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时光推移,岁月流转;20年,弹指一挥间。但历史长河的一瞬,对移动通信技术来说,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两万元钱的大哥大,到人手一部的生活必备品;从满街喊“喂喂”,到彩信漫天飞;从1分钟1元钱,到包月时代的到来……不经意间,移动通信技术从诞生到现在,整整经历了20载,而我们的生活品质也随着20年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大大提升。
这20年间,沈阳移动通信的发展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谁是沈阳第一个用手机通话的人?沈阳最早的一部手机是什么样子?在中国移动集团辽宁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的帮助下,记者结识了移动通信技术专家刘志杰——沈阳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直接见证人,帮助读者揭开这20年间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幕后往事。
当然,回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寻求未来的方向。对于中国移动技术来说,20年,才刚刚开始!
从无到有1G横空出世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主要采用的是模拟技术和频分多址技术。由于受到传输带宽的限制,不能进行移动通信的长途漫游,只能是一种区域性的移动通信系统。第一代移动通信有多种制式,我国主要采用的是TACS。第一代移动通信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容量有限、制式太多、互不兼容、保密性差、通话质量不高、不能提供数据业务、不能提供自动漫游等。
在电信行业一干就是34年的刘志杰是一位浑身透着精气神儿的中年人,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他的“作战指挥室”里“排兵布阵”。新落成的沈阳奥体中心五里河体育场内,刚刚结束的中国女足奥体首秀,对于沈阳移动来说,更像是临阵时发令官的一声“各就各位”,因为根据中国移动的承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时,中国移动将在奥运城市开通3G服务,沈阳作为奥运城市,3G时代近在咫尺。
沈阳移动现在的压力和20年前一样。
时光倒流。1989年春天,在沈阳市电信局无线科(沈阳移动前身)工作的刘志杰接到一个紧急任务,必须在1989年9月6日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召开之前,在沈阳开通移动通信服务。“老的五里河体育场就是为了二青会建的,新奥体中心是为了迎接奥运会而建的,和我们的移动技术发展步调一致,新老两座五里河体育场就像是1G和3G。”刘志杰用轻松的语气描述着历史上的两次机缘。但在当时,气氛异常紧张,因为在全国范围内,只有广州和北京开通了移动通信服务,技术和设备全靠国外。接到任务后,科里的技术人员马上奔赴日本NEC,学习技术,购买设备,不久,日本专家带着技术和设备来到了沈阳。
日本专家作为督导方,要对安装和调试的整个过程进行把关,他们为此次的沈阳之行准备了三个月时间,但怎么也没想到的是,一个半月后,日本客人就喝上了沈阳人准备的庆功酒。“几位日本专家都喝多了,光着脚站上桌子跳起了日本的樱花舞。他们高兴啊,因为剩下的时间可以到中国各处名胜去旅游。”刘志杰回忆着,满是自豪。安装和调试时间缩减了一半的背后,是电信局无线科技术人员们辛劳的付出。二十几位技术人员白天听专家讲解,晚上干活,夜以继日地忙活了45天,安装完成了一台交换机和三座基站。
设备安装调试完毕,测试工作随即展开。回想起当时自己的一身行头,刘志杰觉得比较好笑,进行测试的虽说是便携式电话,但身上必须背着一个公文包大小的背包,里面放着电池,手中的话机是现在的年轻人只能在电影中看到的大哥大,也就是说如果不背着电池,就打不了电话。为了更好地测试出通话质量,刘志杰选择了联营公司商场,可一进门,就被营业员和顾客给围住了,“你这是什么呀?”“咋还能说话?”“能一边走一边说吗?”大家不奇怪才不正常,因为在当时最先进的通信工具还是步进式固定电话机。在一顿“喂喂,我能听清,效果很好”之后,刘志杰和同事们甭提多兴奋了,因为对于沈阳市来说,这可是移动通信技术的从无到有啊!
