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来源:四川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本报记者 李秋怡 实习生 庞莹

  嘉宾 成都市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暨推进并联审批工作小组课题组负责人

  92分钟,“成都速度”还有提升空间

  7月2日,成都市政务服务中心并联审批正式进入试运行,到7月9日,并联审批综合窗口共受理29件申请,其中通过18件申请,平均办理时间仅为3小时33分。最快通过的并联审批申请仅耗时1小时22分,耗时最长的也不过5小时56分。办事群众纷纷反映,并联审批试运行避免事中告知、边办边问等问题,变申请人跑路为政府跑路,大大方便群众办事。

  [面对面]
  记者:并联审批试运行快10天,有没有发生预料不到的事?负责人:从这几天的情况看比较良好,和预计情况大致相符。窗口人员精神状态令人满意,对于并联审批这个新生事物,工作人员的求知欲旺、服务意识强、热情高。虽然也有一些细节问题,例如软件设计缺陷等,但总体看来运行很正常。3个月的试运行结束后,112项企业市场准入类项目都将纳入并联审批。审批也是一个市民和政府的互动。经过试运行,我们发现申请人材料不齐成了影响办事效率的一大障碍。由于并联审批将以前多种业务集中办理,办理窗口必须一次性收齐所有材料才能受理,而很多市民往往带不齐资料,不得不多跑几趟。所以我们在这里呼吁,办事之前请先阅读指南,根据网上公告提前备齐资料。此外,由于并联审批利用的是信息化手段,需要大量电子材料,如果市民能向政务中心提供更多电子档案,办理业务还会更加便捷。“第二次革命”,以试验区的名义“听说成都市对企业市场准入开始实施并联审批,我正好准备开办一家娱乐企业,该怎么开始呢?”“您好,我是成都市并联审批形象向导,欢迎到成都来投资,那么请允许我荣幸地带您开始吧。”7月9日,成都市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暨推进并联审批工作小组课题组组长办公室的电脑里,记者看到一次设立娱乐企业并联审批仿真演示。需要准备的资料,办理的流程,一目了然。

  [面对面]
  记者:成都的政务服务走在全国前列,为何还要选择自我加压,全力推行并联审批?负责人:今年4月并联审批进入实质性筹备阶段,但实际上早在2003年我们就提出了这个概念,只不过当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并联。2000年以来,成都先后7批取消调整行政审批758项,占审批项目总数的66%;通过建立市政务服务中心-区(市)县政务服务中心-街道(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代办点的四级服务网络,基本实现行政审批集中办理,审批事项按时办结率达100%,当场办结率达75%。

  被称为行政审批“第一次革命”的“一站式”服务缩短的是群众跑路的时间,但环节多、效率低、时间长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办事群众要辗转几个窗口才能办理完所有手续。今年4月下旬,我和课题组的成员,以投资者的身份前往政务中心,称要开办一个娱乐企业,发现多数部门说不清办理条件、办理程序,对政策也不是很熟悉。

  记者:为什么2003年提出来的并联审批,到现在才得以落实?

  负责人:做一件事情绝对需要“天时”,我们关于行政审批制度创新思考从未停止。终于,成都迎来这次绝佳的历史机遇,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这个背景下,并联审批成为综合配套改革的需要。省、市主要领导相继作出批示,一定要巩固、完善、提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被称为行政审批“第二次革命”的并联审批就这样应运而生。

  成都探索的标本意义

  并联审批的诞生过程完全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项工作不仅有一个工作组来推进,还在工作组里面设立课题组。这就意味着,这项工作既是实施方案,又是学术研究。更奇怪的是,课题组的成员都不是搞审批工作的,分别来自政府综合部门、秘书处、法制办、信息办和建工集团,目的就是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面对面]

  记者:成都探索的意义绝不局限于成都本身,对全省、甚至全国来说,是不是都值得作为一个标本去示范?

  负责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站在我的立场不好评价。但对美国、中国香港的行政审批制度做过深刻研究的省政府法制办副主任刘铁博士认为,并联审批试运行方案立足于服务型政府建设,不仅理念新,而且方案考虑细致,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很大的推广价值。更为重要的是,把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先进国家行政审批的雏形。

  记者:创新贯穿并联审批诞生的始终,下一步在行政审批方面成都还会有什么创新之举?

  负责人:我们将继续优化系统和平台,开发更适合外国公司使用的“中英文对照版”的审批平台,让成都的投资环境更国际化。同时,那些和并联审批有关的中介机构和企业,比如会计师事务所、环评机构、印章厂等,应尽快适应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谁先适应,谁先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