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在转型时期的角色转换
来源:天极 更新时间:2012-04-15

天极ChinaByte     作者: 邹震      2007-07-23 10:19     评论
刘小兵谈CIO在不同转型时期的角色转换。
  刘小兵先生在CIO的岗位上已工作了八年,关于CI的下位、CIO在不同转型时期的角色转换、CIO如何管理手工的员他,他有着太多的话要说。为此,我们邀请他来到了天极,为广大的网友答解惑。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天极网百家CIO采访栏目,今天栏目的第一期我们请到了双汇集团CIO刘小兵先生。

  刘小兵:

  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

  请您介绍一下您在双汇集团集团CIO的经历。

  刘小兵:

  算起来也很快,已经是7个年头零7个月了,2001年加入的双汇集团,双汇集团在我加入之后,当时40多亿的销售额已经增长到了现在的近250亿,我感到比较欣慰。所以我为有幸能够加入到这样高速发展的团队而感到幸运。

  主持人:

  双汇集团初期的信息化建设好象比较困难,您能否谈谈具体的困难在什么地方吗?

  刘小兵:

  当时最大的困难是集团的领导对信息化的理解,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相信各位网友也是CIO,你们会明白要教育你的部下是很容易的,最难的是教育领导,让他理解信息化到底是干什么用的。而教育领导的前提是CIO自己要理解信息化到底是干什么的。我们相当一部分信息主管、CIO们,就真地不知道信息化该怎么用,所以更谈不上教育别人信息化怎么用。因此最难的是CIO自己要理解企业,根据企业的情况设计IT的需求,把IT真正用到企业的业务中,并且为企业的发展、管理、控制等各方面业务带来效益。所以,我反复强调做好一件事:与领导沟通的唯一方法不是靠说,而要靠做。要让领导看到效益,实实在在的效果,这个时候所有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当领导看不到IT的作用时,你干什么都难。你作为个人,花钱买一个手机或者别的有用的东西,是你愿意掏钱买的。如果你花钱买一个不知道用来干什么的东西,那肯定是不理解的,你也不会去买它。

  现在很多企业的IT领导并不是没有钱,而是不知钱花下去以后,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所以我本着用事实说话的原则推进信息化,在我们集团内部,低调地宣传IT,少说多做。我的故事对各个网友可能有一定的启发,记得我刚到双汇集团时,双汇集团也算是个有钱的企业,但机房的破旧程度令人难以想象;机房没有空调,想花几十块钱买一个吸尘器也舍不得,结果弄得灰尘到处都是。但双汇集团花几十亿建一个厂,眉头都不皱一下,因为买生产线投进去肯定能赚钱,但IT投进去不知道有什么产出。你张口要几百万,得算算一百万需要买多少根火腿肠才能挣回来。当时因为厂里领导不重视,所以信息化没法搞。但我的观点是先想到自己没有做好,有效果了,老板自然会投。

  当时双汇的计算机中心设在8楼,但说白了就相当于一个打字室,复印材料也在8楼。这就是咱们现在说的信息中心。老板知道国外的大企业都有自己的机房,他说我们也得有,但具体用来干什么,他说不出来。2002年有一个突出的事件,这一年年销售额正好97个亿,以往的事实是随着销售额的上升,费用也随之上升,但2002年出现的情况却是费用比2001年下降了2.2亿。老板就去查这笔钱是怎么省下来的,结果发现是信息化在起作用。最后老板发现信息化是好东西,是省钱的好东西。因此集团对信息化的认识稍微提高了一点点,因此对计算机也重视起来了。于是就让我做一个预算,把集团成本改造一下。当时我们虽然用的全都是兼容机,但我们用起来了。当时我做了一个300万的预算,这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的了。选万总高兴的时候,我跟老板说:上次您答应我要买机器,我做了一个预算。当天他还真很高兴,企业营业额已经快过百亿了,当时他说这个预算够不够,我说确实还是少一点儿,于是他就干脆批了1000万。这就是老板主动推进的事情,原因就是用信息化确产能省钱。到2005、2006年时,万总的想法更加提升,他明白了如果没有信息化,我们就不可能做这么大,也不可能把企业发展得这么稳健。他说信息化不光省钱,还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备条件。因为双汇集团要异地掌控,所以必须实现集中式管理、分布式经营,网络化生产遍布全国的营销生产网络,如果没有信息化控制,就不知道会在哪里翻船。

