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专家称航空母舰目前还无法替代
来源:解放军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图文:无大中型航母将无法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英国、法国等也都从本国或他国艰难曲折的航母发展历程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发展航母是大国海军无法逾越的门槛,而没有大中型航母将无法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 李杰
  ●在现代局部战争及未来海空作战行动中,航空母舰仍将是一种无法替代、更无法超越的海上作战平台,是目前尚无可替代的武器
  ●发展航母是一个大国在发展进程中无法绕开、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只要正确地对待它、适时地发展它,就能趋利避害,获取效益最大化
  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 李杰
  进入新世纪以来,不少国家加入研制和建造航母或“准航母”的行列,一时间航空母舰的发展大有压倒众多其他舰艇之嫌。那么,创下百年辉煌的“海上巨无霸”在未来纷繁复杂海战场上能否续写不败的战绩,能否被各式各样高新技术武器或功能非凡的作战平台所替代甚至超越,这是很多人极为关心的话题,更是军事专家激烈争论的焦点。
  几多磨难见发展
  自1910年尤金·伊 利驾驶“金鸟”号双翼机完成在“伯明翰”号巡洋舰和“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的起飞和降落试验后,航母作为搭载批量战机的一种全新战舰的生存基础便事实上奠定了。然而,美国、法国水上飞机母舰历经艰辛,特别是在付出沉重的血的代价之后,英国皇家海军才最终“逼”出了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即舰载机的起飞跑道与降落跑道分开的常规起降飞机母舰,由此其战斗力也大幅提高。
  成功与厄运常常比肩而行。就在航母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时,一场危机也悄然而至。1918年4月,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空军军种。其首任参谋长特伦查德片面地宣扬战略轰炸机所具有压倒一切的作用,并妄言任何舰船都将被准确的高空水平轰炸所击沉。这种观点很快就蔓延到其他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美国陆军飞行员出身的比利·米切尔准将要求美国也成立独立的空军。
  1921年,1艘战列舰和2艘驱逐舰在8架马丁MB-2式轰炸机的轮番航空炸弹攻击下,相继沉入切萨皮克湾的海底。正是这次历史性轰炸提前20年为巨舰大炮敲响了丧钟,也在不经意间为航母“炸出”一条作战使用的道路来。1922年美、英、法、日、意5个海军强国签署了《华盛顿条约》,又在无意之中为航母发展注射了一针强心剂,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不小的航母造舰热。
  然而,在二战中期前,航母仍是战列舰的配角。塔兰托之战给了航母发挥潜能的机遇。1940年英国海军动用21架老式“剑鱼”式舰载攻击机,击沉、重创了意大利海军包括3艘战列舰在内的多艘战舰,使意海上主力折损过半。此战首次正式显示航母及舰载机在海战中的巨大威力。航母开始强烈冲击着战列舰此前的霸主地位。珍珠港一战,日海军航母及其舰载机把昔日巨舰大炮时代的宠儿——美国海军大型战列舰迅速彻底地摆平。痛定思痛的美国人作战思想开始发生重大转变。航母从此当之无愧地跃为新一代“海上霸主”。
  二战结束后本该风光的美国航母却又一次面临被扼杀的命运。1947年,独立成军的美国空军挟远程轰炸机出色性能及原子弹的强大威力,大肆宣扬“航母无用论”。为了扭转不利局面,美国海军专门从多艘航母上起飞了能携带远程核弹的舰载机,创下连续25小时40分不着陆飞行4800海里的纪录,以显示海军的全球作战能力。可惜,这一切都无济于事。
  1949年5月,狂热支持轰炸机的国防部长约翰逊下令停工刚建造5天的“合众国”号大型航母,以集中资金购买B-36重型轰炸机。为此,一批海军军官公然批评国防部长,但海军航母与空军轰炸机之争最终以海军的失败而告终。多亏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美利冲突、海湾战争等战后局部战争中航母的不俗表现,美国历届总统才越来越对其刮目相看。
