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市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资源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6年3月2日在恩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五”时期的工作回顾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困境中谋划发展新思路,抢抓机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全市战胜了非典疫情、洪水、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5.2亿元,比2000年增长58.6%,年均增长9.7%,高于“九五”时期7.9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11107元,约合1371美元,年均增长8.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5亿元,比2000年增长93.1%,由“九五”时期年均递减3.9%发展为年均增长14.1%,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国税、地税收入大幅增长,2005年国税收入17580万元,比2000年增长69.2%,年均增长11.1%;地税收入13957万元,比2000年增长144.8%,年均增长1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42.54亿元,由“九五”时期年均递减11%发展为年均增长16.3%。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大产业趋向协调发展,三大产业结构由“九五”期末的21∶36∶43调整为2005年的19.3∶37.2∶43.5。主要指标增幅大大超过“九五”时期,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工业特色经济打造出多个品牌。“十五”期间,我市确立了“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发展思路,着力发展电子及电声器材、纺织、建材、化工特色支柱产业。通过出台优惠措施、领导挂点联系企业、举办中国(恩平)麦克风及电声视频产品国际展销会等举措,大力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品牌发展、拓展市场,加快了麦克风行业的发展。2004年我市被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麦克风行业产业基地”。利用我市纳米碳酸钙年产量占国内市场“半壁江山”的优势,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推动产业升级。2005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命名我市为“中国纳米碳酸钙产业基地”。2005年全市电子及电声器材产业实现产值12亿元,化工业实现产值3.3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40%和103.7%。纺织、建材行业也不断发展,2005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产值10.13亿元,规模以上建材企业实现产值13.17亿元。目前,我市已形成了电子及电声器材、纺织、建材、化工四大支柱工业。

  ——招商引资增强了市镇经济实力。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和“命根子”工程,不断优化招商环境,拓宽招商思路,创新招商方式,抓好招商载体建设。市外资民资工业园从2000年开发建设1300亩扩大到4500亩,去年引进了总投资额30亿港元的锦兴纺织城大项目。镇级工业功能区从无到有,建设了大槐六家松等镇级工业功能区,全市开发工业功能区总面积7600亩。通过分类指导、政策支持、重点帮扶、异地招商、资源整合大力发展壮大镇级经济。对山区镇,主要着力发展旅游业、水电业和生态农业;对国道沿线镇着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发展沿路经济。坚持以点带面,把恩城办事处列为全市“三化”试点镇,恩城、沙湖、大槐定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镇,并出台扶持示范镇和镇级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镇级经济发展。2005年,镇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075万元,比2000年增长86.9%,年均增长13.3%。财政收入超500万元的镇(办事处)有8个,比2000年增加6个。镇级经济的壮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对种粮大户给予直接补贴和抓好农业抗灾保产工作,实现了农业连续多年丰收,保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力抓好农业综合生产,积极发展优势农产品基地,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加快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2005年全市建成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专业合作组织20个。2005年农业增加值10.68亿元,比2000年增长21.5%。