  通过我这几年的感受,我想跟网友说,你要做的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教育你的领导,把领导教育好,让他们知道信息化的作用以后,事情就很好做了。

  主持人:

  您刚才谈到困难是由CIO的定位偏差引起的,我们收到很多的反馈,很多网友从不同的角度问我们,什么叫CIO,您做了八年的CIO,能否请您谈谈这个问题?

  刘小兵:

  大家都知道CEO是干什么的,也知道CFO是财务总监,但CIO现在乱得一塌糊涂。网管也叫CIO,编程员也叫CIO,主管副总也叫CIO。有关CIO的定义,我在北大讲课的时候就聊到CIO必须要有自己的定义。试想一个不财务的CFO如何管理财务团队,因此我的观点是CIO必须是有IT为背景的专家,当然他们同时也需要具备很多其他素质。我认识的在国外的CIO都是搞计算机技术出生的。我认为CIO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第一,必须是信息化的专家,而且对计算机的技术要有全面的了解,不能单了解一面,首先他要懂网络,要懂计算机语言,对于不同的应用要知道用不同的语言,计算机的网络是局域网还是远程网都得了解,必须知道网络的硬件,用什么样的硬件、有多少CPU,多大内存能掌握企业未来得发展情况。对数据库也要了解,最大的数据库、小数据库显然是背不动的。 所以在设计架构的时候,究竟是分散式的数据,还是集中式的,企业应用各有不同。所以说他第一应该是计算机专家,财务总监必须是财务专家。

  第二,应当全面掌握企业所有的业务,从采购、生产加工、销售、财务、物流、库存、应收应付等等一系列的东西一定要懂。为什么CIO很难做得久?就是因为CIO不是一般人所能承担的,最重要的是要把信息化跟业务紧密捆绑在一起,知道信息化带来什么东西,如果连业务都不懂,IT从何谈起。

  双汇集团这么大了,首先我们给商业上信息化,当时我们上分销有很多人反对,上完再到财务,也有很多人的反对,接着上生产,觉得不可能信息化搞生产,结果上去以后是日清日结效果非常高,对全厂几十亿的管理一目了然。哪个部门要买什么东西,上网一查,这个设备闲置不用买了。如果不懂业务你就不知道,无从谈起,所以必须看到企业未来得发展、业务的发展。比如说物流,怎么装车、怎么放,不懂这些怎么规划。所以说必须要求不单单是信息技术比较好,而且对业务这一块也要求非常强。

  第三,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大家知道CIO都是软件厂商、硬件厂商的重点照顾对象,稍微一被诱惑就犯错的现象我看到的太多了,所以要有良好的道德水准。

  第四,具备沟通的素质, CIO是需要协调集团各个部门的关键性角色,包括协调管理好手下,同级的同事之间也要关系融洽,要让财务总监喜欢你,销售也喜欢你,不能跟他们弄得跟敌人似的,因为你做出来的东西是让他们使用的。更重要一点是跟老板的沟通,很多CIO是技术出生,跟电脑打交道非常容易,但他不知道跟老板怎么打交道,说出来的话让人很反感。没有沟通能力就是哑巴CIO,那肯定是不行的。

  第五,CIO必须有很好的学习能力。因为IT行业发展太快了,稍微不学习就落后了,当你的落后技术用在你的企业中时,是不可能为企业带来任何效率的提升的。

  第六,学术关系。在参与学术活动的时候(特别是国际性的学术活动)能够学到很多新知识。

  总结起来,最重要的素质是前面两个,一个是懂计算机,一个是懂业务。

     主持人:

  您怎么看待CIO在不同阶段的角色转换?