  其实,冷战时期的美国老对手苏联的航母发展也一波三折:斯大林时代曾有过两次包括建造航母在内的大舰队计划,但最终都没能实现。斯大林去世,新任领导赫鲁晓夫认为,火箭核武器的飞速发展使大型战舰成为一堆废物,航空母舰只是“浮动的钢铁棺材”。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使赫鲁晓夫大失颜面。他这才感到航母等大型战舰的重要。为了与美在海上争霸,苏联海军先建造主要用于反潜的莫斯科级直升机母舰,后又于1970年开工建造了基辅级航母。这种被西方评论家称为“鸟中的蝙蝠”、实际上是介于航母与导弹巡洋舰之间的“航母怪胎”没法起降常规飞机。很快苏联海军就意识到基辅级的致命弱点。不久“库玆涅佐夫”号航母下水,“瓦 良 格”号和“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也接连上了船台。
  尽管眼下俄罗斯海军只剩“库玆涅佐夫”号一艘航母在役,但拥有大型航母始终是俄海军挥之不去的情结。其实,不仅仅是俄罗斯,其他航母拥有国,如英国、法国等也都从本国或他国艰难曲折的航母发展历程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发展航母是大国海军无法逾越的门槛,而没有大中型航母将无法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无法替代、更无法超越
  在现代局部战争及未来海空作战行动中,航空母舰仍将是一种无法替代、更无法超越的海上作战平台。众所周知,现代及未来海战,双方的对抗更多表现为体系与体系之间的较量。在这之中航母始终扮演着最核心的角色,占据最关键的节点。不过,也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
  有人说,飞艇将成为航母最有力的挑战者。首先提出的是一种名叫“海象”的重型飞艇,它是软式飞艇与飞机混合式的飞行器,可载500吨的武器弹药或物资,巡航速度150公里/小时,7天内可飞行2.2万公里。其鼓吹者还声称,多艘“海象”飞艇便能完成航母编队的前沿威慑、远洋作战、争夺制空制海权、支援登陆作战四大基本任务。但实际上,这种“海象”飞艇远达不到大型航母的作战水平。
  首先,航空母舰的称雄之本是舰载机,其威力发挥在于各种舰载机的相互配合、配合默契。美国尼米玆级航母上搭载有E-2C“鹰眼”预警机、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F/A-18C/D“大黄蜂”战斗/攻击机等约75架各型飞机与直升机。其中,E-2C预警机可探测和确认超过560公里远的空中目标,并可同时自动跟踪2000多个目标并控制100多个截击任务。F/A-18E/F“超大黄蜂”战斗/攻击机既可执行对空任务,也可担负对地攻击任务。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可通过施放大功率电子干扰,使对方雷达的探测性能减弱或致盲,并造成对方通信设备无法正常工作。相比而言,“海象”飞艇只具备有限的单一功能,且效能低下。尽管它也能携带预警雷达,不过由于飞行速度过慢,难以实施及时可靠的空中探测;一旦发现可攻击的目标,也因没有兵力可以出动,只能“望洋兴叹”。
  其次,即使在“海象”飞艇上装设武器,其机动性和作战能力也根本没法与舰载机相提并论。如果用它来攻击水面目标,也有点荒诞不经,虽然其航速要比舰艇快,但空中飘浮不定的艇体要想平稳地攻击运动中的舰艇并没有多少优势。当然,“海象”飞艇最致命的弱点还在于其艇体庞大的雷达反射截面积,极易遭到对方飞机甚至直升机(一般直升机的飞行速度是“海象”飞艇的两倍以上)的打击。在舰艇舰载垂直防空导弹系统面前,“海象”飞艇也占不了多少便宜。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航母编队是一个攻防兼备、威慑与打击并重的海上特混编队。整个编队由少则五六艘、多则10余艘其他各型舰艇组成,游弋于几十海里乃至上百海里的范围之内,不仅可对海上过往船只,而且也可对近岸或岸基战略设施和目标形成强大的威慑力。而空中飞艇多飞翔于几百米至数千米的空中,难以形成直观醒目、较近距离的威慑效果。至于用飞艇进行远洋作战或争夺制空制海权,更属无稽之谈。例如,即使由15艘“海象”飞艇组成的中队也根本不是战斗机的对手,后者三下五除二就能将其击落或毁伤。飞艇用于支援登陆作战,也将得不偿失。它支援登陆作战时的打击武器火力有限,又无法投送大量的兵员与装备,而且极易遭到对方岸基防空系统的打击。至于高空无人飞艇充其量只能是高空侦察卫星、高空侦察机和无人侦察机等的一种补充,不可能产生质的变化。
  也有人认为,地效飞行器、无人机、武库舰以及核潜艇等可用来替代航母。地效飞行器的最大优长是可以掠海高速飞行,通过改装可成为各种海上作战平台,如反舰作战平台、反潜作战平台、登陆支援作战平台等。可惜的是,它也存在着作战功能单一、机动性较差、难以升入高空作战的弱点,根本无法与综合功能较强的航母编队匹敌;地效飞行器迄今没能很好地解决在岸滩登陆后的返回难题,还不能用于支援登陆作战。如今无人机的作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除了担负侦察、通信等外,还逐渐形成了轰炸、打击等能力,但目前无人机的作战能力无法与同时装载有人机与无人机的航母机群竞争。武库舰因其脆弱的防空能力及安全性不佳,早被美国海军淘汰,不可能对航母造成任何威胁。