  ——温泉旅游成为恩平一张闪亮的名片。围绕实施“旅游强市”战略和“打造全国最大最美的温泉旅游城市”目标,努力打造恩平温泉旅游特色品牌。在开发完善金山、帝都、乐园等温泉旅游景点的基础上,引进外资建成了别具特色的锦江温泉度假区。建设和配套完善石头村、名人山庄、河排森林公园、青湖、歇马举人村等一批旅游景区。同时,着力抓好温泉旅游的统一宣传推介,在港澳、广州、中山、东莞、佛山等地举办推介会,不断拓展旅游市场,做大旅游产业。2003年,我市被中国矿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温泉之乡”,2005年被评为“地热国家地质公园”。金山温泉度假村被国家旅游局授予4A级旅游区,帝都温泉度假区被世界养生组织认定为“世界养生基地”,锦江温泉度假区被评为广东省最具活力温泉。温泉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恩平的知名度,同时也带旺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全市年接待游客由温泉开发前10多万人次增加到现在170多万人次,旅游产业链总收入由2000年的1.0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9亿元,年均增长46.6%。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五年来,坚持稳步推进、一厂一策、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把产权制度改革作为主攻方向,并与推进工业化、招商引资、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全力抓好公有企业改革。全市316户市直公有企业已转制303户,转制面95.8%,其中产权制度改革48户。广联泰纺织企业有限公司成功实施破产,不但使我市卸掉了沉重的包袱,同时也使企业焕发了生机,去年为我市创造了2087万元税收;市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市供水有限公司、华宇建材股份有限公司、金中大酒店、鳌峰宾馆、市煤气公司、昌益制药厂、南方墙地砖厂、广华陶瓷厂等企业通过改革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一批停产半停产的企业获得了新生,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税费改革扎实推进,全市农民实现了农业税零负担,共减轻农民税费负担2990万元。政府机构改革稳妥推进,市政府组成部门从30个减为26个,镇、办事处从18个调整为13个。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展开。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实施镇级财政管理体制和推行公共财政三项核心制度建设,在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逐步完善,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2.28亿美元,2005年外资企业实现工业产值22.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0%,规模以上外资企业发展到37家。出口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出口市场向多元化发展,“十五”期间全市出口贸易总值3.3亿美元,其中2005年以自营出口为主的出口总值近1亿美元。

  ——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呈现新面貌。从融入珠三角经济圈、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出发,大力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县通镇最少通三级公路、镇到村基本通四级以上的水泥公路;开阳高速公路恩平段建成通车;完成了国道325线飞马至蒲桥段、省道冲恩线、S369线圣堂至锦江温泉路段大修工程;开阳高速公路恩平段四个出入口公路建设、S276线恩城至大田公路扩建改造等工程顺利竣工;S276腰那线恩城至北陡段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水利建设逐步完善,相继对茶山坑、宝鸭仔等重点工程进行除险加固,主要堤围达到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的标准。能源建设得到加强,完成大部分农村电网改造,建成全市环网供电网络,实现110千伏供电线路环网互联。加强信息传输网络建设管理,完成了325国道东段信息传输网管道集约化建设。对恩平市的区域定位与城区空间的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完成了《恩平市近期建设规划(2004—2010年)方案》。想方设法加大对城市建设的投入,不断改善市容市貌。完成了荣誉市民大道、小岛文化广场、东门商业广场、电视大学、新电信大楼、国税大楼、公路养护中心、恩新路商贸城和移动通信大楼等一批工程建设;对新平路、恩新路、西门路、温泉路、东门路及一些主要街道进行改造和绿化,取得了良好效果。成立城市管理局,规范市政管理,开展争创省级卫生城市活动,大力整治中心城区脏乱差,使中心城区绿起来、亮起来、净起来,市容市貌焕然一新。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2005年恩平电信分公司被评为省文明单位,圣堂歇马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先进单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显著成效。2001年,我市作为唯一的县级市代表在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作经验介绍,树立了恩平的政治新形象。文学艺术、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不断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五年授权专利511件,全市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2家。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五年投入校舍建设资金1.8亿元,新建改建扩建校舍27.52万平方米,改造薄弱学校135所,市实验中学、市青少年宫建成投入使用,恩平一中创建示范性高中建设步伐加快。“十五”期间,全市“普九”各项指标达到省、市的要求,2005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85%,大专以上入围录取人数从2000年的424人增加到2005年1442人,年均增长27.7%。城乡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市疾控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5年全市参加人数15.8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2.9%。认真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保持相对稳定,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2‰。大力推进殡葬管理,建设了新殡仪馆,火化率连续五年达100%。侨务、外事工作进一步开展,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权益得到较好保障,民族、宗教和档案、地震、气象工作不断加强。认真做好优抚、安置和双拥工作,国防教育和征兵工作取得新进展。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的制度,主动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五年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315件和市政协提案696件。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村(居)民自治制度得到落实。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全面推行。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和行政审批项目,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普法教育、法律服务工作得到加强。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建立政府网站,建立和完善办公自动化平台。设立市行政服务中心和市投诉中心,加强政府服务和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政府工作规范性和效能进一步提高。坚持从严治政,加强政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廉政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审计、工商、物价、统计等工作积极为经济和社会服务。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无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大力扫除“黄、赌、毒”、“六合彩”,净化社会风气。严厉打击偷税骗税、走私贩私、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大力打击非法传销活动,市场经济秩序逐步改善。各级充分运用法律手段,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大局的稳定。

