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出版单位数字化战略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张立主任发表演讲(人民网 于凯 摄)


  >>>直播实录  >>>进入专题

  人民网北京7月16日电 (记者 燕帅)今天上午9时,第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开幕。下午将进行此次博览会主论坛的第一场,与会嘉宾讲究数字出版业的发展与未来进行交流和探讨。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数字出版研究室主任张立先生在论坛中发表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数字内容产业正在加速形成”。全文如下:

  2005年,我们举办了第一届数字出版博览会,时隔两年,今天我们又举办了第二届数字出版博览会,这两年之间我们的数字出版产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两年前,我们提出来一个观点,也是在数字出版博览会上,这个观点就是说数字出版产业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在发展。一年前,在西安数字出版年会上我们又提出一个观点,数字技术提供商正在加速度地向内容提供商转型。这两年来,我们看看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是不是这样的观点。

  两年前,数字出版是刚刚提出的,仅仅是在概念的探讨。我记得在第一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我下的最大的精力就是试着给数字出版概念下一个定义,什么叫数字出版?每个人的说法不一样,那时候我们还在概念的层面上探讨。我们看两年以后,数字出版已经写入了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国家“十一五”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规划,在这个规划里,特别是在新闻出版总署科技司主导的新闻出版科技工作落实,贯彻落实新闻出版业“十一五”规划实施意见中特别对一些总体目标进行了概括,比如说推动新闻出版主要业务的实施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和控制。比如各类标准相应建立,比如建成行业基础数据库,所以刚才辛所长提出来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工程,他是在这个规划中提到的。以及它的资源共享等等,在这个总体的目标下,我们新闻出版总署推出了五大数字出版工程进行可行性的论证,包括刚才提到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工程,以及古籍数字化,还有复合出版系统,也就是跨媒体出版系统,还有中华字库。现在它的可行性论证是正在启动,这就是两年前和两年后的一个变化。

  我们再看以两届数字出版博览会为例,两年前,如果参加过这个数字出版博览会的人可能有过体会,当时我们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呢?是一头冷一头热,可能一头冷一头热,今年新参加的一些同志们不知道什么意思,所谓一头冷就是说传统出版单位对数字化、对向数字出版转型表现出来一种漠然的态度,他比较冷。那么,IP公司、数字技术提供商,他们对数字出版反而充满了热情,充满了期待,所以从参展的情况来看,一定是数字技术竞争积极踊跃,而我们传统出版单位比较冷漠。两年以后,我们可以看看今天的参展,首先面积是两年前的一倍多,传统出版单位,有中国出版集团来了,商务印书馆、社科文献等等,都参加了展览,他们都有自己的展台,有三个出版单位开展了自己的论坛,传统单位一些数字技术也逐渐在形成品牌比如商务印书馆的工具书在线,还有社科文献的文献资源库,还有大百科全书的计算机辅助编辑系统,还有知识产权出版社的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等等,他们也在业界有一定的影响,形成了一定的品牌。也就是说传统的出版单位在这两年里也在渐渐地向数字化的路程大踏步迈进。

  我们再看两年前北大方正是在帮助出版社做电子书业务两年后北大方正推出自己的产品,里面继承了30万本电子书,还有很多报纸,两年前在我们的印象里,我知道方正今天也来了,清华也来了他们的老总有的也是我很好的朋友,但是我要说这些技术提供商是不是在向内容提供商转型,这是不是事实?在我的印象里,清华同方还仅仅是其他数据库的一个开发者和提供者,两年以后我们看看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已经深深受到读者的欢迎,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一个原创的问题。实际上我这里没有在丝毫贬低他们的意思,没有丝毫说敲响我们传统出版单位的警钟,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在数字化潮流的时候,它的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玩法变了。所以,刚才台湾的老总何飞鹏提到比如说城邦集团的一些经验,因为城邦集团本身是一个传统的出版单位,它在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确实面临着很多需要探索的问题。

