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写的指导思想
我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服务“三农”的要求,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理念,以科学、民主、依法行政为基础,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讲求效益,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继续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化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化各项水利改革,优化水资源的配置,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水利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妥善处理好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写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促进人水和谐。 着力解决好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因地制宜,统筹发展。解决好流域、区域、城乡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三)突出重点,注重效益。明确水利发展的重点,合理安排水利建设和投资规模,优化配置水利建设资金,保续建保投产,坚持扩大能力与巩固提高相结合,提高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节约资源,全面保护。把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作为水利的一项长期任务,提高社会节水防污意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五)以改革促发展。通过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强化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断增强水利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水利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三、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总体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及省政府的水利工作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治水新思路,紧紧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三化”进程,针对资水流域和洞庭湖区、山丘区不同区域特点及水利发展的突出问题,从流域开发着手,从区域治理着眼,从系统建设着力,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因地制宜,分类规划,积极推动水利的发展和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防洪安全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资源有效保护3大体系,加强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水利改革、水利行业管理,科学治水,依法治水,推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确保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需求,提升水利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总体方针
为确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顺利实现,确保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以防洪安全、水资源供给和水环境与生态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协调有效的支撑与保障体系。
(1)必须提供有效的防洪安全保障。 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防洪保护区内的经济存量、人口密度、公民财产将大幅度增加,防洪风险越来越大,由洪水造成的损失也将越来越严重,因此,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应逐步提高,必须建立完善的防洪治涝体系,保障防洪安全。
(2)必须提供有效的供水安全保障。 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工业化进程加快,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环境用水将大幅度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会越来越突出。水资源将成为影响全市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必须实现以节水为中心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新建、改造蓄引提水工程,建立水资源供给体系,保障供水安全。
(3)必须提供有效的环境安全保障。 由于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和气象等自然因素,加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开发建设,我市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质量下降、水体污染严重。为此,必须加强水土保持,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逐步建立水环境与生态保护体系,保障环境安全。
(4)必须提供高效的管理体制保障。 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实现科学、民主、依法行政;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快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和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改革和理顺水利发展体制与机制。
五、“十一五”水利建设总体目标
(一)防洪抗旱除涝减灾目标: 加强防洪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防洪体系,重点防洪保护区基本达到规划确定的设防标准。遇超标准洪水,确保重要城镇和重点地区的安全,遇特大干旱,确保人畜饮水安全,遇省定排涝标准内降雨不受大的渍灾。
(二)水资源综合利用目标:在加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和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建设的同时,大力兴建各类小型、微型水利工程,进一步提高城乡供水能力,广泛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初步形成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格局,逐步缓解工农业及人民生活用水矛盾。
