形成以鲜食葡萄和反季节蔬菜、瓜果为主的区域性绿色农产品基地,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建立起以工补农、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农区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缩小农区居民与城镇居民收入比差距,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整体竞争力。
科学规划开发土地、水、矿产等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利用周边和境外资源。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促进经济集约增长、安全发展,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产生,重点做好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努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0%以上。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开工建设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加快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步伐,继续实施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20%。全面提升绿化水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采取综合整治措施,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着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三级标准天数超过300天。严格执行水环境功能区划,保护水源地,全面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服务功能。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完善城市功能。加快航空业发展,开辟新的航线,提高运输能力。积极支持包兰铁路电气化改造、东乌铁路、乌海与临策铁路的连接线建设,为实现资源的跨地区配置创造条件。加快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海勃湾绕城公路和各区之间快速通道。改造、完善给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建设中水回用工程,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继续加快热电联供工程建设,实现天然气进城。结合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加快黄河沿岸环境综合整治,使黄河成为穿市而过的景观带。加快滨河新区开发建设,努力把新区建设成集文化教育、旅游观光、行政商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区。基本完成中心城区拆迁改造,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引导矿区人口逐步向城区集中,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扩容提质,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集聚人口政策,中心城区人口达到40万左右。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试点工作,加强城市交通、环境卫生、市容市貌整治,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
(三)坚持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重点指导民营企业规范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引导和扶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理顺各级政府及部门之间的行政职能,增强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的能力,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完善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范围,建立政府投资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强化政府信用、企业信用、社会信用,打造“诚信乌海”。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把利用外部条件和发展自身优势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传统产业、非资源型产业多元发展。围绕建设产业集群,增强主导产业的带动力和竞争力,有针对性地引进大项目,同时引进一批与之相配套的中小项目。积极吸引外资投向我市的优势产业,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努力开展进出口贸易,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十一五”期末进出口贸易总额力争达到1亿美元。大力改善投资服务环境,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进一步提升海南、乌达经济开发区的综合竞争力,加快海勃湾千里山工业基地规划建设,为引进大企业、承接大项目提供平台。
(四)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设和谐乌海。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精心组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全面提高市民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依托产业发展科技,依靠科技提升产业。加强院企合作,把院所的科研成果切实转化为我市的产能和效益。落实引进和培育人才的优惠政策,积极储备各类适用人才,创造“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提高义务阶段教育教学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成一所在自治区西部有较强影响力的优质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形成“小三角”区域技术型人才培育中心。创新机制,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文体事业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发展,形成“小三角”区域文化体育中心。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建成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形成“小三角”区域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公共卫生长效监管机制,创建食品药品放心城市。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拓展服务领域,实现公益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加强社会管理,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预警和社会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造“平安乌海”。
强化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关注低收入困难群体,加大对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的投入,鼓励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社会互助、优抚安置机制,实施更多惠民政策,重点解决好五万农区居民、五万矿区居民和五万低收入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三、2006年的主要工作任务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建市30周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开创我市“十一五”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达到150亿元,增长25%;财政收入达到24亿元,增长2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9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亿元以上,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0元,增长20%;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增长28%。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围绕氯碱、煤焦化工基地建设,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全力支持海吉氯碱二期和乌海化工、君正科技氯碱项目建设,争取上半年开工。加快神华集团捣固焦、煤矸石发电、煤焦油深加工等项目建设,力争早日投产。抓好金属镁、镁合金等冶金项目,尽快促成硅系列产品等高新技术项目。在推进大项目建设的同时,促成一批与之相配套的中小项目尽早开工、尽快投产。加大对服装加工业、制酒业等轻工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机械、机电加工业和PVC深加工等非资源型产业发展,促成粉煤灰综合利用等一批新的项目开工建设。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矿产资源,启动煤田火区治理项目。整顿规范矿业秩序,合理整合矿产资源,支持发展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的煤焦企业。抓好经济开发区的整合改造提升和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产业集聚作用。切实加强经济运行调控,建立监测和预警机制,重点关注规模以上企业,强化金融、电力、运力等方面的协调,指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努力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二)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全面提高服务水平。
改造提升商贸市场的档次和水平,全面实施商业网点规划。围绕一、二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物流中心建设,推动物流业发展。年内建成工业品、再生资源回收和建材、装饰材料批发市场,完成302市场二期工程建设。加快桌子山岩画、金沙湾、胡杨岛、龙游湾等旅游项目开发,整合周边旅游资源,设计精品路线,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加大社区多元投入和建设力度,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加强对物业管理的规范和引导,扩大物业覆盖面,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发展引导资金,提高通信、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水平。协调金融部门拓展服务领域,为企业融资搭建平台。吸引周边城镇人口向我市集中,扩大消费需求。增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服务意识,认真落实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结合乡镇机构改革,科学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推进海勃湾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建设乌达、海南高效农业园区,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增强辐射、示范功能,园区居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加大对高效特色农业的补贴力度,新增葡萄种植面积4000亩,新增日光温室1000亩。大力发展农区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继续抓好三北防护林四期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加强种苗工程基地建设,推进青少年生态园建设,启动白独贵湾沙地治理工程,完成造林5000亩。加大对农业水利设施改造力度,开工建设千里沟水库,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切实做好动物疫情应急防控工作,确保我市不发生重大疫情。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城市化水平。
