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夏炎在“2007中国传媒产业高峰论坛”上演讲
来源:大河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记者张学文 王珂)7月5日,应人民日报社邀请,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朱夏炎作客人民日报社,为其所属报刊主要负责人授课;7月6日,应主办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邀请,朱夏炎又出席了“2007中国传媒产业高峰论坛”,就“传统媒体的创新与转型”进行了演讲。

  北京之行,朱夏炎关于报业在新形势下如何改革发展的一些观点与思考,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也引起了业内人士和投资机构的广泛关注。

  党报集团所属媒体都“姓‘党’”

  新闻媒体要发展,必须首先解决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和发展目的等问题。朱夏炎提出,在党报报业集团并非只有党报“姓‘党’”,集团所属报纸、刊物、网站都是党和人民的喉舌,都“姓‘党’”。只有找准定位,才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他指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是党的新闻宣传的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是中共河南省委的一个重要工作部门,为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为全体河南人民服务。正因为此,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才能赢得全省人民的信任、信赖,才能真正发挥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的作用。所以,绝不允许报业集团的任何报纸不顾社会责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猎奇招徕读者,以媚俗、低俗增加发行量,以揭露所谓的社会阴暗面搏取所谓的关注度。集团所属各媒体一定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原则,在服务全省工作大局、服务河南人民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宣传舆论阵地。

  万变不离其“忠”

  作为新闻传媒的一个类别,党报走向市场是大势所趋,也是党报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出路。朱夏炎指出,党报的改革发展一定要把握好“变”与“不变”之间的度,既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求变,更要做到万变不离其“忠”。

  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要求党报必须紧跟市场形势创新求变。 党报要摆脱过去计划经济时期传统的苏联《真理报》办报模式和理念,牢固树立市场意识,以“高人一筹”的新闻创新实践,编采出符合群众口味、满足市场需求的新闻产品,并让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但万变不离其“忠”。尽管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求变,但党报不变的宗旨是忠诚,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就是要讲党和人民要说的话、想说的话,表述党和人民的观点和立场,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政治使命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我们要通过“变”,在“变”的过程中全面实现“三贴近”: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要通过“三贴近”,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传好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大局,宣传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并将此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没有读者,何谈导向?没有市场,哪来阵地?”

  朱夏炎认为,在报业竞争的新形势下,党报如果不能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就是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就是失职和缺位。“没有读者,何谈导向?没有市场,哪来阵地?”所以党报必须改革,以适应新的环境。

  2004年,河南日报进行改扩版时提出,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做到两个面向:面向读者、面向市场,并确立了“高端、权威、民生、有用”的定位,制定了“抓好两头、堵住中间”的操作思路,提出了“领导满意、群众喜爱、市场接受、同行敬慕”的衡量标准。3年改扩版实践证明,河南日报不仅做到了领导满意、群众喜爱,同时发行量稳中有升,广告增幅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省级党报前列。

  报纸不仅是“新闻纸”,更是“观点纸”、“思想纸”

  随着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的出现,新闻时效竞争开始以分秒来计算,对此报纸毫无招架之力。朱夏炎认为,报纸今后必须从“新闻纸”变成“观点纸”、“思想纸”,党报要敢于面对社会热点问题,亮明自己的观点,发出高端、权威的声音,以独到、深刻的思想观点,做“为你选择、为你整合、为你评说、为你服务”的内容,给读者以解释、以启迪、以思考。

  河南日报在改扩版中,通过向人民日报等学习的办法,相继推出了“何平”、“今日社评”、“中原时评”等评论专栏,在正确引导舆论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了中宣部、省委省政府的多次表扬,也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大河报的评论版加大了点评当日新闻的力度,牢牢把握住对重大新闻事件的解释权,社会效益不断增长,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惟有同情,才能理解;惟其理解,才能实事求是

  当前,所谓的“新闻专业主义”在一些都市类报纸中颇为流行。针对此,朱夏炎旗帜鲜明地指出,一定要打破这种“乌托邦”式的想法,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住正确的舆论导向。