  今天下午的演讲嘉宾,特别是在休息之前那些演讲嘉宾,他们几乎都是技术主张,但是他们讲的这些内容,是不是很多都是关乎数字内容这个主题,尽管他们也在谈技术,但是实际上这个技术一定跟内容进行捆绑的,否则这个技术还有什么意义。现在这些兴起的技术竞争,清华同方也好、北大方正也好、中文在线也好等等,我把它归结为还是传统的技术提供商,新兴的技术提供商他们更加不一样了,比如说原来的网络原创,两年以后网络原创都纷纷涉足出版。大家如果有机会,我建议大家可以上一下起点中文网,看看它对作家的稿酬制度、奖励制度,以及它的保险制度,做得非常细,细到我们传统出版单位能看的明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所以,它直接进行了原创。早期的技术提供商,还是把传统的出版单位作为原创的一个对象,把自己作为一种数字内容的加工者,但是现在新兴的,他们从起步开始就已经涉足了原创,他们不一定跟我们传统的出版单位进行对接,他们直接进行原创。今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会不会出现这种可能?很多作品先有了网络版后有了纸版。北大方正是你有了纸版,再出网络版、电子版,将来会不会原创就在网上,就是数字化,纸版就是一种介质形式,我觉得完全有这种可能。实际上像徐静蕾不是博而优而出了书,现在她开了自己的网络杂志,她的网络平台已经搁在网上了,已经不是纸质在先了。

  我们再看两年前,我们认为Google和百度仅仅是人们在网上搜索信息的一种引擎。两年以后,我们看这两大巨头纷纷进军简体中文图书的搜索,除了Google以外,其实涉足图书搜索的不光是这两家巨头,还有搜搜、独秀等等,如果大家有机会,因为我今天没有做这个演示,可以到Google中文搜索,敲入关键词检索,检索出来的条目再点进去,翻开它的页面,我觉得酷似我们的电子书。当然它规避了版权,它只有读一部分,通过不停的上网,不停的点击它,你可以看到不同的页面内容。所以,它们已经完全涉足了内容,在我们看来,搜索引擎它本身就是一扇通往知识领域的大门。所以,搜索引擎在这两年里往出版领域进军。

  今天有几位技术提供商都谈到了移动,包括中文在线,包括我们的沈先生。中国移动在两年前是绝对的手机通信工具和增值服务,两年以后,它开始打造梦网书城。纵观这两年的变化,我们看到了数字内容正在加速度地形成,内容原创版正在从传统的纸介快速地向网络平台过度,这就是这两年的突出的变化。

  刚才尤其听了台湾朋友的演讲,我也深有感触,实际上数字出版确实布满了险滩,也充满了风险。我这张图是来自500多年前(见图),当时有一个人横越了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他就是哥伦布,当年,实际上他在航海之前,是遍寻欧洲的君主,希望他们支持他,但是没有人赞美他,最后当然是西班牙皇后想用自己的私房钱来支持他,最后西班牙国王同意了他去航海,当时也有一批专家就像我们一样号称是专家,提出了一些问题,为什么哥伦布要航海呢?他当时的理论是地球是圆的,这些专家就提问了,你说地球是圆的,地球不是平的,不是方的,是圆的,我们也承认它是圆的。如果是圆的话,你从地球的上面,用帆船到地球的下面,你怎么再返回来?这个问题当时哥伦布是回答不出来。哥伦布提的是什么呢?

  那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我认为数字出版也恰恰是这种情况,数字出版真的是充满了风险,我们可能投入了不一定产出了,也可能我们选择了这种个方向错了,最后我们全盘皆输,…我们也达不到原来的目标。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了乐此不疲地蜂拥而上,就是因为数字出版代表着一种方向,一种趋势,一种潮流,也是一种你别无选择的未来。所以,我要说我们面对这种全球性的、数字化的大潮,我认为我们的出版人不应该退缩,让我们携起手来踏上这条远程的船去抢一支水手的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