1989年9月2日,沈阳移动通信项目终于赶在了“二青会”举行之前开通剪彩,沈阳移动通信史上的第一个手机号码是900001,这一刻值得历史记录。
从有到优数据时代来临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与以模拟技术为代表的第一代和目前正在使用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相比,3G将有更宽的带宽,其传输速度最低为384K,最高为2M,带宽可达5MHz以上。不仅能输话音,还能传输数据,从而提供快捷、方便的无线应用,如无线接入Internet。能够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和宽带多媒体服务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能将高速移动接入和基于互联网协议的服务结合起来,提高无线频率利用效率。提供包括卫星在内的全球覆盖并实现有线和无线以及不同无线网络之间业务的无缝连接。满足多媒体业务的要求,从而为用户提供更经济、内容更丰富的无线通信服务。
最近几年,3G成了高频词,但3G时代究竟是什么样子?大部分人的印象可能是停留在诺基亚的一个手机广告上:一个快乐的旅游者手持3G手机徘徊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手机里显示的街道地图指引他顺利抵达了目的地。
沈阳移动的技术专家介绍说,3G时代我们的生活可以简单成这个样子:你在家里安装了一个摄像头,通过3G手机,就能看到摄像头扫过的角落,比如你的宠物小狗吃午饭了没;把你的手机和家用电器连接起来,通过手机的一个指令,这些电器就能运转起来;用户可以在3G手机的触摸显示屏上直接写字、绘图,并将其传送给另一部手机,而所需时间可能不到一秒……
越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简单的技术,背后所需要做的工作越复杂。对重又站在节点上的刘志杰来说,压力非同一般,“技术跟不上可不行啊,有的兄弟都去收发室值班了,没办法,我是从心里喜欢通信技术,一定要从头学3G。”轻松语气的背后,是移动技术专家对移动通信的深厚感情和肩上所负的重任。
沈阳移动人的劲头儿铆得比建设1G、2G时还要足,这是因为,3G同时承载了太多人的奥运与移动梦想。
从优到强3G呼之欲出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采用数字的时分多址技术,其主要特性是实现了移动通信技术从语音时代向数据时代的迈进,可提供数字化的话音业务及数据业务。它克服了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弱点,话音质量、保密性能得到大的提高,并可进行省内、省际自动漫游。第二代移动通信替代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完成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但由于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带宽有限,限制了数据业务的大规模应用,无法实现高速率的数据业务。
1G时代,沈阳为数不多的有钱人用上了模拟手机。说“为数不多”,是因为受技术的制约,当时的模拟网容量不到2000人,在扩容了之后,容量也仅能达到6000人。说“有钱人”,是因为一部手机要20200元,月租400元,打一分钟电话1元钱,一般人消费不起。
也正是由于容量的有限和高额的费用,当时对社会上“最牛的人”的人的描述是:一手拿着大哥大,一手叉腰,站在最开阔的地方喊“喂喂”的人。
但没过两年,模拟网的弊端很快暴露出来:容量小,技术落后;手机体积大,电池消耗快;更为严重的是,“下崽”之风在当时盛行,有一批“黑客”专门出售可以“黑打别人电话”的手机,由于大哥大是模拟系统,它的保密性差,人们可以很容易地从空中无线电信号中截获号码和其它相关技术资料,然后复制到另一个手机上,不法分子将这些已有人付话费的手机卖给贪便宜的人去使用,黑市猖獗。更新换代的迫切性摆在面前。经过一番考察和衡量之后,当时的邮电部移动通信局选择了技术相对成熟的欧洲GSM制式。
刘志杰有幸站在了沈阳移动技术更新换代的节点上,负责GSM制式下交换机和基站的安装和测试工作。虽然GSM的长处是保密性好,音质好,频带利用率高,但缺点是覆盖区较小,必须增加基站的建设量。
1995年,沈阳GSM首批15座基站建设完毕,GSM手机也开始正式放号,之后,随着GSM用户的增加和扩容,移动每年都要新建一批基站,直到现在,移动已在沈阳累计建设GSM基站1000多座。
与建设1G相比,建设GSM网络时,沈阳移动的技术专家们心里除了兴奋,还多了一番伤感。对于他们来说,亲自动手组装的模拟网交换机和基站,就像自己孕育的孩子,当新网建成、模拟网交换机停止工作的那一刹,那些转动了多年的机器戛然失去生命,一丝凉意由心而生。不过,移动的技术专家们更向往脱胎换骨的移动新技术带给自己的成就感。