  他认为,新闻是现实世界的记录和反映,而现实世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关系所构成,纯粹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而不带有丝毫的个人观点,是不可能的。特别是新闻事业本身就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根本无法脱离开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主观意志。因此,无论对人还是对事,即便不喜欢,也得按照对象的实际情况去把握,而不能将自以为是的东西强加于人。“惟有同情,才能理解,惟其理解,才能实事求是。”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是河南的一部分,我们新闻工作者也是河南人的组成部分。河南的兴衰荣辱,河南人的喜怒哀乐,我们不仅身在其中,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对河南的过去,我们要“同情之理解”;对河南的今天,我们更要用满腔热情和全部力量去推动发展,使河南变得更美好、更富裕、更和谐。

  地方党报也要增强国际眼光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步伐加快,地方党报如何满足高端读者多方面的信息和观点需求?对此,朱夏炎认为,地方党报也要增强国际眼光,用创新思维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拓宽视野,启迪思想。

  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方党报的读者诉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过去单一对方针政策的需求,发展到对知识性、信息性内容的需求;从过去对本地新闻的依赖性需求,发展到对全国、全球信息交流沟通的需求;从对现在发生的新闻事实本身的需求,发展到了对过去新闻发生的历史原因、未来发展趋势信息的需求。

  从媒体竞争来看,特别是互联网出现以后,平面媒体特别是地方党报,不能再关起门来封闭办报,必须自觉地融入时代潮流,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增强国际眼光和战略思维。

  河南日报自改扩版以来,不断对此进行尝试和创新。先后推出了 “天下评说”、报网互动、河南手机报等,增强服务性,提高信息性。特别是“天下评说”专栏通过撷取境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为读者提供一个“天下”人看中国看河南的全新视角,传达给读者高质量的观点信息,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

  让报纸和读者互动起来

  “要让传统媒体更有吸引力,必须借鉴新兴媒体很多好的做法,特别是要让报纸与读者互动起来。”朱夏炎谈到,将来的报纸肯定要以网络的“壳”来体现。因此,报纸要未雨绸缪,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报网结合、报机结合,实现数字化转型。

  2005年,河南日报开全国党报先河,率先与大河网“嫁接”,在报纸上创办了“焦点网谈”栏目。通过把网上讨论的热点话题拿到报纸上刊发,与网友、读者实现互动,受到了读者广泛好评,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并荣获2006年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奖。朱夏炎指出,“焦点网谈”之所以能获如此大奖,是因为我们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结合进行了大胆创新和有效探索。

  2006年,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又与河南移动合作,联合推出河南手机报,以快捷方便、信息关注度高、实用性强等优势,赢得了用户的广泛喜爱,到今年年底,收费用户将突破80万。朱夏炎认为,“把内容创意变成产品销售出去,薄利多销,就是手机报的赢利模式。”

  “死的是纸,活的是报”

  每次科技进步,都会给传统媒体带来一场革命。但改变的是传播方式和手段,不变的是内容和思想。因此,朱夏炎提出,未来的传统纸媒“死的是纸,活的是报”,发展新媒体就是为报纸的未来买单。

  他认为,现在文化形态应该说有三种:一是在地文化,比如说少林寺、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等;二是在场文化,比如电影、戏剧、话剧、音乐会等;三是在线文化,即网络文化,没有地域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交流。随着科技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受众中的影响力愈来愈大,以薄利多销为特点的网络文化,将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之一。

  所以,发展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兴媒体是传统媒体拉长内容产业链上至关重要的一环,必须加大投入,不断创新,加快发展。在现有基础上,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力争在短时间内,将大河网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强势的新闻信息提供商、区域专业资讯开发商,成为未来报业集团的新型媒体平台;到明年,河南手机报的收费用户力争到160万;同时大力发展无线上网多媒体阅报栏,这种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在全国率先开发出的新型阅报栏,集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于一身,市场无限、前景无限。

  都市报竞争“只能数一数二,不能不三不四”

  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曾经有3家都市类报纸并存,分别是大河报、河南商报和今日安报。对此,朱夏炎从集团效益最大化的角度思考,提出了“只能数一数二,不能不三不四”的都市报竞争理念,指出集团所属报纸一定要精准各自定位,走差异化经营的路子。

