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科技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来源:中国益阳政府门户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益阳市科技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来源:中国益阳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7.25 
为加快科学技术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益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湖南省科技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益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基本现状

“十五”期间,我市认真实施“科教兴益”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科技融入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现,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科技项目实施良好,科技产出效益显著。“十五”期间,全市共争取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83项,其中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0项。重点实施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核心试验区和技术示范区建设,启动了农村科技信息“户”联网工程。一批新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益阳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一些传统企业通过狠抓技术创新,加快升级改造,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十五” 期间,科技进步推动全市新增产值110多亿元,利税近15亿元。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十五”期间,全市共评出市级科技进步奖项目133项,其中获省科技进步奖项目13项;申请专利665项,实施95项;大面积推广应用科技成果68项。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6家、高新技术产品49个,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7家、高新技术产品40个。200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1亿元,年均增长37 %。益阳高科园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火炬计划益阳先进制造技术产业基地”、“湖南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与产业开发基地”、“中南大学科技园”以及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先进复合材料等项目落户益阳。新材料、先进制造、现代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电子技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已初具规模。

    但是,我市科技发展仍然面临着重重困难。

    一是科技投入不能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十五”期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当年GDP的比率低于1.3%的全国平均水平和0.72%的全省平均水平。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不明显。全市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不多,企业获得授权的专利数不到全市总数的10%。

    三是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科技管理调控能力弱,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大科技的合力,不能适应科技进步引导和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二、发展目标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紧紧围绕我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深入实施“科教兴益” 战略,突出自主创新主题,着重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初步建立以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有益阳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高新技术孵化平台,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力争进入全省科技强市行列,为建设创新型益阳奠定基础。

    ——创新水平明显提升。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在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电子技术、生物医药等具有比较优势领域,取得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企业专利授权量占全市专利授权总数的30%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力争进入全省前6位。

    ——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突出。鼓励和引导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技术集成应用的主体。重点企业建立健全技术研发机构,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25%以上,引进和培育20家年销售额上3亿元的科技型企业。

    ——科技投入保障有力。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多种 投资形式并存的投融资体系,力争“十一五”期末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切实增加政府科技投入,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科技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建设立足湖南、辐射周边地区的高新技术孵化平台,力争“十一五”期间孵化1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个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建设好有重大影响的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1-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5个。

    ——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提高。应用型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到90%以上,技术贸易成交额年均增长10%以上,适用技术进村入户率达到90%;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为富民强县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人才资源更加丰富。大力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高技术人才和工程师人数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达到85%左右;企业科技人员比例大幅度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5%以上。

    ——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5%;重点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实施清洁发展机制,在节能降耗、减少废气废水排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公共事业领域应对能力增强。以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为重点的研究和成果应用工作不断加强,开展基层卫生保健、地方性疾病预防的研究,提升对公共灾害、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提高防震减灾水平,促进和谐益阳建设。

    三、总体部署
我市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是:坚持有限目标,突出区域特色,确定主攻方向,通过实现两大突破、建设三大工程、实施重大专项,促进益阳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一)实现两大突破
1、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突破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全市形成10个以上高新技术产品群、5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及100家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民营科技型企业,重点扶持10个具有地方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或产品创知名品牌。“十一五”期末,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值达到2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

    2、实现高新区提质升级的突破

    根据国家级高新区的总体要求和益阳的发展实际,科学规划和建设益阳高新区。采取“一区多园”模式,将中心城区工业园纳入益阳高新区整体规划,重点发展高新区南片区高新技术工业园;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新材料为主体,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培育和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突出上水平、上规模,增强产业吸纳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实现益阳高新区“二次创业”,使益阳高新区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把益阳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级高新区。

    (二)实施三大科技工程
1、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抓好孵化平台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建好高新技术孵化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加强科技基础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我市研发能力和水平。建设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依托的高新技术孵化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孵化力度,实现大型仪器设备共建共享、科技信息与科学数据共享功能。

    依托相关龙头企业及高校、科研机构组建10家企业技术中心:

    ——新材料技术中心。开展先进复合材料应用基础研究、聚合物复合材料低成本制备技术和金属材料、电池电极材料、稀土材料及锑、钨、矾等稀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研究金属纤维材料、稀有金属材料等新材料的制备与共性技术,开发应用领域。

    ——装备制造技术中心。开展高精密研磨机理研究、机械高精度加工技术研究及特大型装备的研发与设计;提高密炼机、研磨机等整机的可靠性;加速传感器、电磁阀等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增加产品的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完善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

    ——农产品(食品)加工技术中心。开展大米及其它经济作物的加工技术研究;建立大米、马铃薯、水产品、水果、蔬菜、茶叶等农产品加工技术体系。

    ——电子元器件技术中心。开展电极材料、电解液电参数、无铅焊接及产品标准化研究;提高电子元器件产品的技术含量,解决资源耗散大、技术集成度不高的问题;建立特种电容器、电阻器研究开发体系。

