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国富论》作者、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今年春天取代了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出现在新版20英镑纸币上。这是苏格兰人首次登上英格兰银行发行的英镑(苏格兰银行发行的50英镑纸币早已经采用了亚当·斯密的肖像)。对此,《经济学人》杂志评论说:"他是第一位获得这一荣誉的经济学家,也可能是最后一位。"
这并不是说没有其他经济学家能跟亚当·斯密媲美,而是因为英镑很可能不再存在。以目前的发展来看,20年左右,英镑就会被汹涌而至的数字化浪潮淹没,并最终被 "01"这种二进制电子码所取代。而已经延绵数千年的现金支付,也很可能与之一同消亡。
在中国,近日奥运支付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强调:奥运支付环境建设是奥运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满足奥运期间境内外持卡人的支付需求,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确保银行卡的用卡安全。拓展非现金支付服务功能,为境内外客人办理外币兑换、银行卡、旅行支票、电子汇兑等提供优质的服务。确保各类支付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为了办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政府正在紧锣密鼓地布局我们不是很熟悉的奥运支付环境建设工作,其中重点是电子支付。
种种迹象表明,电子支付--现金时代的终结者--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是银行卡、公交卡、储值卡,也是Q币、支付宝或虚拟装备,甚至还是手机、短信息和MP3。尽管终结者们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都属于一个共同的家族--电子支付。
电子支付已成全球化之势
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于金融领域,古老的金融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电子支付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它指的是单位、个人直接或授权他人通过电子终端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按其支付指令发起方式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
电子支付突破了现金支付的诸多瓶颈,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发展迅速。支付系统供应商ACI与金融分析公司Global Insight研究电子支付的报告指出,2005年全球电子支付年交易量达到2100亿美元,2010年将翻1倍,复合增长率是各地区GDP增长率的4倍。2004年至2009年,全球各种类型电子支付交易复合增长率达到12.9%,而同期报告数据所覆盖的79个国家的平均GDP增长率则为3.2%。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现金支付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这一趋势在电子支付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尤为明显。1979年,美国电子支付的市场份额仅为15%,而2003年这一数字已变成了55%,纸质支付向电子支付转移的步伐也在加快。美国的零售支付市场中,纸质支付工具在2001年还占据着63.14%的市场份额,此后开始逐渐下降,预计2007年将降至42.96%。银行卡支付工具则以10.12%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在2007年的市场份额为44.48%,超过纸质支付工具。同样,电子货币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攀升,将从2001年仅占零售支付市场份额的5%增长至2007年的12.56%。
美国是银行卡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各种卡类交易占了所有交易的一半以上。根据尼尔森的报告,美国人的钱包里装了15亿张信用卡,平均每户人家拥有10张以上。网络支付也发展的如火如荼,2003年美国互联网支付市场的规模为80亿美元,至2005年这一数字已达到125亿美元。目前美国在线拍卖先锋易贝(Ebay)公司旗下的贝宝(PayPal),已拥有超过1亿的用户,覆盖100多个国家,而且仍在迅猛增长之中。