  他谈到,过去由于定位差不多,同质化竞争带来的成本消耗严重,直接影响到了集团效益。从今年开始,集团对3家报纸进行了重新定位:大河报应当做群众生活和社会议事日程的设计者,站在更高的层面,担当起“民生民情的守望者”、“社会良知的守护者”的角色;在广告经营方面,要注重策划,在确保原有广告量的基础上,将在新增广告额中所占比重作为考量指标。河南商报要逐步转型为经济类都市报,树立起“我读河南商报,因为我白领,因为我前卫,因为我理财,因为我懂经济”的社会形象,努力成为新阶层自我身份确认的标识、族群认同的标识。今日安报则要迅速转型为做全省最权威的法制报,要有一定的政法委机关报的特色,要办全省政法战线18万干警想看的报纸,要围绕依法治国,为读者提供法律服务,走分众化、精致化、小型化的路子。

  网络的价值远远高于产品的价值

  朱夏炎认为,市场经济越发展,市场网络的价值越大,特别是在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当中,网络的价值远远高于产品的价值。因此,报业集团一定要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优势,实现跨媒体经营。

  经过多年建设,大河报已在全省建立起了一支拥有5000人队伍的发行网络,触角延伸至千家万户。但在以前,这个网络只是用来投递一份报纸。近年来通过经营开发,目前已相继开展了经营旧报回收、广告直递的业务。以此为基础,今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将建立起以大河报发行网为中心的商务发行网,使其由一报发行向多报发行发展,由单纯的报纸发行业务向代理发行、商务速递、物流配送、连锁经营、旧报回收等多种经营业务发展。

  资本运作是经营媒体的最高境界

  “从内容创意到写成作品,从作品销售到市场,从市场获取资本,从资本发展成为有价证券。”在朱夏炎描绘的文化产业链条中,开展资本运作,并通过上市放大效益,是经营媒体的最高境界。

  他指出,国外媒体之间通过资本运作进行联合重组的案例举不胜举,国内传媒业资本运作之势也正风生水起。因此,目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正在积极进行资本运作的前期准备。今年,严格按照《公司法》,对一批有发展前途的公司进行了增资扩股和重新组建,为集团下一步资本运作打好基础。再往下,今日安报、河南商报等媒体在完成资产剥离后,实现编采经营两分开。通过资本运作,报业集团资产将会迅速放大,为今后拉长产业链条、壮大经营实力、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

  “与众不同,成本领先”

  从媒体经营到经营媒体,朱夏炎常常引用两句名言:“与众不同,成本领先”;“利润=市价-成本”。以此为理念,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整合生产企业,实现内部挖潜。

  报纸最大的成本是新闻纸,降低纸张成本对报业集团来说就是增加利润。为此,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改变了过去纸张、油墨等都由印刷厂统管的粗放型管理办法,专门成立物贸公司统一经营。通过在公司内部树立起知国际市场、知国内市场、知买方、知卖方、知同行的“五知”观念,初步摸索出了新闻纸价格的市场规律。同时,利用仓储优势盘活纸张经营、旧报回收、盘活购销经营等多种手段,使得简单的新闻纸购销业务,实现了多次增值。

  “项目跟着人才走,人才围着项目转”

  人才经营是最大的经营。朱夏炎提出,要建立起“项目跟着人才走,人才围着项目转”的机制,大力培养既懂办报、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作为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目前最为缺乏的就是既懂办报、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提出,今后人力资源部要参与所有的经营活动,集团对所属单位班子配备实行公开招聘,变“相马”为“赛马”,并对其实行经营目标管理。通过各种办法,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市场意识强的“文化企业家”,真正把事业做大做强。

  相关链接:朱夏炎同志简介

  朱夏炎现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

  朱夏炎1981年郑大中文系毕业;1987年到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进修一年;2003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朱夏炎从事新闻工作25年来,获中国新闻奖5次,省部级新闻奖百余次。其中,1994年10月,获“范长江新闻奖”荣誉奖;1995年10月,荣获河南省首批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1996年,被省政府遴选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学科带头人”;1999年,获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2000年4月,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4年12月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5年被评选为河南省优秀专家。

  朱夏炎对业务钻研有很深的造诣和研究,撰写了大量新闻专业的论文,出版了《新闻美学与古典文学》和《经营传媒》两本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