(三)水资源保护和生态治理目标: 按水功能区划的要求,加大水污染监控和治理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修复河湖的生态环境,使生活供水水源水质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其它供水的质量基本满足用水部门的要求。采取封山育林、植树种草和必要的工程措施,以资水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为重点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坡耕地水土综合整理,大力建设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努力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使严重水土流失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全面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有效控制人为水土流失,继续完善水土保持监督网络,逐步实施全市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四)水利改革和管理目标:水利改革和管理主要包括洪水管理、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及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等。目标是:全面完成水管单位体制改革任务,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以防洪减灾为重点,建立洪水管理机制,确保工程安全,减轻洪灾损失;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完善水资源和水土保持监管体系,控制入河重点污染物总量,减轻水土流失;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并进行推广;加快信息化系统建设,不断增加科技含量;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进一步促进水利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
六、“十一五”水利建设总体布局
按照水利事业满足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以资水流域、洞庭湖区为重点,统筹考虑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现代化等问题,结合水系特点,提出水利建设布局。按四大类工程规划。
(一)防洪工程
1、大江大河治理:洞庭湖第二期治理三个单项,蓄洪垸堤防加固、资水堤防工程、洞庭湖区重要一般堤防加固、胡子口隔堤、资水尾闾洪道整治,资水重要一级支流整治。
2、行蓄洪区建设:共双茶垸、大通湖垸、民主垸等省级第一批、第二批蓄洪垸安全建设和蓄洪工程建设。
3、其它江河治理:洞庭湖区河湖疏浚、黄土包河洪道整治及洪灾近期治理项目。
4、控制性枢纽工程:金塘冲水库、白竹洲水库。
5、病险水库(含水闸、水轮泵、河坝)加固:市属梓山村;赫山区长塘、担丘、七里冲、梅塘、高洞、朱公塘、烂竹冲;朝阳区大冲,桃江县克上冲、目鱼山、雪峰山、罗溪、清泉;安化县碑冲、温冲、浮力溪、黄沙溪;资阳区杨林坳、石牛潭水库除险加固;华林河坝、李家河坝、志溪河闸除险加固;岳家坝水轮泵站处险加固。
6、城市防洪:市中心城区和县级城镇城市防洪工程。
7、除涝工程:大东口电排,南茅运河整治,五七河整治,塞阳河、黄家湖、金盆河、瓦缸湖整治工程。
8、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明山电排、育新电排、紫红洲电排、新河电排、小河口电排、永丰电排、南门桥电排。
9、水文建设: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水环境监测、水文水资源信息、水文测站建设和改造、中型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及防洪调度自动化系统。
10、水利血防:南县、沅江、大通湖区、资阳、赫山水利血防工程。
11、防汛物资储备工程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全市。
12、山洪灾害:山洪灾害预警信息规划、救灾指挥机构、木榴水库规划。
(二)水资源工程
1、重点水源工程:沱江、大通湖内湖、塞阳河、廖家坪水库4处重点水源工程。
2、其它水源工程:全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骨干工程。
3、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9座中型水库中型灌区、志溪河中型灌区、沱江灌区、大东口灌区、新河灌区、黄材水库益阳尾灌区、桃花江灌区、梓山冲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4、节水灌溉工程:市灌溉试验站、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南茅河、五七河、塞阳河节水灌溉工程。
5、调、引、提水工程:黄材水库益阳尾灌区提、引水工程,岳家桥河坝除险加固、水轮泵站更新改造,船形山河闸除险加固。
6、农村人饮水安全工程: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建设。
7、城市供水工程:市梓山冲水库、桃江县桃花江水库、安化县廖家坪水库、红岩水库、桃江县克上冲水库、赫山区鱼形山水库、资阳区迎丰桥水库共7处供水工程。
8、小水电及农村电气化工程:农村电气化工程、农村水电技术现代化建设、水利系统城网改造、第三期农网改造。
(三)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工程
1、重点流域、区域水土保持治理;全市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崩岗治理、生态修复工程、资水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桃江县桃花江流域、赫山区志溪河等流域水土保持治理。
2、水源地保持、水资源保护工程:益阳市备用水源建设、资水流域水资源保护工程、桃花江水库、黄家湖及9座中型水库、75座小(一) 型水库。
3、小水电代燃工程:安化县、桃江县、赫山区小水电代燃料工程。
(四)专项工程
1、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水利系统基础设施建设。
2、科研教育:水利人才培训教育基地、三峡水库运行对洞庭湖影响和对策研究、资水防洪研究、重点水利科研项目。
3、前期工作:资水及洞庭湖区综合规划修编,重大专项规划,金塘冲和白竹洲水库,病险水库的前期工程。
4、水利改革与能力建设:水利改革与管理建设,市水务管理信息系统、水环境监测和评价系统、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公众服务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
七、“十一五”水利改革与管理重点
(一)涉水事务社会管理
1、洪水管理方面:初步建立洪水风险管理和洪水影响评价制度,完善防洪减灾社会保障、洞庭湖蓄滞洪区管理、防洪减灾应急管理制度,完善防洪减灾社会化保障体系。
2、水资源管理方面:遵循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抗旱工作评价制度,建设枯水期主要河流水资源调度系统,制定市抗旱条例和市水能资源管理办法。
3、水资源保护方面:实行水功能区管理制度,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合理控制排污总量。建立入河排污口登记和审批、饮用水源地保护、水生态环境监测和预警、重大水污染事故应急管理制度,努力改善水资源质量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
4、水土保持方面:建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制度,加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预警、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质量监测与效益评价、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评审和监管工作。
5、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完善水权分配,科学核定水价,实行排污许可以及污染者付费制度。积极探索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二)水利行业管理
1、水利规划和前期工程: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完成全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和资水、洞庭湖综合规划修编;加快金塘冲、白竹洲水库等重大水利项目前期工作。
2、水利政策和立法执法:制定“一事一议”用工办法,稳定水利投入机制;制定和完善有关水法规,提供有效的执法依据。
3、水利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增加水利科技投入,创新水利科技体系。实施和推进水利人才战略,加强水利人才机制体制建设,建立一支与水利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三)水利改革