  ——城乡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坚持以人为本,从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出发,扎实推进十项民心工程的建设,重点解决困难群众的“五难”问题,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坚持不懈地抓好扩大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开展社会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200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3%。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切实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2005年社保扩面工作开展了一场攻坚战,取得了初步成效,去年新增参保缴费人数22966人,累计实际参保缴费人数41634人,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得到较好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建成区面积19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52%。投入9000多万元完成供水改水工程建设,为中心城区的居民提供了优质饮用水。投入4000多万元对水泥行业进行排污整治,水泥行业已进入无烟尘生产时代,人居环境大大改善。经过两年筹备的市污水处理厂项目已完成招投标并进入实施阶段。重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了锦江河上游等区域的生态公益林区,锦江流域水质、河排森林公园和饮用水源保护区、西坑森林公园和七星坑原始次生林、清湾森林公园等得到有效保护。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5平方米,全市环境综合指标为79.1分。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2000年的8343元增加到2005年的11190元,年均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958元增加到3450元,年均增长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6%。全市私人小汽车新增3654辆。华润、民润、万和三家大型超市进入恩城,大大改善了群众的购物环境。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我市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城乡面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的主要体会是: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上级指示精神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完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发展内外源经济,推进企业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必须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建设一支廉政高效的公务员队伍,提高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水平;必须坚持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迎难而上,努力破解发展难题。

  各位代表,“十五”期间取得的成绩,是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我市的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省、江门驻恩平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向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我市经济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乡亲、外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应当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与“九五”时期相比,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但这个起点仍然不高。与各兄弟市区比,我们进步不够快,差距还很大,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我市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工业比重小,规模工业不多,自主创新能力弱;引进外资的数量和质量仍然不高,投资强度低,镇级经济发展不快;财政运作非常困难,金融服务仍然滞后,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社会转型时期一些深层次矛盾凸现,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医疗、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农民和部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政府服务效能和依法行政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全力加以解决。

  “十一五”规划的奋斗目标和2006年的工作意见

  根据市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市政府编制了《恩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本次会议审议。

  “十一五”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综观国内外形势,我市将面临总体上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条件: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加快,为我市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供了新的途径;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稳定,全国统一市场基本形成,国内需求不断扩大,为我市拓展国内市场提供了巨大空间;全省九大产业和珠三角城镇群发展规划的实施,为我市提供了协同发展、错位竞争的有利环境;我市的资源和环境等优势日渐显现,以温泉、麦克风、纳米碳酸钙、纺织服装产业为代表的产业配套环境日趋完善,为我市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素质提供了坚实基础;开阳高速公路通车和S276线恩城至北陡段改造工程的基本竣工,进一步改善我市的区位条件,为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因此,未来五年我们一定能大有作为。与此同时,我们的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我市是珠三角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的压力还比较重,任务还比较艰巨。对此,我们一定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在新的起点上,用更宽的视野、更新的观念、更广的思路、更实的作风,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五次全会的工作部署,开创我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法治社会、和谐恩平和实现富裕安康为总目标,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坚定实施“工业立市,旅游强市,农业稳市,科教兴市”四大战略,进一步落实“抢抓机遇、巧借外力、扩大总量、跨越发展”的工作思路,全党抓经济,突出抓招商,重点抓工业,着力抓环境,进一步依托恩平资源,加强自主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争创发展新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打造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新恩平。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快速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实现201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3%以上。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更趋合理,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2010年三大产业的比重达到14∶42∶4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

  文化更加繁荣。到2010年,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全面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综合素质普遍提高,科技实力增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设施先进,市民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初中毛入学率保持100%,逐步实现全免费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3%,普及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0%左右;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

