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集约建设务实创新的信息化惠及全民
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更新时间:2012-04-14


近年来,邯郸市信息化建设认真贯彻国家和省有关方针政策,大力实施“数字邯郸”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国家数字城市建设综合示范城市、欧盟信息社会援助城市及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试点城市。3月15日至16日,省信息化办就邯郸市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重点考察了丛台数字化社区、邯郸市企业基础共享系统、邯郸市政民互动大厅和居民卡等项目。通过调研,我们感到邯郸市的信息化工作创意新,基础扎实,符合邯郸实际;花钱不多,讲求实用,效果明显。其主要特点:一是坚持集约化建设,二是坚持市场化运作,三是坚持信息化惠及全民。现将主要情况摘要登载如下:

一、电子政务建设独具特色

1、加强网络建设,建成全市统一电子政务支撑平台。一是建成了由内网、外网构成的全市统一的政务工作网网络平台;二是建立了全市集中的电子政务应用平台。支持全市视频会议系统、党政机关公文交换系统、政务电子邮件系统等10多项集中性、共享性的应用,实现了各类资源的共享;三是形成了为党政部门服务的信息技术支撑中心。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行政运行效率。一是开通了由市内三个主会场和16个县(市、区)分会场组成的全市机关视频会议系统。自开通以来,累计召开各种重要的大型会议近400多场,直接节约会议经费约1000多万元;二是建立了全市政务电子邮件系统。为全市所有公务员、市直各单位、各县(市、区)建立了电子信箱,目前已开通了84个单位,7000多个电子信箱;三是完成了公文交换系统的建设。采用数字加密和电子签章等技术,在政务工作网内网运行,实现了各类文件、资料、信息的网上交换,覆盖所有县(市、区)和大部分单位。

3、加强门户网站建设,促进资源整合。一是按照“以人为本”,建设“透明、服务、民主”型政府的思路,对政府公众信息网持续升级,强化了政务公开、网上服务功能,增强了政民公众参政议政的能力。2006年,在由国信办组织的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中,“邯郸市政府公众信息网”在333个地级政府(含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网站中名列33名,政民互动栏目,获得前10名的好成绩;二是为改进传统招商模式,建立了“新浪邯郸”招商在线网站,拓宽了邯郸与国内外客商、各界朋友的沟通渠道;三是为了有效地整合全市政府网站信息资源,进一步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建设了党政部门统一的网站发布平台,实现了统一网站规划、统一网站管理、统一数据库支撑以及自动获取更新资源等功能,既方便了网站维护更新,减少了资金投入,又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目前,邯郸市政府公众信息网、新浪邯郸等门户网站以及近89个市直部门和县(市、区)的网站已整合在全市统一的发布平台上。

4、开通政民互动平台,推进便民服务。整合“邯郸论坛”和12345市长公开电话、12358物价举报、12369环保、12333劳动保障、12316助农、3281890就业服务等6条热线,开通了“政民互动平台”,实现了电话、传真、短信、留言、E_mail、“论坛”等多种沟通方式的统一受理,建立了规范的投诉、受理、督办、反馈的工作机制。截止2006底,累计受理群众咨询、投诉和建议共105483件,其中直接办理69611件,转办35872件,切实解决了大量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气、住、吃、行等热点、难点问题。政民互动平台的开通,一是解决了政民沟通渠道不畅、部分热线不热、效率不高等问题;二是解决了群众投诉中的督办、处理、回复不到位问题;三是解决了各部门热线系统的重复投资建设问题。

5、强化协同办公,构建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了全市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系统,形成了以市工商局企业信息为基础、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唯一标志的完整、准确、动态的企业基础信息库,实现了工商、国税、地税、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间企业基础信息的实时交换和业务协同。目前,市县33000多个企业已比对入库,实现了企业设立注册登记的网上实时串联式审批。

二、数字邯郸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1、统筹规划,强化基础研究。组织完成了数字邯郸基础平台及其综合管理框架、电子政府总体设计方案、信息资源数字化综合开发利用、邯郸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开发、信息产业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和“一卡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软课题研究,为确保数字邯郸建设工作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2、突出重点,推进 “1115工程”。数字邯郸建设“1115工程”,即围绕一个目标(建设数字邯郸),构建一个数字平台(全市公用信息平台),突出十大应用领域(数字城市、数字政府、数字企业、电子商务、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金融、数字社区、数字公民、数字行业),抓好五十个应用项目。一是在全国较早实施了城市地下通讯管网集约化建设,截止到2006年底,已覆盖市区80%已有路段。2007年底将达到100%;二是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多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包括主城区130平方公里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全市1.2万平方公里的1:50000地形图,实现了动态更新和维护;三是居民卡工程进程加快。2005年完成了项目基础性研究设计工作。2005年8月被批准列入“中国-欧盟信息社会项目”援华项目。2006年4月“居民卡”项目全面启动。2006年底“五保合一”软件系统开发完成,并上线运行,计划2007年换发30万张医保卡,完成医保业务全切换,实现居民卡在社会保险(五险)系统中的一卡通用;四是行业应用逐步普及。先后建成了“公交一卡通”、农业信息系统、环保监测信息系统、水利防灾信息系统、地震监测信息系统等应用;五是建设了邯郸市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建设正在积极推进。

3、市场化运作,多方筹集资金。“邯郸市数字城市建设研究”项目,获得世界银行78万美元技术援助贷款;“居民卡”工程,获得欧盟信息社会援华项目500万元人民币的无偿援助资金;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得到了瑞典政府的贷款及赠款49万美元。

三、农业信息化惠及百万农民

1、构建助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邯郸市委、市政府将构建助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列为2006年民心工程。一是利用“三电(电视、电话、电脑)”合一技术,于2006年4月开通了全国地级市中首个“三农信息互动频道”,通过“电话点电视”互动信息查询,使农民足不出户,就可免费查找各种农业技术和市场产品供求信息,受益达数百万户;二是利用政民互动平台,于2006年6月在全国地级市中第一个开通了12316助农服务热线。同时,利用政府公众信息网,建立“三农”服务专栏,为农民提供惠农政策、农业技术、市场供求等信息;三是积极推动农村经济信息“村村通”工程,通过多种方式向村民发布农业信息,促进农民增收。

2、做好首批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试点城市的试点工作。2006年12月29日,国家信息产业部正式批复邯郸市为国家首批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城市。邯郸市正在以此为契机,按照《邯郸市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方案》,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进村入户”,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四、数字化社区试点初见成效

为适应社区居民需要,邯郸市丛台区从实际出发,在邯郸市率先推进数字化社区建设。计划利用2—3年的时间,把全区79个社区全部建成数字化社区,建成丛台区数字化社区服务一个大平台,构筑社区综合服务体系、社区综合管理两大体系,形成社区综合服务网站、社区综合管理系统、社区服务热线三个核心,延伸区、街道、社区、居民四级服务网络,实现社区居民基础信息数据管理、三级行政事务网络办理、便民代缴费、便民服务热线、政民互动五大功能,形成“12345”的服务格局。

目前,初步建立了区政府、街道、社区三级两网,建成了社区综合服务网站,开通了116190社区服务热线,开展了社区网络教育中心、平安社区监控系统等示范试点,开发建立了社区综合管理系统。居委会通过社区综合管理系统可以方便地对常住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低保人群、残疾人等实施便捷管理,同时可以快捷地生成各种报表上报有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