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
来源:睿商在线 更新时间:2012-04-15

“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正式启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迎来了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那么,“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与以往相比区别何在?专家对此有何看法?如何圆满完成整个“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所制定的工作任务?科技部将制定怎样的政策和保障手段?本期的“区别何在?”和“政策解读”将为您提供一次“饕餮大餐”。

  “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将主要依托国家863、科技支撑两大科技计划,着力抓好“前沿技术研究”、“软件产品及系统开发”和“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三项工作。具体地讲,就是要通过863计划9现代制造集成技术专题,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引领技术发展。同时要重视关键技术产品开发及应用,为我国制造业信息化自主创新发展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企业中成功推广和应用,从而带动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产业的发展。而“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则是以企业为主体的,面向行业性集团企业、地方骨干企业、广大的中小企业集群开展设计、制造和管理的集成应用示范。

  “创新”和“以企业为主”将作为下一个阶段的工作原则,在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中要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针对国际制造业发展快速变化的趋势,加强前沿技术的自主创新,力求在基础理论方法、共性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原创成果与突破,形成一批创新的现代制造技术及信息化成果,培养一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业研究队伍,引领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方向。同时,加强以提升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的信息化高技术集成创新,鼓励对国外先进技术集成应用的在引进消化后的再创新。加强中国软件自主创新,要保持中国的特色。要实现建立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共享机制基础上的开放式创新。此外,在制造业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过程中,政府的主要工作将是引导和服务,企业将成为制造业信息化的实施主体、研发主体和创新成果的应用主体,并将逐步建立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创新体系。

  “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三大任务的实施,为未来五年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勾画了一个粗线条的远景。如何圆满完成整个“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所制定的工作任务?科技部将制定怎样的政策和保障手段?

  第一,“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将继续开展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工作,不同的是,此次的示范工作将在不同层次的制造业企业中展开:围绕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战略,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个以上的行业性集团企业实施数字化综合集成应用示范。同时,在300家骨干企业中实施以“甩图纸”为标志的设计制造一体化、无纸化和以“甩账表”为标志的企业信息流9物流9资金流及经营管理业务集成应用示范,从而带动1000家以上企业推广应用。另外,将建立10个左右以ASP技术为代表的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10000家中小企业提供网上产业链协作和共性技术资源服务,显著提升中小企业、骨干企业和集团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第二,借鉴以往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加强组织管理创新,以行业和区域为重点,实现协同推进”的新思路。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部署,“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将按照分类示范、分区管理、突出重点、发挥优势的原则,选择部分省市科技管理部门,组织管理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企业应用示范工作,实现项目实施的联动和国家、区域、地方资源的整合,协同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实施。

  第三,“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将更加重视我国自主研发软件的投入。下一个五年,软件行业的重点工作将是通过软件产品与系统开发和企业应用示范的结合,开发一批软件系统产品,培育壮大规模化的软件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促进产品产业化进程,建立产品开发与企业应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产学研机制。重点将是以企业应用集成需求为牵引,结合重大产品、重大工程数字化综合集成技术的开发应用、设计制造数字化和经营管理信息化集成技术开发应用与示范工作,各省、区、市要积极培育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集成软件产品的开发,促进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产业的发展。

  第四,“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将“协同”和“组织体系建设”作为整个工作的保障提出。在未来的五年,科技部将调动行业部门、地方政府科技计划资源和广大企业对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完善技术服务、人才培训和政策标准等体系建设,营造制造业信息化良好应用发展环境,形成完善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体系,促进制造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将在工作中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和标准规范,促进制造业信息化健康发展。具体包括: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相关标准、规范的制订与实施,逐步完善制造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完善制造业信息化服务技术体系,为制造业信息化的深入开展提供技术支撑与保障;结合省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和企业集成应用示范工作,建立不同层面的信息化评估体系,建立和完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保障体系。“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三大任务的实施,为未来五年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勾画了一个粗线条的远景。如何圆满完成整个“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所制定的工作任务?科技部将制定怎样的政策和保障手段?

  在新的五年计划即将到来的时候,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将如何展开?将有哪些具体举措?本报为您:政策解读区别何在?

  “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与“十五”及以前的工作相比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总体上,更加强调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科技支撑作用;在技术内容上,围绕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战略开展数字化综合集成应用和“甩图纸”、“甩账表”工程;在实施方面,以企业为主体、协同行业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推进;组织管理模式上突破了以往的管理模式,探索尝试分类指导、分片管理的新型组织管理模式。

  (1)强调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科技支撑作用

  制造业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围绕企业设计、制造与经营管理业务目标实现的集成创新实践,是企业提高其核心能力和竞争力的高技术支撑,也是推动整个制造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带动制造业整体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科技支撑。“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从“引导”向“支撑”制造业发展转变,将立足自主创新,实施面向重点行业(集团企业)和骨干企业的数字化设计、制造和管理集成应用和示范,建立支持中小企业业务协作和区域资源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显著提升中小企业、骨干企业和集团企业信息化水平,增强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更加贴近企业需求重视集成应用支撑企业能力建设

  “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将继承和发展“十五”指数调查结果,以高起点、完整体系和系统数据为基础,进一步建立完善企业样本的观测范围,形成连续观测与分析机制,并据此进行系统性量化分析工作,以全面反映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和状况,把握企业的具体需求。围绕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战略,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个以上的行业性集团企业实施数字化综合集成应用示范。同时,在300家骨干企业中实施以“甩图纸”为标志的设计制造一体化、无纸化和以“甩账表”为标志的企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及经营管理业务集成应用示范,从而带动1000家以上企业推广应用。另外,将建立10个左右以ASP技术为代表的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10000家中小企业提供网上产业链协作和共性技术资源服务,显著提升中小企业、骨干企业和集团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3)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产学研协同开展

  加强自主创新,必须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肩负着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重任,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要在制造业信息化前沿技术探索中扮主角。但在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创新中科研院所和大学则应甘当配角,为企业服务,“受制”于企业。不要凌驾于企业之上,更不要在市场充当企业的“替身”。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面向制造业企业,扩大产学研的有效结合,为企业的信息化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企业要欢迎和依靠科研院所和大学搞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创新的战略储备和近期的技术和知识支持,采用多种形式密切产学研结合。尤其在系统集成商和软件开发商的培育和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制造业信息化企业示范工作中,要切实体现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促进产品产业化进程,建立产品开发与企业应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要结合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拟定鼓励和搞活制造业信息化科技中介服务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技术服务、人才培训、政策标准等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专业化、网络化、市场化的新型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网络体系,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和支撑体系的建设,搭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桥梁。

  (4)分区示范分片管理协调组织

  “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需要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制造技术等多技术以及技术研发、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多层次支撑,涉及技术研发、典型示范、应用推广、中介服务、工作组织等体系建设,需要相互联动与统筹协调,需要全国主要行业和大部分省市区相关科技工作的协同,以集团企业、骨干企业、中小企业等多类型企业为主体实施,需要企业、软件开发商、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多单位参与。按照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分区示范、分工组织、整体推进原则,分四大类项目任务、四个区域示范任务,由7家单位、机构联合组织实施。按照分类指导、合理分工、协同组织、共同推进原则,将项目内容分为“行业综合集成”(包括重大产品/重大工程数字化综合集成技术开发与应用内容)、“省市示范”(包括设计制造数字化和经营管理信息化集成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省市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与培训体系建设内容)、“平台服务”(主要包括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开发及应用内容)、“技术保障体系”(包括行业应用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商培育、技术保障体系与发展环境建设内容)等四大类项目任务组织管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