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出版业不能回避的潮流
来源:中国文化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数字出版充满了风险,你投入了却不一定有产出,也可能因选错方向而全盘皆输,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蜂拥而上呢?这是因为数字出版代表着一种方向,一种趋势,一种潮流,也是一种你别无选择的未来。”在第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数字出版研究室主任张立这样表示。

    据最新出版的《2005—200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05年至2006年是我国数字产业飞速发展并出现重大转折的年度,是数字出版概念被业内广泛认可的年度,也是数字出版产业链、数字出版规模正在形成的年度。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逼近200亿元。

    7月16日至19日,以“数字创新出版,网络改变世界”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由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主办,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文在线承办的本届博览会,旨在深入研讨数字出版领域的热点话题,并集中展示当前国内外数字出版领域的尖端技术和最新成果。

传统出版单位的优势选择

    尽管近年来我国数字产业发展迅速,但不容忽视的是,整体来看,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仍然相当脆弱,产业链与商业模式不够清晰。特别是由于数字出版管理格式、数字出版防伪的保密、版权保护等技术问题还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制约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如何突破数字出版的瓶颈?如何打造数字出版的产业链?如何采取适当的数字出版策略?博览会的分论坛“从传统出版走向数字出版的路径选择”,因其议题切近大多数出版社的实际情况而成为众所瞩目的热点。

    作为中国数字出版领域的先行者,社科文献出版社的数字化出版经验可圈可点。据介绍,该社1999年便启动信息化建设,目前已利用ERP系统整合了编辑、印刷、销售等生产流程,实现了编、印、发的无纸化办公,并开发出具备信息发布、电子商务、网络出版等功能的新一代网站。2003年,该社自主开发出SSDB社科文献数据库光盘,在“皮书系列”中全面应用,目前全面升级至网络版,主要有“SSDB皮书数据库”“SSDB列国志数据库”“SSDB古籍数据库”等数字化在线产品。

    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结合自身实践,就传统出版单位的优势提出五点建议:第一,必须明确定位,从内容竞争上搞统筹规划,并且制定相应的制度、流程;第二,着力打造品牌,坚持自主开发,努力培养自己的研发能力;第三,根据终端需求,确定数字出版的形式,并构建具有自身产品特色的销售模式;第四,利用先进技术,实现编辑出版流程的再造,开发与内容资源、产品形态相匹配的技术资源;第五,必须逐步培养和建立一支既有学科专业又懂应用技术的专业人才队伍。

    四川出版集团成立以来,在数字化建设上做了大量的基础建设和探索尝试工作,在本部和各成员单位全面推行ERP管理系统,成立数字出版事业部,整合集团内容资源,并利用四川出版在线,开展网络出版、网络书店、在线教育等。四川出版集团罗韵希称,该集团的目标是在立足于内容提供商的基础上,构建数字出版产业链,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文化品牌。

    广西新闻出版局黄健表示,要以数字化整合内容,以数字化提升竞争力,以数字化改造生产和管理流程,以数字化提升服务水平,向跨媒体出版要效益,这样才能把握机遇,主动出击,占领数字出版制高点。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

    据记者了解,版权问题一直是数字出版中的难题。出版物的版权中包括作者的著作权和出版社的版式设计权以及邻接权等,因此电子书的传播也同样应该获得包括著作人的著作权和出版社的授权,这才是完整的授权。如何寻求一种既可以保护出版社和作者的利益,又具有可操作性并能形成良性的产业运作模式,一直是数字出版行业探讨和关注的焦点。

    “在国内1400多个电子网站中,真正拥有版权的大概只有4.3%,其余大多数网站是在做盗版,这是数字出版产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版权保护,数字出版产业就不能更好地发展。”中文在线董事长兼总裁童之磊说。

    在“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及版权保护分论坛”上,科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等100多家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数字出版产业可持续发展倡议书》,呼吁数字出版产业链各环节共同规范市场环境,主动抵制未经作者和出版社授权的盗版数字出版物,保证数字出版产业链健康发展。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郑伟在论坛上介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数字出版产业链建立的前提是需要重塑角色定位,单独的数字内容供应商不能独立担当满足用户需求的重任,传统出版单位都在加大和技术服务提供商的合作,在合作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自身价值。

    “在中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也表现出各司其职的局面,比如,出版社等内容提供者最大程度地加工内容,为读者提供内容服务;出版技术服务公司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把优秀的数字内容输送到图书馆和读者面前。这样的产业链定位不仅更加有序,也能够降低各自的运营成本。”郑伟表示,在出版社、图书馆和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的共同努力下,数字出版将迎来多方共赢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