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湘潭市委书记 彭宪法
湘潭是国家在“一五”、“二五”期间重点支持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城市,制造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90%。以国有工业为主、传统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使得湘潭工业在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国有工业的亏损面达80%以上,年亏损额达4亿元,且亏损期长达66个月,直到2000年7月才实现国有工业整体扭亏为盈。就在我们为刚刚走出低谷的工业,如何尽快从根本上脱困和发展费尽心思时,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重要论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立即组织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到广东南海、顺德、深圳等地学习考察,并根据湘潭的实际,在全省率先启动和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并于2000年进入全国首批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行列。
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着经济的运营模式和工业的生产方式。六年的实践证明,信息化带来的不仅是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的快速提升,而且引发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乃至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全方位革命。目前全市 9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实施了信息化工程,制造业企业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60%,新产品贡献率达到42%,设备新度系数提高20个百分点,资金周转速度提高50%以上,涌现出湘钢、江南、讲滨、五菱、凌天、华菱线缆等30余家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动了工业化的提速。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470.3亿元,比2000年增长3.87倍;实现利润由2000年亏损800万元,到2006年的13.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39%,比2000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国家“863”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会议、全省制造业信息化经验交流会,都在湘潭召开。《科技日报》辟专版对全市制造业信息化作了重点推介。
在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市委、市政府认识到,作为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老工业城市,我市的新型工业化不能一味追“新”,片面强调发展所谓的“新产业”,而是要通过加快制造业信息化,强化制造业优势,走有湘潭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这些年的实践看,信息化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三个特殊重要的贡献和作用。
培育和衍生新兴产业
信息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对经济的巨大贡献,首先表现在它不再是一种单一的技术形态,而是对人类最新的科技成果加以整合与放大,不断培育和催生出新兴产业,或创新、改变、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形态。美国的所谓“新经济”及其在全球的经济霸主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化支撑起来的。近年来决策层和理论界高度关注的“创意产业”、“创意经济”,也主要是源于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拓展。信息化衍生新兴产业,最直观的表现是IT产业的发展。但对我们湘潭这样的老工业城市和其他工业相对落后的地方而言,信息化对产业的培育和衍生功能,最有实际意义的是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与提升,从产业的拓展和延伸中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五菱集团是我市最先实行制造业信息化的试点、示范企业之一。该公司利用信息化和高新区德国工业园区这两个平台,与欧洲电梯行业知名品牌企业——德国HIRO LIFT公司合作,开发无机房电梯和特殊电梯,一举成为国内电梯行业的崭新一族。这一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和技术,就是通过互联网将德国公司研发中心的设计样图、技术参数等,传送到湘潭的生产基地,使横跨两洲的两家公司的产品开发实现了无纸化设计、零距离沟通和无缝式链接。
推进新型工业化急需发展的另一新型业态——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更是离不开信息化作为最直接的支撑平台。我们重点支持发展的万博港工业物流、大汉钢材物流等项目,就是要通过数据集成、流程协同,实现全程供应链整合,发展三方物流和连锁配送等新兴业态,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的直接对接与融合。按照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到2010年,我市现代物流产业增加值有望达到124亿元,对GDP的贡献达到20%左右。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重点是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企业信息化实时收集、高效流动、双向互动、全面交流平台,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三流合一”,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全面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并促进节能减排;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装备的数字化水平,实现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的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运用信息技术拓展产业、产品的功能和服务区域,延伸和拓展产业、产品的开发链条,在不断强化生产领域增值空间和潜力的同时,将增值的空间和竞争的优势,向服务领域延伸和拓展。