与此同时,美国手机支付的基础投入也已经初具规模。美国储值卡市场已经超过1800亿美元,新型智能卡在现金和支票交易方面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美国司机都在用易通卡无线支付高速公路费用(即用安装了易通卡的手机刷卡),费用会自动计入信用卡账单。而埃克森石油发行的迅通卡(也是一种非接触连锁卡),则被广泛运用于加油站。 在日本,手机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工具,Keitai(日本手持设备流行称谓)在日本往往具有多种功能,比如取现、信用卡、公交卡以及身份识别信息等等。手机支付的发展已开始改变日本的传统消费习惯。
BitWallet公司的爱迪卡(Edy)是日本最大的非接触支付品牌,目前已被4.3万家商户接受。它拥有2300万用户,其中450万使用手机系统,每月交易达到1500万次,增长率每年翻一番。紧随其后的东日本铁路公司的西瓜卡(Suica),用户也超过了1800万。2006年9月,它们还与日本第三大非接触式支付品牌JCB的QuicPay,以及日本移动运营商龙头NTT DoCoMo达成协议,四家共享支付平台,各自的产品将使用统一的POS终端。这种联合更进一步拉动了日本手机支付的迅猛发展。
日本手机支付最有力的推动者,则是NTT DoCoMo和电子产品巨头SONY。全日本已有60000台支持NTT DoCoMo移动支付的终端,预计到2007年4月终端数目将增长1倍以上。截至2006年10月12日,NTT DoCoMo推出的DCMX手机信用卡服务已经吸引了86万用户,这一系统基于索尼的FeliCa非接触式芯片技术,用户在购物付款时只需将手机靠近读取终端,敲几下手机键盘即可。NTT DoCoMo经常向用户寄送账单,对他们的姓名、地址和账户明细非常了解,因此可以轻而易举提供信用额度。目前DCMX主要信贷模式有两种,一种上限为1万日元,可以不经信用审核立即获得;另一种一般给予20万日元信用额度,可以提升至100万(还有一种金卡,额度更高),但信用审核往往需要数周。
NTT DoCoMo和SONY 还正在共同推行其"i-mode Felica"移动钱包方案,并建立Felica Networks平台允许其他运营商与服务供应商的加入。其"钱包手机"内嵌Felica芯片,支持各种零售、电子票务、娱乐消费等非接触式支付。日本目前的移动钱包应用面向6大领域,包括购物、交通支付、票务、公司卡、身份识别、在线金融等,主要合作伙伴包括连锁便利店AM/PM、全日空、东日本铁路公司、票务公司PIA等。日本最大的航空公司日航也于年初开始提供I-mode Felica移动票务服务。
值得一提的还有香港的"八达通"卡。这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公交一卡通系统。1997年投入运营;2000年部分便利店、快餐店、饼店、自动售卖机、学校及停车场开始接受八达通卡付费;2002年电车、缆车、影印中心、公众游泳池、运动场地及马场入场也进入八达通支付范围;2003年发展至部分家居用品商店、粥品店、保险机和政府停车收费表;2004年发展至街市及全港路旁泊车;2005年进一步发展至部分服装消费;2006年8月,深圳部分商户开始接受香港八达通付款,八达通卡开始走向区域化。截止2006年9月,全港共有1400多万张八达通卡流通,人均持有2张,全港95%的年龄在16-65岁的香港市民拥有八达通卡,支付范围包括了各种交通工具及衣食住行等420多家商户,每天处理交易达990多万宗,每年交易额达到了280亿港币,成为一个功能类似于城市通的非接触智能卡系统。目前八达通卡的流通量仍在稳定增加,支付范围越来越广,支付额度逐年增加。保守估计,2010年八达通交易额将达450亿港币,并将逐渐进入深圳、珠海等周边地区,与内地卡实现互通。
电子支付浪潮也席卷了世界其它地方。伦敦人即将拥有一种新型信用卡,它不但是采用密码方式付费的标准VISA卡,也是地铁卡,还具有"挥即付"功能,可以进行10英镑(19美元)内的交易。韩国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SK电讯,则联合VISA推出了一款手机支付系统,目标受众为3万名移动用户。已在肯尼亚取得成功的M-PESA汇款服务,也发展成为国际货币转账服务,被英国沃达丰和美国花旗联合推出,现任沃达丰主席约翰·邦德认为:"手机会极大的改变非洲的农村生活"。2007年2月12日,覆盖100多个国家的19家电信运营商宣布用户可以使用手机向海外地区汇钱,还可以通过万事达系统短信汇款,即使没有银行账户,也可以通过把信用额度转到预付卡中的方式购物。预计每年采用这种方式汇款的数额将达到2500亿美元。
发展迅猛的中国电子支付