  法制更加健全。到2010年,体制创新取得新突破,建成比较完善和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完成社会领域管办分开、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的改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就,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社会和谐发展。到2010年,基本形成文明法治、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社会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城镇化水平达63%;城乡生活环境优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平方米;基础设施完备,形成现代化的交通网络,等级以上公路密度达62公里/百平方公里;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建设较为完善的信息网络;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按第二、第三产业人员数计算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60%,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33%。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利用,环境综合指标达到85分。

  人民实现富裕安康。城乡居民就业充分,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城镇在岗职工人均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达6%和3%。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开好局、起好步,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我市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镇在岗职工人均收入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实现上述目标,要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重点推进工业立市战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工业是立市之本。目前,我市经济总量小,主要差距在工业,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抓经济必须抓工业的发展思路,强化工业的指导地位。以获得的国家级四个品牌为动力,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制定工业发展规划,集中精力抓好工业,培育现代企业,改造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优势行业竞争力。

  着力抓好“五个一”建设,进一步打响“中国麦克风行业产业基地”的品牌。一是编制好一个规划。在恩城办事处完成麦克风专业镇技术创新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紧编制全市麦克风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细化工作重点。二是打造一条麦克风工业走廊。以325国道西段为主要区域,搞好规划面积1500亩的麦克风特色专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引导麦克风企业进园区,实现产业资源共享,形成产业集群。三是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以双艺、莱茵、碧宇、健隆、冠铨等一批优势企业为重点,开发高档次有线无线麦克风、视像会议系统、音箱、功放、调音台等多元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实现产品质的飞跃。四是建设一个会展中心。抓紧筹建麦克风电声器材会展中心,配套完善产品展销、检测、研发、服务功能。五是坚持每年举办一次麦克风国际展销会。以举办国际展销会促进“中国麦克风行业产业基地”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品不断升级换代,带动整个麦克风行业发展。

  努力做到“五管齐下”,发展壮大纳米碳酸钙产业。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订扶持和加快纳米碳酸钙产业发展的优惠措施,推动纳米碳酸钙产业迅速发展。二是筹备成立碳酸钙行业协会。吸纳塑料、橡胶、油墨、化工机械、有机化工等相关企业参加,维护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创新企业体制。加快广平化工有限公司的改制步伐,吸引有实力的投资者收购和迁建企业。帮助嘉维化工公司走提升发展之路,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四是建立产品开发中心。在企业现有研发中心的基础上,增加硬件配套设备,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聘请国内外资深专家、教授当顾问,积极开发新产品,适应市场发展需要。五是大力开发下游产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向下游产业延伸,发展橡胶、塑料、涂料、造纸、油墨、表面活性剂等产品,加快形成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集群。

  坚持打好温泉牌,做大做强旅游业。结合江门侨乡旅游节和侨乡华人嘉年华活动,继续举办好恩平温泉欢乐节,进一步推进旅游业发展。认真编制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以此为指导,着力加快良西生态园、冯如航园的开发建设;进一步完善锦江温泉、帝都温泉、金山温泉、温泉乐园等旅游度假景区建设,逐步扩大规模,增加服务内容,改善服务,提高品位;结合地热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抓紧筹建市地热博物馆;丰富鳌峰公园、百兽园、石头村、青湖等景点的内涵,形成富有恩平特色的旅游文化,促进服务业发展。

  以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为着力点,推动纺织、服装、印染、建材等传统产业升级。引导纺织企业以我国加入世贸后带来更多的发展和合作空间为契机,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并抓好增资扩产。重点做好锦兴工业纺织城的建设工作,抓好汇华、金丰、利兴强等纺织企业的增资扩产。建材行业以熊猫、港华、奥河、华昌等建材企业为龙头,辐射带动相关企业发展,筹建新型干法旋窑水泥厂,促进水泥行业升级换代。努力发展医药行业,加快昌益制药厂转制后的投入生产,培育新的产业。