数字化装备、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电机、工程机械、冶金建材等产业的广泛使用,使我市大型企业和80%的中小企业甩掉了图板,大大提高了企业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总之,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传统产业不再是“夕阳产业”。湘潭平安电气集团原来只是一家生产普通矿山通风设备的民营企业,从2001年开始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开发和创新产品,实现产品的数字化集成与创新,仅用几年时间就使传统的矿山通风设备提升为数字化智能型矿山装备系统。信息化发展的三步走,使公司成为全国矿山装备行业的龙头企业,成为我市矿山装备产业集群的核心、龙头企业之一。第一步,将西北工业大学研制的飞机发动机叶片技术,通过数字化集成与设计,用于矿用通风机关键部件(叶片)的改造,使整机形成高效、低噪、节能降耗的核心竞争优势。第二步,将信息技术全面嵌入新产品研发中,成功开发出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了对矿井通风和瓦斯监控、预警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填补了我国在矿井通风监测与智能控制领域的空白,研究成果居世界领先水平。企业也由过去只出售产品转向出售产品与服务并举。第三步,将信息技术全面运用于生产、管理过程,成为首批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成长性。该公司的矿用风机连续7年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到2006年,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37%。企业销售收入、利税由2000年的1256万元、228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2.2亿元和2404万元,年均增幅高达63%和48%。到2010年,以平安电气为龙头、相关中小企业加盟的矿山装备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将突破50亿元。
再造企业生产和管理流程
在能源、环境危机日趋加剧,企业普遍进入微利时代后,企业生存发展不仅表现为成本竞争和产品质量竞争,而且节能减排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底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管理、创新能力的较量。而运用信息化,实现企业人、财、物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最终实现企业这个管理构架的扁平化、规范化和精细化,即再造企业生产、管理流程,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新趋势。现在许多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企业,以及上了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往往是亏在管理上,败在管理上。而生产管理上的问题,症结是流程问题。如传统的以“人治”为中心的垂直管理,导致原材料、设备采购,生产过程的协同,资金和营销管理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失控。运用信息技术,这些难题大都能迎刃而解。湘钢是我国钢铁行业500强国有企业之一,生产和管理流程十分复杂。过去,连企业最基础的管理,如巨额原材料采购和库存,是谁都很难说清的一笔糊涂帐。自2001年启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后,对采购、销售、财务及预算、生产制造、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研发管理和投资项目管理等关键流程重新进行梳理与优化,使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全面管理和控制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产品交货期由90天缩短到20天,新产品开发效率提高了1.7倍,高附加值产品产值占总产量的70%以上。企业过去最头痛的原材料采购、库存控制、资金流管理,全部实现了由计算机终端直接监控。生产、管理流程的创新,极大地解放了企业的生产力。湘钢的年生产能力登上了100万吨台阶,用了40年,但跃上600万吨台阶,只用了9年时间。
运用信息化再造企业生产管理流程,对国有企业的改制改造,加强节能减排,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湘钢于2003年7月收购破产倒闭的湘潭电缆厂,组建湖南华菱线缆股份有限公司,并在公司全面实行信息化管理。从德国、日本、美国引进数字化设备,建设数字化新型生产线,开发、生产的电线电缆达15000多个规格,且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了30%,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市场触角已挤进载人航天、运载火箭、通讯卫星等技术高端领域。公司规模、效益成倍增长。2004年全面恢复和启动生产,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2005年销售收入增至3亿元,2006年再攀升到7.5亿元。韶峰水泥集团将信息化运用于水泥的全程控制与管理,新建成的第二条智能化生产线,建设周期仅1年,投资仅1.5亿元,而新线的上马则使整个企业生产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的配比、送料,使产品质量稳定性得到大幅度提高,提高劳动生产率2倍以上。该公司运用计算机流程控制,今年上半年仅降低煤耗一项,就节约资金4000万元,综合成本降低了20%。
围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又着手从三个方面拓展信息化的应用范围。
1、从空间上拓展。继续采用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示范带动、平台支持等措施,将制造业信息化由中央、省属大企业和市级重点支持的中小型企业,向各县(市)区制造业企业延伸,使信息化覆盖到全市所有成长性较强的制造业企业。
2、从产业上拓展。新型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产业之间的高度融合和良性互动。信息化由制造业向其他产业领域拓展和渗透,不仅能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培育地方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财富增长点,而且也为信息化自身的发展开辟出新的领域和空间。重点是用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并加快政府和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政府政务信息、公共管理服务、社区服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通过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仓储管理等新型业态,将制造业优势向流通、服务领域延伸,拓展产业的增值能力和空间。同时,通过延伸技术链和产业链,强化数字化流程控制与管理,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