  刘小兵:

  这个问题很好,CIO在不同的时期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刚进来的时候,我只是一个程序员、网络管理员型的CIO,因为别人都不懂网络管理,也不懂Java,所以连网络规划都是自己动手。拉下来我们的团队越来越大,达到了几百人,这个时候CIO就不能只是管事了,而是要管思想、管人,这时就要转变自己。从自己亲手干,到带队伍干。到了现在,我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做IT思索,思考未来的双汇集团需要什么技术,需要什么架构来支持它的发展。用一句话概括我现在的工作内容,就是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CIO的角色不断转变,从自己干、到带队伍、再到放手让同事干、这就构成了一个发展过程。很多人认为成长概念型人才时会遇到不少困难,我觉得解决办法就是不断学习。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的办公桌上到处都是书,在办公室就看书,我也看天极网,天极网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在这里可以获取很多的信息,可以吸取经验、教训。

  主持人:

  您觉得在几个转型期,技术技能、概念技能、沟通技能三者是一个什么样的比例?

  刘小兵:

  最开始当然是100%干活,没有技术是不行的,如果对Java不懂,对网络不懂,一点构思都没有就去干肯定是不行的。等队伍带出来之后就需要沟通技能,培训同级的同事、培训领导都是沟通在起作用,沟通的作用就是通过语言把你的意思传递给对方,同时还要认真倾听对方的意见。这个沟通不是单方面的。当队伍建立起来后,一定要实现向概念型人才的转化,IT战略一定要符合企业的要求,符合老板的战略要求,所以你的沟通要懂得老板是怎么想的。不懂老板怎么想,就没法对话。我们很多CIO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觉得领导不行,比如说蒙牛的牛根生跟我们比就没有什么文化,我们双汇的万总也没有文化的,但看不起他们不行。我们自身有一个毛病:面子值千金,金钱如粪土。比尔盖茨有几句话,成功人士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第一,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别期望他对你公平。必须正确对待老板对你的不公平,因为老板对你IT不了解,他对你就不可能公平,他对工厂的厂长可能是公平的,对IT部门是不可能公平的,从一开始的他对我不公平到慢慢对我的认可转变到公平。

  第二,当你没有取得很大成功的时候,不要讲尊严。你怕人家骂你,就别干活了,当你干好了的时候,大家都很尊重你,特别是成功以后,大家在你那边得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我们的CIO在转型过程中任劳任怨,看不起人家,更不可能在企业内部讲课。我在双汇集团将近八年的时间,我几乎没有一次大大会上发过言。后来老总说,老刘干活还行,就是不会说话。

  去年年初微软的CTO来我们集团看信息化,这时为了国家的荣誉我不能不说话了。结果万总在散会的时候,突然对我说,他们都说你老刘不会说,但你挺能说的呀,下次开会你必须要发言。这是在开大会的时候我唯一做过的一次发言,当时讲了一个小时,所用的报告是我在2002年写的,放在了2006年的时候来讲。

  所以总结起来说,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CIO的心态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

  概念型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是最难的,更多人是从教科书上了解到概念型工作的,难免空洞一些,所以一直想请您谈谈概念型的CIO是怎么做的,。

  刘小兵:

  有几句话这么说,人只有在安静、或者心很平静的时候才会产生智慧,所以叫做定慧思。我现在做得最多的是安静的思考,思考未来、问题怎么解决。另外一点,最开始要从有为而为之,到现在是无为而无不为。当你什么都不做的时候,你的能量反而是最大的,为什么?你一个人编一个程序,只能是一个程序,一个人管一个系统也只能是一个系统,一个人管一个集团的时候只能是一个集团,当你无为而无不为的时候,就有很多的人去帮你。这是从技术到沟通再到智慧的转换,同时这也是从管事到管人的转变。知识是可以在书本上学到的,原来知识需要沉淀、吸收和消化。智慧可不一样,智慧是发觉发展起来的,它不能通过读书得到,而是自己挖掘的。概念型就是管人的艺术,当你能够正确的识别人才、培训人才、管理人才时,您就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一开始慢慢转型的时候,我的电话总是不断,但现在很少有人给我打电话了。我看到很多老总老是不断地接电话,这就说明他们不是好领导,起码不信任他们的部下,什么都要请示他。因为信息的原因,我对信息部门的很多人都不管了,你信任他担子自然到他身上了。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这个磨合的过程到了是最后就是IT最过境界,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主持人:

  还有一个问题,很多CIO对底下员工的去留的问题感到非常头疼,您是处理这一问题?