加快滨河新区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道路工程,配套建设电力、供热、给排水、通讯线路等设施,建成市图书档案馆、党校电大综合楼,完成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科技馆和行政中心主体工程。开工建设神华集团乌海总部和百万平方米住宅区等一批项目。加快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进度,启动滨河新区二期工程。积极争取开行、建行等城市开发建设贷款,加快中国瑞典合作乌海市可持续发展项目。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强化土地一级市场垄断,依法、合理、科学经营土地资源。继续加快旧城区开发改造步伐,落实好优惠政策,保护好居民利益,在深入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法推进拆迁改造。积极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做好宣传、动迁工作,建设60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引导矿区人口向城区集中。启动飞机场扩建工程,开辟新航线。完成长途汽车一级站改扩建工程,建成302公交枢纽站和公乌素、千里山汽车站,进一步提高客运能力。力争开工建设110国道新地至麻黄沟段一级公路改造工程,建成高速公路乌海连接线,开工建设海勃湾绕城公路、卡布其至西来峰绕城运煤专线。完成老石旦、五虎山和西水公铁立交桥建设。积极争取亚行贷款,完成天然气入城项目。建成海勃湾垃圾处理厂,加快城市给排水管网系统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海勃湾热网二期工程和乌达热网工程,改善供热质量。启动海勃湾南河槽整治工程,开工建设城南带状公园。改革管理体制,加大环卫设施投入,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市容市貌。理顺行政综合执法体制,强化队伍建设,加强日常监管,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五)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着力改善环境质量。
进一步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重点开展大气污染专项治理,使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继续实施"蓝天绿地"工程,控制城区及周围烟尘和扬尘污染,严禁烟煤散烧。改造蒙华泰热电厂除尘设备,实现达标排放。对汽车尾气进行整治,推广清洁燃料。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现有煤焦、高载能等企业全部达标排放。对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小化工、小洗煤、小建材等企业进行全面清理。下决心解决沿黄企业排污问题,8家沿黄排污企业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在自治区率先建设环境信息监控中心,提高环境质量和污染应急监测水平。提高新上项目准入门槛,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在全社会倡导节约意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创建10户循环经济型企业和10户环境友好型企业。
(六)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产业链延伸,集中力量研究、储备一批招商引资项目,进一步充实项目库。通过参加与我市产业关联密切的行业协会项目推介活动,使企业成为招商的主体,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采取园区招商、以商引商、代理招商等多种方式,开展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招商。抓紧正在洽谈项目的落地工作,加强在建项目的跟踪服务,强化工作责任制,切实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在加大氯碱、煤焦产业链项目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着力扩大招商领域,在第三产业、轻工业、非资源型企业引进上有新的突破。
(七)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切实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持。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产学研联合,启动天津大学化工中试平台,支持神华集团设立煤化工研究机构。建立企业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数字滨河新区”基本框架。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结合接收企业办学,对中小学布局进行大规模调整,合并一批,新建、扩建一批,尽快解决班模过大问题;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海勃湾区增加一所高中,新建乌达区中教学楼,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同时突出解决好教育教学管理问题,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水平,扭转优秀教师和学生非正常外流局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乌海学院设施建设,拓宽办学渠道,形成煤化工等实用型人才培养中心。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精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强文化交流,加快“书法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强化文化市场监管,推进计算机软件正版化工作。优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完成市中蒙医院与海勃湾区中医院的整合工作,新建中蒙医院综合大楼,建成人民医院外科综合楼,完善新型农区合作医疗制度,规范医药执业行为,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大食品安全监管投入,完善监管体制机制,推进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建设。切实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新闻事业专业队伍建设,提高采编播出质量,贴近群众生活。继续加强民族、宗教、侨务、老龄、人防、防震减灾、档案、地方志、残疾人事业等工作。
(八)加强社会保障,改善困难群体生活。
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对“4050”人员实施再就业援助。注重创业培训,以创业带动更多的人就业。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制度,提高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的参统率。进一步完善低保制度,提高补助标准。为低保人群中的老年人增发生活补贴,启动老年公寓建设工程。完善特困群众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设立济困病床,做好医疗救助工作,提高困难群体医疗保障能力。用好市长助学基金,继续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确保困难家庭子女正常就学。加强劳动保障执法监察,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着力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防止发生新的拖欠。严格推行企业最低工资制度,保障员工按时足额领取工资,并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员工收入。
(九)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社会进步。
以庆祝建市30周年为契机,大力宣传改革建设成果和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与典型事迹,全面展示乌海的精神风貌,增强广大市民热爱乌海、建设乌海的积极性。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市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创建文明城市。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工作,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推进民主科学决策,发挥专家顾问组的作用。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提高市民参政议政水平。开展“五五”普法工作,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推进“平安乌海”建设。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完善信访工作制度,规范信访行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隐患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安全生产投入,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强化主体责任,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
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大力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加快建设法治型、服务型、责任型政府。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公仆意识,强化亲民、爱民、为民的执政理念。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和艰苦奋斗精神,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铺张浪费行为,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规范政府工作人员廉洁从政行为,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推进廉政建设。
各位代表,站在“十一五”开局的历史新起点上,我们对乌海更快更好发展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让我们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实现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