3、从技术层次上拓展。加快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拓展信息技术领域与层次,打造“数字企业”。一是加快推广数字化装备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生产环节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数字化综合集成应用技术,实施以“甩图纸”为标志的设计制造一体化,解决企业生产环节工艺和技术落后问题,提高企业研发、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推行以无纸化和“甩帐表”为标志的企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及经营管理业务集成应用技术,强化系统运行的整体集成性、数据共享与一致性,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流程的再造,带动企业管理全方位的革命和创新。三是推动信息化向技术高端领域发展。如推广平安电气、海诺电梯在传统产业和产品中植入智能化、人性化功能的经验,使企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配合全市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形成政府与市场配合、双赢的机制,以市信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依托,吸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IT企业,共同建设制造业信息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发展本市IT产业,支持重点企业加强信息化软件自主开发与创新,强化信息化跨区域、跨国界“零距离”对接、合作与共享,加强地方、重点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跨区域、跨国界战略联盟和合作。
从我市的实践看,要抓好信息化,发挥信息化对推进新型工业化特殊重要的贡献和作用,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是抓好“三件事”,即“一个工程”、“一个战略”、“一项改革”:
从我市的实践看,要抓好信息化,发挥信息化对推进新型工业化特殊重要的贡献和作用,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是抓好“三件事”,即“一个工程”、“一个战略”、“一项改革”:
实施“一把手工程”
在当今世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由传统的物质产品生产和资源开发,转向信息化的掌控与运用。世界500强包括我国的众多企业“新贵”,没有哪一家不是把信息化作为“镇家之宝”。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与我们的起点相同或相近的亚洲“四小龙”,更是靠信息化跃居于后工业化的第一方阵。所以,对信息化的重视,实质上是对当今特别是未来企业和地方发展战略资源的掌控,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战略任务。由于观念、体制以及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信息化在我们的许多企业、企业家看来,还是“洋玩意”,而且是“管领导”、“管老板”的魔法,因而不敢或不愿、 不会用信息化。我们在试点初期,一些企业一谈信息化,就避之唯恐不及。还有一些企业,一讲信息化,就认为是买了几台电脑。因此,信息化作为一场革命,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综合性技术和支撑平台,必须是“一把手”亲自抓。
“一把手”抓信息化,重点要抓好宣传造势、组织构架、资源整合、试点示范四件事。这几年我们共组织各类信息化培训班和专家讲座达200余场、近3万人次。从市委、市政府,到市直有关部门和实施信息化的企业,都成立了由“一把手”挂帅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政府采取“以奖代投”、项目支持等方式,重点抓好30家示范企业,以700万元的财政性投入,带动了企业、社会10个亿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投资。实际证明,“一把手”抓信息化,对上能争取更多的政策和项目支持,对内更能整合和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对外更能争取合作和外援。我市只用了不到7年的时间,信息化覆盖了90%以上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坚持实施“一把手工程”是一个重要的保障和促进机制。
推行差异化战略
企业的规模、装备和技术水平、生产流程和工艺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决定的结构、效益上的差异,决定了信息化不能齐步走,必须事实差异化战略。我们的做法是:对生产经营规模较大,而主营产品又比较单一的冶金纺织化工等流程型企业,如湘钢、韶峰水泥等,重点是采用人、财、物等管理数据集成、设备和过程控制等技术,再造企业生产管理流程,推进企业管理的革命,实现企业决策管理的高效化和经营的集约化,堵塞管理漏洞,化解和防范企业发展危机;对有一定规模但产品差异化、个性化明显的机械电子等离散型企业,如电机、五菱集团,江麓、江南等,重点是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网络化制造技术运用等信息化手段,提高产品研发设计能力,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加快产品结构、功能的升级换代,最大限度地减少设计和生产工艺失误,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应变力和发展的竞争力;对众多成长性强的民营中小企业,则根据企业的管理、技术基础,以及主营产品的生产、技术特点,急需什么上什么,最缺什么补什么。如平安电气重点是采用产品关键部件的数字化设计技术和主机系统的智能化升级。湘潭县的龙畅物流公司,重点是解决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数据集成和网络控制等技术,实行供应链管理。
抓好公司化改革
信息化不可能在管理不规范、不透明的家族式企业“开花”,更不可能在产权不清晰、责任不明确、管理行政化的国有企业“结果”。很多专家认为,信息化工程,首先是“阳光工程”;信息化作为一场革命,首先是革企业经营者、管理者的命,革企业“老板”的命。“人治”格局不消除,家族模式不打破,不建立规范的现代公司制企业,不形成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不可能推行信息化的。加快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革,创新企业制度构架,是推进信息化的基本前提。我市的制造业信息化之所以发展较为顺利和快捷,效果比较明显,与我们长期坚持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攻坚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