不得不提的是,GSM技术使手机的功能实现了语音向数据的质的飞跃。1999年,沈阳的手机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发送中文短信息;2002年开始,彩屏手机的普及使彩信业务开始出现;随后,手机上网、音乐下载、飞信等业务一一面市,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数据业务。
在这期间,移动更是塑造了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等三大业务品牌,沈阳移动电话的用户超过300多万人。
链接
沈阳移动网络发展概述
1989年,沈阳开通了第一个移动通信系统,这套日后被称为A网、容量2000户的设备标志着沈阳移动通信发展迈出了第一步,从此掀开了沈阳通信史上新的一页。
1994年4月,B网开通,对A网的更新改造于1995年6月完成,用户实现联网漫游。很多人对当年那款身份与财富象征的“大砖头”手机记忆犹新,也不断感受着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给生活和工作带来的新变化。A、B网设备作为模拟蜂窝系统,以模拟语音信道传输,采用频率调制。由于模拟网在技术上的缺陷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全国的模拟网于1999年统一退网,完成其历史使命。
1996年1月,沈阳开通GSM网,使用900M频段。GSM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简称,是一种典型的开放式结构,其标准化接口方案保证任何厂家的GSM系统设备都可以互联,业务除话音外,还可以开放各种承载业务、补充业务,频率复用率高,具有灵活方便的组网结构,具有较强的鉴权和加密功能,能确保用户和网络的安全需要。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加,网络不断扩容、优化。2000年,为增加网络容量,提高网络质量,沈阳开通了1800M设备。1999年,智能网设备入网,从此,神州行、动感地带等业务走进人们的视野,彩铃响彻大家的耳畔。
沈阳GSM网络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层到多层、从话音业务到数据业务的过程。随着用户的增加、话务量的增加,沈阳不断建设新基站,增加无线信道,本地的端局增加到几十个,基站增加到1000多个。智能网开通、IP骨干网建设,GPRS投入商用,使移动业务种类不断丰富,并为数据业务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随着用户数的迅猛增长,原有的10位手机号码已难以承受。1999年7月,手机号码升至11位,识别号码由7位变为9位,将可容纳用户数增加为原来的几百倍,139号段后,138、137、136、135、134号码不断放号,今年158、159号段开始放号。沈阳移动用户的不断增加,增加了网络运营面临的压力。网络质量是通信企业的生命线,网络维护部门以满足市场和客户的深度及差异化需求为工作目标,全面推进深入开展面向业务的网络管理和维护工作,实现网络服务从优秀向卓越的迈进。作为支撑部门,网络部门结合市场发展计划进行话务量增长预测,认真分析网络承受能力,提出规划方案。力保网络的规划与建设始终提前于市场发展,给用户提供畅通的网络。
与固定电话相比,无线信号的传播环境是非常不理想的,在市区,有各种各样的高楼大厦;在郊区,有山丘和树林的阻挡。几年来,沈阳移动不断进行优化工程,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加强信号的强度,扩大覆盖的范围,机场、火车站、旅游景点、各大商场、商业区,甚至电梯、地下室都有中国移动的覆盖标志。沈阳作为省会城市,各种社会活动不断。网络部门密切关注动向,对即将出现话务高峰的地区进行应急保证,缓解拥塞,充分吸收话务量。房交会、糖酒会、十强赛、世园会,人潮涌动的会场上移动电话畅通无阻,这其中凝聚着工程技术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模拟蜂窝系统通常被称为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现今正在使用的数字系统,如GSM、CDMA,则是第二代系统。这些系统已经在众多的主要市场中使语音通信无线化,而且消费者也日益认识到诸如文本消息传送、数据网的接入等正在迅速成长的其他业务的价值所在。第三代系统是为多媒体通信而设计的:通过该系统提供的高质量图像和视频,使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能力进一步加强。中国移动正在为第三代系统的商用进行积极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将给广大用户带来更多、更丰富的移动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