  刘小兵:

  前段时间有一个杂志专门采访了我们,拍了我们公司的团队。我们大家都感到很差异,我们双汇软件最早招了7个人进行团队培训,到现在一个都没走,我们的队伍是超级稳定,从来不担心员工的去留问题。人家说你是怎么管理的?其实我并没有管理他们。我认为真正的管理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管理。因为我的员工都受过高等教育,这种人需要管理吗?他的自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都行,如果不能自我管理本科毕业都会很难的。管他们跟管工人的办法是绝对不一样的,首先要尊重他们,让他有被尊重的感觉,让他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能实现自我、有成就感。当然我们首先要了解员工,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当你满足他需求的时候,他就会稳定,当你不能满足他需求的时候,他就不稳定。有的人很要面子,有的人对钱看的很重,对于不同的人需要有不同的管理方法。

  对于管人、培养人、留人,我觉得最自豪的一点,就是我们沉淀下了一个团队。我们希望员工能跟我们长期合作下去。我们今年招进来的人很少,同时我们还会有淘汰机制,一部分不合格的人三到六个月就会被淘汰。就人才政策来讲,企业最重要的政策是选对人,培训一个人、培养一个人,成本高、难度也大。当时我们筛选的时候很正规,我们选人的原则更注重智商和人品,而没有看计算机水平。我们的想法是只要IQ没有问题,计算机水平可以逐步提高。

    

  主持人:

  听说你们的员工还有一方面做在公司做开发,一面自己开公司的?

  刘小兵:

  我们公司确实有这样的人。我也鼓励这么做。这名员工的技术也不错,自己在中关村开一个店卖MP3,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好。我们曾经有一个员工一上班就打瞌睡,要在别的公司肯定给开除了。我就问他,你是不是身体不好,他说打游戏打的。因此我就让他去打游戏,打过关了再回来。过了两个月,他说刘总我过关了,我能不能回来工作。我说行。还要猎头打电话过来,希望我介绍一位员工去做蒙牛公司的CIO。最后我真给他介绍了一位。在吃饭的时候,蒙牛公司的老总问这名员工怎么上班,他说是走路上班。结果蒙牛公司的老总当时就奖励给这名员工一辆30万的车。

  很多媒体在报道员工跳槽问题时,总强调提高员工素质,而不强调老板的因素。我认为,员工都差不多,出现跳槽多的根本原因还在老板身上。老板们不妨问问自己,自己跳过几次槽,难道因为自己跳过槽,自己就是坏人了吗?

  所以说对于员工的管理,首先要检讨自己,是否真心对待员工,你真心对待员工,员工肯定真心真意对待你。

  在员工的培养问题上,我觉得复合性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我们重点是培养让懂IT的人在业务上多学习一些,让懂得业务的人往IT上走一些。此外还要注意激发人的潜在能力,这是最重要的。作为领导,你如果压抑员工的能力,你就不具备当领导的资格。

  主持人:

  您能否谈一下怎么平衡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刘小兵:

  就我的感受来说,一开始处于技术型占主导的时间里,哪有生活,最早都是晚上9上下班。这样的生活持续了3年,到第四年我们开始有礼拜天,到第五年我们开始有礼拜六,到第六年工作时间才开始正常起来。一开始,系统一出问题,我四天四夜都呆在办公室。到了现在,24小时里根本没有电话找我。这个转变是有个过程的,凡事都没有对与错,凡事都有标准,并且在不同的时期CIO需要做不同的事情,也就拥有着不同的生活。

  我今天讲的话只是针对我个人的情况所说的,网友们应该有更好的办法,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人生。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在任何地方工作,你都得有一个很好的心态。如果抱着打工者的心态,抱着被动的心态,你永远只能是一个被动的打工者,抱着主动的心态你就可能成为企业真正的主动者。在跟人打交道时,我跟你以心换心,那是真心朋友,我跟你虚情假意那只是表面上的朋友,所以人的意识形态会影响人的命运。

  主持人:

  感谢刘总,今天的访谈就到这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