  (二)突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内外源经济快速发展

  今年,要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命根子”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大力推进招商载体建设。重点抓好“两园”(市外资民资工业园、镇级招商工业园)和“两个大项目”(良西生态园项目、锦兴纺织工业城项目)上马。进一步完善市外资民资工业园和恩城、大槐、圣堂、君沙等工业功能区的基础建设,全力打造沿路经济带,全面提升产业集群的发展规模和质量。探索市镇级招商工业园市场化运作的做法,建立健全市、镇利益共享机制,加快工业园开发进度,早见成效。积极引导和鼓励外资民资开发工业园区,探索园区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出让、统一招商的发展模式。

  多渠道全方位招商引资。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制,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抓好近两年我市在各地开展招商活动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对长时间未履约的项目要提出要求,及时调整策略,力促项目早日上马。珍惜和充分利用好土地资源,切实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率。创新和改进招商方式,实施节会招商、产业招商、中介招商,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争取有1—2个牵动经济全局的项目上马。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快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大力培植民营骨干企业。尽快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诚信评估、法律服务、人才培训等体系,改进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切实解决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保持外贸出口的平稳增长。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参与国内和国际性的博览会、专业展销会,推进出口主体多元化。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纺织服装、电声产品出口的质量和档次。加强与海关等口岸查验单位的协调,营造方便快捷的通关环境。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保护出口企业的利益。

  (三)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以“三化”为途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继续抓好示范镇建设,推进农村“三化”进程。进一步抓好恩城、大槐、沙湖三个示范镇(办事处)的建设,力争在示范镇上一批项目,使之成为具有地方特色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农村区域中心,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抓好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引导和信息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和申报工作,促进粮食生产。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水产、水果、畜牧等主导产业。强化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发展集约农业、规模农业和效益农业,抓好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严密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范工作,确保我市不发生疫情。继续深入开展“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活动,推动薄弱镇村经济发展。

  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重心要向农村延伸,形成部门之间支持“三农”的联动机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改善农民和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坚持城乡规划一体化,根据省管到县、市管到镇、县管到村的规划管理体制,抓好新型农村的规划。加快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重点完成良西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做好农村贫困户安居改危工作,争取两年内完成危房改造任务。完善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五改”(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危)工程,积极创建生态文明镇村。认真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创建工作,今年市要抓2—3个示范点,各镇要抓1—2个示范点。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鼓励扶持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深化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安置机制,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四)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坚持从加强交通道路、市政、资源环境建设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入手,进一步抓好环境建设,完善城市整体功能,提升恩平的区域竞争力。

  从融入珠三角经济圈的战略高度出发,完善交通道路网络。重点加快“两路一桥”建设。加快S276线(恩城至台山北陡段)工程建设;抓好规划一路(开阳高速公路恩城出口至325国道)的扩建改造;扩建恩城鳌峰大桥。同时,抓好S369线(圣堂至朗底段)工程建设;完成牛江至江洲公路路面改造工程建设和抓好大槐至那吉、江洲至开平四九、马坦至开平大沙等一批县道建设。

  继续以争创省级卫生城市和建设旅游城市为目标,推进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管理。以规划为龙头,重点抓好新平北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抓好恩平碧桂园、恩平鳌峰豪苑、会展中心、广播电视中心大楼、市疾控中心、市劳动力市场和培训中心等城市重点工程建设。继续下大力气整治中心城区“脏乱差”,推进亮化、绿化、净化、美化工程建设,改善城区生活环境。

  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强化土地、水源、山林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实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以综合整治锦江河为重点,实施以总量控制为基础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强化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物污染和噪音污染的综合整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水泥企业消烟除尘设施的管理,巩固治理成果。把好新建项目审批关,控制新污染源产生,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建成日处理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加快城市垃圾处理场、垃圾中转站、公厕的建设。全力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抓好七星坑申报省级自然保护区工作,进一步完善大田君子山、镇海湾红树林县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绿色通道建设和生态林建设。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旅游业的发展、城区改造建设和交通网络,完善全市物流业发展规划,积极引进大型物流企业。大力发展中介服务和会展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积极拓展社区服务业。推进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和城市社区商业便民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渠道。