  事实上,最具备与航母竞争潜质的恐怕还是核潜艇。核潜艇具有超强的隐蔽性、洲际远程打击威力及第二次核打击能力。应该说,它的确威力强大,但它也有与生俱来的缺点:行动常常“单枪匹马”,综合作战能力不仅远抵不上航母编队,而且在非战争行动中的影响和威慑力也远逊于航母编队,尤其在海上抢险救灾、海上反恐反海盗、维护海上交通线等方面更为明显。客观地说,核潜艇与航空母舰是一个海军强国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柱武器。
  发展正未有穷期
  在可预见的未来,航母及其编队仍将继续得到高速发展,从目前看其舰艇霸主地位丝毫没有被撼动的迹象。近些年来,尽管美国海军不时地放出减少航母建造数量和研发小型航母的风声,但实际上美国依然在马不停蹄地建造更大型、更先进的航空母舰。美海军在最后一艘尼米兹级航母“乔治·布什”号于2006年10月6日正式命名并下水后,立即启动了新一代CVN-21航母的建造。新一代CVN-21航母将采用许多最新技术。不过,该航母最得意之笔在于将航母纳入网络中心战体系中,利用先进的指控系统把编队中的水面舰艇、作战飞机、预警机及其他各种兵力兵器等集合成一个有机的作战系统,实施各种作战任务。
  事实上,有不少国家全力以赴地加快研制新航母的步伐。近年来经济日渐好转的俄罗斯在普京总统和海军新司令马索林的积极倡导下,突出强调新航母的建设:它的第一艘新航母将于2011年前下水,第二艘将在2015年服役,到2025年将拥有6艘。英法两国于2006年3月达成航母协议,联合研制排水量6万吨以上的航母,而法国PA2航母则倾向于将排水量提高为7.5万吨以上。由于两国在战略思想、航母使用理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也有一些地方不尽相同,如起降方式不同:英国主张采用滑橇起飞方式,避免采用复杂的蒸汽弹射器和滑轨等设施;法国仍坚持采用蒸汽弹射器起飞和拦阻索。
  在发展大型化航母的同时,美国等国也始终不忘涉猎小型航母。近期美国会研究服务局建议美国海军研制小吨位的航母,如排水量1.35万吨的高速轻型航母。小型航母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一是更加机动灵活,能尽快赶往出事地点,更靠近海岸航行;二是可以在更多的海域和地点实施多批量地部署;三是使用各种高新技术,将能够快速提升小型航母在海战中所起的作用。当然,最引世人注目的是近年来日本、韩国等国已建造下水的“准航母”。这些战舰虽然离真正的航母差距较大,但具有可改装的空间及使用各种高新技术,已充分证实其建造国正在积极为发展中大型航母作铺垫和准备。
  一个战略思维成熟的国家是否拥有航母?建造怎样规模的航母?将完全取决于这个国家军事战略和海洋战略的需求,取决于该国综合国力的强盛和科技水平的发展以及航母在未来海战中的作用是否还无法被其他武器所替代。勿庸讳言,一个国家在发展航空母舰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来自四面八方、形形色色的观点,关键在于辩证客观地看待它们,分析它们。例如,航空母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吞金巨兽”,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建设大小适合、一定数量的航母,这就要看战略家的决策艺术。
  美国最新的CVN-78“福特”号航母的单舰造价将超过80亿美元,如果再加上全寿命费用及其他护航舰只的费用,总费用将为数百亿美元。如果美海军仍保持11~12艘航母,这笔总费用即使对于每年军费高达5600亿美元的美国来说,也是不小的开支,但与其全球战略利益权衡,效费比仍是很高的,因而是值得的。然而,对于军费有限却渴望恢复往日海上强国美梦的俄罗斯海军来,大概有几艘航母也就足矣。由此可见,只要把握好航母研制、建造中的度,就既能始终保持经济的高速运转,又能促进国防力量的日渐强大。总之,发展航母是一个大国在发展进程中无法绕开、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只要正确地对待它、适时地发展它,就能趋利避害,获取效益最大化。
  实践证明,发展航母不仅在于航母本身,而且能够提升海军整体的作战能力和增强国家工业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从现在起到可预见的未来,在多维体系较量的海空战场上,作为信息化武器的航空母舰(而非像有的人说是机械化武器)尚没有出现可替代它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