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一:中国提高信息化水平应从“PPT”三个要素入手
当前,我国信息化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估计,近几年我国仅仅在政务信息化的投入远远高于500亿元,但老百姓离享受电子政务信息化的成果还很遥远。世界银行将全球信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处在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转化,中国整体处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转化。整个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是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在政务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也是最难的问题之一。未来中国要进一步推动政务信息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也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EMC专家马隽的建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会上,IDC中国副总经理万宁引述IDC最新研究报告《数字宇宙膨胀:到2010年全球信息增长预测》数据指出,2006年全球每年制造、复制出的数字信息量共计1610亿GB,中国数字信息量为127.1亿GB ,占全球信息量的7.9%;受“富媒体”、用户创建内容和16亿网民三大因素推动,到2010年,全球数字信息量预计为9880亿GB,而中国的数字信息量预计为900.5亿多GB,占全球信息量的9.1%。由此看出,中国的信息增长速度还要高于全球,2006-2010,全球信息量增幅为6倍,而中国则高达7倍。相比之下,印度的数字信息量预计为172亿GB,韩国的数字信息量预计为157亿GB,日本的数字信息量预计为520亿GB。
这项由EMC赞助的开创性调研项目,首次测定并预测了全球个人或企业制造、复制出的数字信息总量及种类。
中国的数字信息量之大,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的数字化设备普及程度高,信息化成果显著;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数字化信息的加速膨胀,给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带来机遇和挑战。IDC研究数据发现,如果要将所有制造和复制出的数字信息全部保存,2007年就会出现存储容量不够用的情况,2008年之后,数字信息量与存储设备容量之间的缺口会越来越大。从2006年至2010年,中国数字信息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59%,而存储能力的年增长率约为40%,存储能力的提高将落后于信息的增长幅度。中国将在2008年开始出现信息存储缺口,到2010年,存储能力和信息总量之间的缺口将约为248亿GB。
另一个重要发现是,到2010年,近70%的数字信息将由个人创建,企业和机构将负责其中至少85%的信息的安全、隐私保护、可靠性和法规遵从等事宜。
马隽认为,不断增长的信息将为今天的IT基础架构带来相当大的压力。这种爆发性增长将改变机构和IT专业人员的工作方式、以及消费者使用信息的方式。由于企业和机构将负责85%的信息,整个行业应该采取措施,开发灵活、可靠、安全的信息基础架构,进而控制信息的泛滥。
建言二:信息要当资产管理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进入21世纪,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正式肯定了信息是一种资产。于是产生一个问题,固定资产管理要专门建立台账、有专管的人,会对每个固定资产贴上标签。那么对于信息资产,也需要有专门管理的人。
马隽介绍说,EMC在做很多项目的时候,发现各单位几乎没有人管信息,最多只有人管存储、管设备,甚至管数据。但是数据和信息是不一样的概念,数据讲究量,信息讲究质。一部电影,数据量有几百兆,但是价值未必很大;一条未公布的利率信息,数据可能内有几个字节,但是其价值以百亿计。
把信息当成资产管理,首先要观念到位,其次是人员到位,然后才考虑具体的措施和手段。
会上,IDC中国公司副总裁万宁指出,全球数字信息量迅速膨胀和爆炸,已经超过了我们能提供的设备存储容量。中国数字信息增长的速度比全球水平还要高,信息管理面临挑战。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介绍说,据估计,近几年全国政务信息化的投入远远高于国信办座谈上公布的500亿元。整个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是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在政务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也是最难的问题之一。未来中国要进一步推动政务信息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也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陈传夫建议,应该制定《信息资源的增值利用法》,规范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通过颁发信息资源增值利用许可证的方式,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二次增值。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提出了信息大国向信息强国转变的六个创新,并分析了浙江地区中小企业自觉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形成行业网站聚集的现象,指出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是发挥信息资源作用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帮助众多中小企业做小做活,形成产业群,其竞争力可以超过500强大企业。
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徐祖哲列举北京市轨道管理不统一、市政交通一卡通不通市政项目、学生优惠公交卡还采用原始盖戳方法、桶装水质量监控不力、各部门争相发卡、各部门争相设置收费终端等诸多现象,对北京市在信息化过程中不注意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进行了批评。
建言三:中国呼唤信息家
信息家是国外出现的一个概念,英文叫Informationist,就是专门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人。信息家区别于技术专家(technologist),他们理解信息的来龙去脉,知道信息如何产生,信息价值何在,如何用信息支持业务;信息家能看到信息丢失、信息无法访问,以及信息泄漏带来的风险;信息家能够洞察机会整合信息,从而释放现有信息的价值;信息家关心“为什么”这样的应用问题,而不过多关心“怎么做”的技术问题。与信息家同时出现的另一个概念,是“首席架构师”,专门负责技术架构的规划。首席架构师的出现,使得CIO可以专心致志地负责信息。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进入21世纪,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正式肯定了信息是一种资产。马隽指出,既然固定资产管理要专门建立台账、有专管的人,会对每个固定资产贴上标签,那么信息资产也应该有专门的人管理,信息家就是管理信息资产的角色。
会上,IDC中国副总经理万宁引述IDC最新研究报告《数字宇宙膨胀:到2010年全球信息增长预测》数据指出,2006年全球每年制造、复制出的数字信息量共计1610亿GB,中国数字信息量为127.1亿GB ,占全球信息量的7.9%;受“富媒体”、用户创建内容和16亿网民三大因素推动,到2010年,全球数字信息量预计为9880亿GB,而中国的数字信息量预计为900.5亿多GB,占全球信息量的9.1%。由此看出,中国的信息增长速度还要高于全球,2006-2010,全球信息量增幅为6倍,而中国则高达7倍。相比之下,印度的数字信息量预计为172亿GB,韩国的数字信息量预计为157亿GB,日本的数字信息量预计为520亿GB。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解延德、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武汉大学信息资源学院院长陈传夫、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徐祖哲、光明日报副总编何东平等专家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可以说,他们就是国内最早、最深入地关注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信息家。光有这少数的专家远远不够。中国要从信息大国向信息强国转变,需要数以万计的信息家队伍,需要理论研究、制度建设、信息规划、实务操作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家队伍。每一个企业、机构和组织,都要有相当数量的信息家,就像它们都有相当数量的人负责设备、资金的管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