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媒体应对新媒体的出路探讨
陈天晗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新媒体正一步步替代传统媒体原先的角色。报纸作为纸质的传统媒体,在新兴媒体的冲击下,未来的发展并不乐观。因此,探求报纸的发展出路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网络用户和手机用户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习惯,习惯则决定传统媒体的生死存亡
最新消息表明,中国的网络用户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年1月的统计报告,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总数达到1.37亿人。24岁以下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52.4%,学生占网民总数的32.3%。网络已经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而电视和报纸则为第二、第三选择。①
手机也是一种数字媒介终端,而且具有随身携带的特点。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中国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人数为170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12.4%。②据信息产业部统计,在2000~2005年的6年中,中国手机短信增长了300倍:2000年发送总数为10亿多条,2005年为3046亿条。另据新华社报道,2006年从除夕到大年初七这8天中,中国超过3.7亿人的手机用户发送了126亿条短信。2007年春节假期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有140亿条。③而且,在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18~24岁的网民所占比例最高,为41.7%;其次是25~30岁的网民,所占比例为24.6%;再次是18岁以下的网民,所占比例为16.9%。④
相对于平面纸质媒体,青少年网民更热衷于、习惯于阅读网上的新闻和利用手机传播新闻。他们对数字化传输的媒介似乎更感兴趣。而青少年的决定就是未来的决定。这个决定事涉传统媒体的兴衰存亡。
二、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只是改变了社会角色,并非一定“行将就木”
新闻的传播手段从起始到至今都是发展着的。都是依附于最新的技术来变化自己的传播形态。
在人类的语言产生之前就有了新闻的传播:以肢体的“视频”形态传输。
新闻的产生源自于远古人们的生存需要。远古时人类群居同大自然作斗争,借助于简陋的石块、棍棒以合作之力获取生活资料。新闻学者这样阐述了新闻的原始状态:“第一个发现熊的人侥幸未能被熊吃掉,不论为了警告趋避,或是为了纠合除凶,一定要去报告给其他人类。没有语言之前,便用手势报告。”这样就有了新闻的起源。可以肯定地说,新闻的产生一是由人们生产、生活、生存的需要所决定;二是产生于口头和劳作之中,它的产生当早于文字的产生乃至语言的产生。⑤
有了语言之后,新闻变为了“音频”的口头传输——但在这期间可以肯定是“音频”伴以“视频”:口头言说和肢体比划互补。这说明,并非新的传播手段产生,旧的传输手段就一定灭亡。以后的发展历程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口头传播阶段之后是文字传播阶段:手抄报、邸报,以及现代的诸类报刊。然后有了广播、电视。直到网络出现并发展到现在,传统的媒介依然存在:广播、电视、报纸、口头甚至肢体比划都还依然存在,且并行于世。
所以从新闻史的角度看,新闻的传播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的,是各种传播传输手段并行的;不是一个新的形态出现,老的旧的就一定灭亡。
因此,在新兴媒体的产生、发展而且日益壮大的今天以及未来,传统的纸质媒体报纸将像书藉、杂志一样,不会灭亡;新兴媒体将像键盘永远不可能完全取代纸笔一样,不可能将报纸彻底取代;传统的纸质媒体将像与广播、电视共存共荣一样与新兴媒体共存共荣,但各自的分工与社会角色会有一定改变。
三、传统媒体必须适应新形势,壮大自身,发展自身,并利用新的传输手段,建立新的媒体终端改造自身、升华自身
但是,我们又认为,新兴媒体不可能将报纸彻底取代,并不意味着传统纸质媒体可以无忧无虑,而恰恰相反,我们必须强调传统纸质媒体正面临着生死存亡:如果纸质媒体不迅速壮大自身,改造自身,发展自身,利用新技术使自己升级、升华,适应新形势,则必将衰落,残存一隅,从而趋向凋亡。
第一, 壮大自身。
主流报纸的优势,是它的权威性以及自身的公信力。网络的互动越多,声音越多,新闻源就越多,这也就使得所有的互动、声音、新闻更具议论性、讨论性。也正因为网络新闻的议论性、讨论性,使得网络信息嘈杂甚至比较嘈杂。人们在嘈杂的声音中,无法和难以找到一个中心,故而失去其权威性。这就是网络互动的“去中心化”现象。
“去中心化”一方面使舆论的话语权平民化,新闻源更宽,任何人均可参与。但另一方面,在“去中心化”状态下的网络新闻及其互动,就像在万人大会开始前,等待开会者七嘴八舌的交流。还像乡下村民在村头戏台下,等待草头班子开演时各抒己见的随意探讨:这种交流和探讨尽可以是不负责任的诉说。所以“去中心化”既使用户之间可以良好互动,但由于无中心、无权威观点,其新闻报道也就缺乏对事件本身所承载的事实所具有的权威性。