中国电子支付最早出现在1990年代末,以招商银行推出其"一卡通"为标志。近几年随着宽带网络在中国的迅速普及,基于银行业务网络化的其他B2B和B2C电子/网络支付业务在中国兴起,加上3G的推动和中国移动运营商的努力,中国电子支付实现了飞跃式增长。
银行卡已成为中国使用最广泛、也最具发展前途的电子支付工具,截至2005年底,国内银行卡总量为9.6亿张,年净增长量为1.8亿张,增幅为23%左右。2005年银行卡总交易笔数90亿笔,总交易金额47万亿元,同比增长50%和80%。预计2006-2010 年期间,银行卡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
中国还是公交一卡通最大的潜在市场。近年来,中国公交一卡通电子支付市场正成在迅速扩大,成为跨国金融巨头和智能卡企业的关注焦点。上海是中国大陆最早使用公交一卡通的城市,也是中国大陆投入使用最成功的公交一卡通系统,并逐渐向周边地区扩展,向实现长江三角洲互通"一卡通"的远景规划努力。北京则正处于新老公交支付体系交替期,2007年1月刚刚取消传统公交月票,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了一卡通收费。大连的明珠卡、深圳的深圳通、广州的羊城通等公交卡,则在运行之初就将其功能扩展到城市通。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公共交通的加速发展,中国的非银行卡产业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的网络支付、移动支付也逐渐进入产业膨胀期,预计2007年中国网上支付平台市场规模将达605亿元。移动支付也将随着产业链的成熟、用户消费习惯的形成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于2007年进入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的拐点。
无法抵挡的魅力
电子支付具有即时传输,无自重,精准等特点,自然也就提高了货币的周转速度和效用。VISA认为:无须经手的数码交易比现金交易节省一半时间,其便利性还促使电子消费用户比现金消费用户多出1/5的消费量。
电子支付无须找零,减少了计算错误,自然也就减少了欺诈与偷盗。对于商家来说,它降低了货币管理成本,其智能化的特点也便于提供增值服务。比如日本第二大航空公司全日空(ANA),就允许用户将飞行里程奖励转化为电子货币。
手机支付是电子支付大家族中最富魅力的成员。它比现金、银行卡更方便,在小额交易中的魅力更是难以抵挡,沃达丰主席约翰·邦德(也是汇丰银行前主席)曾指出"银行很难从小额交易中赚钱",但现在手机支付提供了新的思路,一些低成本业务模式已经出现。欧日技术公司的戈哈得·法索(GerhardFasol)在其报告《移动支付与手机信用》中认为,小额电子支付正在改写信用卡行业的规则。
手机支付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普遍性。VISA的研究表明,美国消费者喜欢携带手机的程度两倍于携带现金。在18-34岁这个年龄段,这一喜好偏向高达4倍。这一特点还解决了电子支付发展中"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过去,商家不会安装电子收费系统,除非消费者使用电子支付方式,而消费者不会使用电子支付方式,除非他们有东西一定要买。现在则打破了这种僵局。面对多数消费者拥有手机的事实,商家纷纷安装电子收费系统。这种改变使得几乎人人从中获益,一些日本商户已经开始向那些使用电子消费的消费者提供折扣,其他商户也纷纷效仿,以期推动更多的人使用手机支付。
手机的普遍性还使得发展中国家获得了某些出乎意料的后发优势,让它们能够比较容易的利用新技术节约成本。比如克罗地亚,它没有把大笔资金投入到体育馆进出口处的大量NFC(近距离无线通信)检查设备上,球迷们通过手机即可购票,入场时只需要向检查人员出示自己的手机屏幕。
现金时代的终结
1558年,托马斯·格雷欣爵士(伊莉莎白女王一世的顾问)首次提出了"格雷欣法则",即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他认为当公众对货币供给的某一部分怀有疑虑时,人们就倾向于将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转让,而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只剩下劣币流通。凯恩斯曾伤感地说道,因为货币具有其天生的内在价值,所以政府就可以通过货币贬值的手段欺骗民众。 一个无可争辩的现实是:把现金当作一种信息来支付,否定了货币具有内在价值的概念。曾是贵重金属,支付时需要仔细称量的货币,现在仅仅只是一种货币象征。而随着"格雷欣法则"被归入了"摩尔定律"门下,与之共同见证电脑处理器成本每18个月下降一半的奇迹,电子支付会以超出人们想象的速度发展。也许我们不久便能亲眼看到现金时代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