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推进信息化条件下解放军的人才队伍建设
来源:解放军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军队建设转型时期的人才建设,既是军队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转型的重要支撑。适应军队建设现代化要求,大力推进信息化条件下人才建设,是当前我军建设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军队干部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跟形势任务要求,研究解决好信息化条件下推进人才建设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

    着眼长远发展,切实搞好信息化条件下人才建设战略筹划

    坚持围绕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搞好宏观筹划,探索具有我军特色的人才发展战略,是在人才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应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在搞好顶层设计、更新发展路径、加强统筹协调、开发利用人才资源等方面有一些新的举措和突破。

    围绕有效履行使命,在更高的起点上加强人才战略工程顶层设计。实施人才战略工程,是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举措。新世纪新阶段,国家正处在重要发展机遇期,国家利益逐步扩展,为之提供坚强安全保障和有力战略支撑,要求我军职能使命作出适应性调整,建军治军理论也必须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形势任务的新变化为人才建设赋予了新内涵,对实施人才战略工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应按照军委明确的战略目标,围绕有效履行职能使命,把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军事变革孕生的新理念,推进人才建设积累的新经验,充实加强到人才战略工程筹划中,转化为推进人才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措施。特别应突出以信息化为主导,从顶层上科学调整人才建设重心和布局,完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推动人才战略工程深入发展。

    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更新的路径上推进人才建设跨越发展。把握军事变革发展大势,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走低成本高效益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是我军建设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我军人才队伍主体缺乏信息化条件下建设实践,尤其要注意借鉴各方面经验教训,在发挥后发优势上有所作为。当前,国家人才建设环境和人才资源配置方式发生较大变化,许多发达国家军队也在探索信息化条件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模式。我们应认清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建设规律,找准发展目标、方向和突破口,通过吸收借鉴国内外经验,更新建设理念,创新建设模式,避免走弯路。

    强化统筹协调观念,在更深的层次上把人才建设融入战斗力建设。人才建设与战斗力生成模式相适应、相协调,是发挥人才建设效能的根本要求。信息时代,信息化武器装备大量涌现,军队体制编制日益精干,军事专业分工越来越精细,作战力量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信息化条件下的体系作战能力已成为战斗力基本形态。实现军队建设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应把大幅度增加人才数量与大幅度提高人才质量统一起来,把人才建设过程融入战斗力建设过程。应在人才建设布局上,突出抓好与信息化关联紧密的专业人才培养,从作战理论创新、联合作战指挥、数据信息获取处理,到武器装备研制开发、操作使用以及一体化保障等,努力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人才群体;在人才建设标准上,进一步把建设基点定位在有效履行职能使命上,从培养锻炼、选拔使用到教育管理等各环节,切实贯穿打赢要求、贴近实战需要,并以此衡量和检验建设成效。

    汇聚持续发展力量,在更大的范围上开发利用社会人才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社会人才资源,推动军地人才兼容发展,是信息化条件下军队人才建设的必由之路。随着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融合度越来越深,推进军民一体化建设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选择。充分依托和利用社会人才资源,也有利于把有限军费集中在军事特色鲜明的关键岗位人才培养上。应在深入推进依托培养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人才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办法,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提供丰厚资源、汇聚持续发展力量。当前需要进一步拓展招才引智渠道,探索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动态机制,从社会各领域吸纳我军信息化建设急需人才;健全预备役军官动员征召机制,在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和武器装备生产企业,有计划遴选高层次人才预编到部队,为战时技术保障提供后备力量;逐步推动军队专业技术人才岗位资格认定、职务晋升考试、奖励激励和更替流动等与地方接轨,纳入国家统一制度标准体系,为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上利用社会人才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