还有,在网络出现之后,新闻记者更重视的是通过网络第一时间发布最新消息,抢快是第一位的,深度、厚度和权威性是放在后边的。所以,网络等新媒体在报道内容上,其特点是简明扼要,时效性强。但为了迅速,便捷,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深度挖掘的机会。
此外,还由于网络、手机等新媒介的内容是由“用户制造”,任何一个用户都可以发布信息。故在实名制尚不完善的现阶段,用户所发表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无责任性。所以新媒体较传统媒体而言,更缺乏公信力。
相比较而言,报纸等传统媒体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深度报道的潜力,公信力方面也好了许多。因此,传统媒体必须利用这一优势,打造自身实力,在内容上下功夫,下气力,用具有深度、厚度和权威性、公信力的报道,显示传统媒体的不可替代性,从而实现与新媒体的并存、共赢和同步发展。
第二,发展自身。
要充分利用报纸自己所拥有的人才优势、市场份额优势、网站优势、资本优势和内容优势,发展自身。
中国当前最具传播学人才优势的是党报系列;占据大众传播市场份额最大的也还是党报掌控的报业集团系列;在包括新兴媒体在内的所有媒体中,能以其信誉作更多融资的还是党报的报业集团。并且所有的报业集团都有自己的新闻网站,而且网站都具有新闻发布权,拥有特有的优势。这些优势都是传统纸质媒体发展自身的重要基础。要充分利用这些基础,迅速向可以与新兴媒体抗衡的方向发展。
譬如,仅人才优势就可以发展许多产业。如通讯社产业,以出售新闻内容来拉长媒体产业增值链条。如动漫产业,进军国内和世界市场。如出版业,包括出版所属媒体的资料视盘。如报社的记者应该作为自己网站的记者,或者兼任网站的记者,把报纸的内容糅合到新媒体之中,同时也是把新兴媒体的优势糅合进了传统纸媒。
第三,利用新的传输手段,建立新的媒体终端,从根本上改造自身、升华自身。
仅仅有上述两点显然不够。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要借助数字化传输新技术,为纸质传媒建设新型的数字化媒体终端。
根据目前已经成熟的技术,建立纸媒的数字化传输终端有如下可能:
1.电子阅报栏。利用大幅面单面显示或双面显示的液晶屏,在有线或者3G无线传输技术的支持下,把报纸变为屏幕显示。但不局限于报纸版面,在任意显示报纸各版次文字的同时,可开通声音、图像等视频内容传输(如在显示屏上分割一部分,播放视频广告或艺术内容)。可以替换现有的已经分布在街道、公共场所、小区、家属楼、各市县的传统的贴报式的党报阅报栏。目前此技术已经成熟,无技术方面的瓶颈。
2.手机报。利用手机和手机用户,开办手机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河南手机报》已经有120万用户。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浙江移动、浙江在线合作开通了《浙江手机报》,推出了首家数字报纸。⑥传统纸质媒体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内容优势和网站优势,抓住机遇,让报纸文字进入移动终端。
3.E-News。被称为电子书的E-Book已经亮相多年,其价格逐渐接近平民阶层。利用该技术和形式,把E-Book改造为E-News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不同的是把E-Book从网络上下载电子书,变为直接由3G数字传输的即时的报纸版面,即:将报纸以电子书的终端形式,利用无线网络发给用户,用户利用E-News可随时随地阅读、浏览任何版面,放大任何一篇新闻。当然,在传输报纸的同时,一样可以和应该增添影视频道,插播娱乐影视和视频广告。
4.IP电视。即基于网络的可以互动的网络电视。电视垄断迟早会打破。网络资源开发中人为的阻挠肯定不会长久。既然各报业集团都有自己的网站、网络,那么利用IP电视传输报纸版面和报纸内容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去年《湖北日报》就已经在筹建IP电视,以用于报纸的数字化传输。与电子阅报栏、E-News相同,如果建立了这样的终端,就不局限于单一的版面传输,视频、声频将成为其重要的补充,以更广泛地传播信息,并实现读者和传统媒体的互动。
5.视频电话。视频电话也是十分成熟的技术。视频电话的屏幕完全可以成为报纸数字化传输的终端,并可提供视频广告和视频娱乐,关键在于传统纸质媒体如何和市话服务商合作,能够在合理的利益分配中,把视频电话像发行报纸一样普及到各个家庭用户,并使用户、报社、市话服务商三方得利。
6.上文所述的视盘出版。即不同分类、不同品种的基于报纸的精品文章或栏目的专题光盘,以及其他向外延伸的数字化新闻产品。报纸每年要有数亿条新闻、文章以及资料、数据等,一个报业集团所属的几种、十几种报纸和网站,加起来数量更为巨大。从中分类、分专题、分不同读者,定期编辑、出版不同的光碟,或者出版其资料数据,既能深化报纸内蕴,吸引报纸受众,拓宽报纸领域,扩大报纸影响,稳固报纸阵地,又拉长内容的产业链条,实现在新兴产业中的增值。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释:
①②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年1月。
③见2007年2月19日《新京报》。
⑤朱夏炎、王亚明等:《新闻美学与古典文学》第36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版。
⑥蔡雯:《试论“融合新闻”的特点与运作》,《新闻战线》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