  (五)稳妥推进各项改革和体制创新,促进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继续以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为重点,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具活力的体制环境。
深化公有企业和公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强化公有资产财务监管为突破口,完善公有资产监管和创新企业制度。切实抓好重点难点企业的改制工作,妥善处理和解决改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今年要重点完成精细化工厂、物资集团、商业集团、恩平迎宾馆等企业改革。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市、镇政府的财权事权,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制度改革。完善征管手段和控管体系,依法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加大税收稽查力度,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行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确保重点支出需要。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针对恩平金融风险的遗留问题,成立协调小组,争取上级支持,逐步恢复恩平金融正常运作。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农民贷款难问题。加快投资体制改革。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规范产权、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重点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建立起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体系,对主要副食品和节日生活必需品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市场健康有序。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力建立诚信社会。

  (六)继续推进文化名市建设,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在抓好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科教兴市战略。逐步推进企业为主体,科技开发、中介机构为依托,产学研一体化为基本运作方式,应用开发为重点的技术创新体系。扶持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科研开发能力强的企业创办技术中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应用专利技术,扶持创立名牌产品的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品牌。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在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信息化示范工作。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争取各级资金扶持,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强信息产业管理,抓好信息传输网管道集约化建设,建立无线电监测站。通过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到我市创业。继续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教育投入。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加快恩平一中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建设和完善实验中学建设,增加更多的优质学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提高公民素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建设和谐平安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推进名镇名村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鼓励多渠道投资兴办文化产业,增加对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大力繁荣文化事业。构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

  推进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发展。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层卫生院建设,健全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继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医药费用水平。推进计划生育工作重心下移,稳定计划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关心支持妇女儿童和老龄事业,重视残疾人工作。进一步做好档案、统计、气象、文物保护、地方志和防震减灾等工作。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工作。搞好全民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工作,做好双拥共建和优抚安置工作。

  (七)认真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促进恩平和谐稳定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要认真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扎实推进和谐恩平建设。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抓好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健全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上级对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积极争取上级对我市就业和再就业资金的投入。继续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困难群体的就业技能。进一步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建立和健全扩面征缴工作长效机制,巩固去年的参保成果,不断扩大社保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险基金支付能力。认真抓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重视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子女入学难、看病难、饮水难、住房难、行路难等问题。抓好今年秋季对农村籍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免收杂费工作。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好老区移民的搬迁工作,尽快完成104户老区、边远山区群众的搬迁。建立完善扶贫济困机制,充分发挥恩平市慈善会的作用,发动社会捐赠,积极开展助困、助贫、助医、助残等各项社会互助活动,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所需。抓好扶贫攻坚工作,继续完善和落实我市贫困村的扶贫项目建设。

  扎实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高度重视人民来信来访,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清除不和谐因素,把矛盾和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方针,构筑全社会安全防范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和非法传销。创新政法公安机制,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把严打、严防、严管、严治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巡逻防范,解决好治安突出问题。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干警的工作热情,建立政绩考核制度,提高政法队伍的整体素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完善公共安全和应急体系,加大交通、生产、消防、治安、公共卫生等公共安全事故防范和处置力度,建立健全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事故长效机制。

  (八)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促进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行政管理创新,全面提高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

  进一步加强民主法治型政府建设。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情况的制度,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联系。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政协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监督,广大人民群众和舆论监督。认真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完善重大决策调研、专家咨询论证和社会公示听证等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农村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推进社区居民自治,推动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强化对行政许可行为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把维护合法权益与遵守法律法规统一起来。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

  进一步加强创新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继续推进政府工作提速,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建设“一站式”电子政务平台,进一步规范政府工作,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健全投诉机制,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进一步加强廉洁高效型政府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监督机关的作用,加强对行政机关运用权力、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切实解决以权谋私、与民争利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着力加强政风建设,转变政府工作作风,减少文山会海,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倡导求真务实、雷厉风行的作风,加大督查力度,狠抓工作落实,解决实际问题。加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密切干群关系,维护政府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我市重要的发展时期,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万众一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圆满完成2006年及“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建设富裕安康社会和谐新恩平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