1、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防洪、供水、排水、节水、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等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体制,强化水务市场监管职能,探索建立水行政监督和民主协商相结合制度,强化水事纠纷的调处手段。
2、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政策水利、民营水利、经营水利和外资水利的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形成稳定的水利投融资体制和机制。
3、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建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制衡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改革要求,深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
八、“十一五”规划投资总规模及资金筹措计划
(一)项目投资规模测算
要实现全市“十一五”水利发展确定的目标,需投资106.0998亿元,其中需中央投资51.8234亿元(约占48.8%),地方投资47.2499亿元(约占44.5%),贷款7.0262亿元(约占6.7%)。
“十一五”总投资规模中,防洪工程投资84.2498亿元,占79.41%;水资源工程投资14.940亿元,占14.08%;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工程投资5.7100亿元,占5.38%;专项工程投资1.20亿元,占1.13%。
(二)资金筹措
“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地方需要继续加大对水利的投入。按照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的原则和水利产业政策,我市“十一五”期间水利建设资金拟从以下渠道进行筹措:
1、继续努力争取国家对我市水利建设的投入,力争国家投资。中央投资主要用于防洪骨干工程和山丘区的水利项目建设,重点保证洞庭湖治理、重要堤防、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人畜饮水安全、水利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
2、积极利用外资加快我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对于效益较好的供水水库、水电工程,应重点解决项目资本金来源,并积极使用贷款;争取部分外资用于环境效益巨大的城市防洪工程。
3、改革水利建设投资体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制定和完善发展民营水利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民营水利,走民建、民有、民营发展之路,大力支持民营水利。
益阳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项目拟利用中央投资51.8234亿元,地方投资47.2499亿元,贷款7.0265亿元。益阳市水利发展“十一五” 水 利工程总投资规模及投资分类结构见附表。
附表:
水利发展“十一五”水利工程总投资规模及投资分类结构表(单位:亿元)
九.水利发展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益阳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是全市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科学制定规划,落实规划任务
做好“十一五”规划与相关的衔接和协调,继续完善以全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和防洪规划为基础、专业规划为支撑的水利规划体系,做好重点水利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工作。明确水利规划的法律地位,提高规划在涉水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利工程建设,必须以规划为依据,有序进行。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充分运用公共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规划确定的主要公益性任务;要完善法制,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切实提高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水平。各级政府要提高对水利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完善应急机制,提高抗御特大洪水、干旱和应对重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和公众利益,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二)加强政策法规工作,提高水法制意识和执法水平
全面贯彻实施《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水法律法规,修订完善市有关配套法规、制度,强化水法制意识,提高执法水平,依法治水,提高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自觉性。
(三)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
按照《水法》明确的管理事权,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统一调配。继续实施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全面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工作,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逐步建立水资源宏观调控和优化配置体系,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四)完善投资体制,拓宽投资渠道
全市水利发展需要逐步完善水利投资体制,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水利投资机制。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投入,主要用于防洪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二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水利工程水费以及水利工程、堤防的有关维护费等水利规费足额征收到位,积极办好政策水利;三是大力培植、积极引进民营资金;四是不断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放开水利建设中外资进入的领域,吸引外资投入水利建设,广泛拓展外资水利;五是利用市场积极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充分依靠水利、依靠水土、依靠水面,做大做强水利事业,将水土资源变成水土资本,把民间资金变成水利资本,把存量资产变成流动资本,全力发展经营水利。
(五)全面实施人才战略,坚持科教兴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实施全市水利发展规划,必须全面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培养各类有用人才,改善学习、工作环境,提高水利职工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大水利科研力度,全面推进水利科技进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实施科学治水、科教兴水战略。
益阳市水利局
(核稿人:益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陈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