    ——铸造工程技术中心。该技术中心为在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主要目标是开展复杂形状铸件模具制造技术、泡塑模型制造技术、涂料及涂层制造技术、振动造型技术、高压浇注技术、消失模铸造专用高分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解决铸造行业面临的重大共性与先进技术问题,实现“高分子化工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密铸造技术”的产业化链接。

    ——苎麻纺织技术中心。该技术中心为已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研发方向是逐步消除传统纺织对环境的不利因素,设计开发无毒、无污染的新型工艺,减少或杜绝加工过程中“三废”的产生及纺织品上的有害残留物,基本实现“无过程污染”。大力发展功能整理技术,提高面料功能的多样性;在生物脱胶技术研究方面,提高麻纤维的可纺性;采用变性淀粉和生物酶技术,保证坯布生产的环保性。

    ——竹木深加工技术中心。加强竹木优良品种繁育,健全杨树关键技术研究体系;开展病虫害防治、加工、防潮防腐及最佳采伐期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环保型产品的生产能力。

    ——现代农业机械装备技术中心。研制开发适应南方水稻、旱土作物的多功能联合收割机、水田耕种机、动力剥麻机等。

    ——生物能源技术中心。开展含油植物的种植和原料采集技术研究;加强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的提炼工艺研究,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使用中的污染。

    ——造纸技术中心。开展湿苇与现煤搭配混烧及干苇渣收集的综合治理、白泥的综合治理及造纸污染综合治理的技术研究;提高生产技术标准;优化浆碱、纸、电工艺;建立特种用纸、文化用纸研究开发体系。

    2、实施科技支撑工程,抓好园区经济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园区经济:

    以优化环境为基础,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加大园区的建设力度,构建主导产业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平台,提升园区的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引导园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优化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增强集聚效应,使园区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极。

    建立5个特色产业基地:

    ——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在现有年产值20亿元基础上,达到年产值50 亿元。支持重点:基地建设配套规划,金属纤维材料及稀有金属材料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推广,锑、钨等金属精深加工,先进复合材料、四针状氧化锌晶须等产品的工业化。

    ——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在现有年产值16亿元的基础上,达到年产值30亿元。支持重点:制造业信息化,零部件、功能材料的生产技术配套。

    ——电子元器件特色产业基地。在现有年产值8亿元的基础上,达到年产值20亿元。支持重点:基地建设配套规划和原辅材料生产配套,标准化检测设备开发,硅晶体材料、传感器等产业化,高标准电参数电解液、新型电极材料的推广应用。

    ——苎麻纺织特色产业基地。在现有年产值8亿元的基础上,达到年产值20亿元。支持重点:高纤维度的苎麻品种推广,集约化收割,生物脱胶技术,面料表面处理及后整理技术。

    ——环保型建材特色产业基地。在现有年产值10亿元的基础上达到30亿元。支持重点:煤灰渣及石膏废渣等工业废料的再生利用,环保型系列建材产品的研制,水泥生产新工艺的推广,轻质陶粒材料产业化。

    3、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抓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建立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具有本地特色的涉农科技数据库、涉农专家网络建设;推广“96318”科技信息“户”联网工程,设立服务我市广大农民的科技“110”;抓好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工程,开展科技扶贫,进行现代远程科技教育,向重点乡镇、村派出科技特派员,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和依靠科技进步脱贫致富的能力;逐步建立农村科技合作社,鼓励和引导农民成立各种技术协会,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建立8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优质稻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建立原种生产基地600亩,良种繁育基地10000亩。开展良种选育及试验示范工作。

    ——有机茶种植与加工示范基地。建立有机茶种植基地20000亩,规模化加工厂5-6家。开展茶树种植、病虫害防治及加工技术的中试示范工作。

    ——优质马铃薯种植与加工示范基地。建立良种基地200亩,推广种植30000亩,规模化加工厂2-3家。开展微型种子引进、筛选、繁育、病虫防治、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的中试示范工作。

    ——优质出口商品猪示范基地。依托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达到年出口产值20亿元。重点支持种猪的持续选育和繁育,健康养殖综合技术及物化法示范,优质商品猪产业化。

    ——无公害蔬菜选育示范基地。选育辣椒、丝瓜、韭菜、榨菜等优良绿色蔬菜品种,推广面积100000亩。开展良种引进、选育与试验、示范工作。

    ——特种水产繁育示范基地。建立特种水产繁育基地500亩,推广面积10000亩。重点开展品种繁育选育、标准化养殖技术的推广示范工作。

    ——名贵树种、药材选育示范基地。建立榉木、银杏、杜仲、茱萸等种苗基地500亩,推广50000亩,开展品种选育,大面积种植、病虫害防治的示范与推广。

    ——花卉繁育示范基地。建立名贵花卉种苗基地500亩,示范推广20000 亩。开展品种繁育、试验与示范工作。

    (三)启动实施若干重大专项
围绕建设创新型益阳的战略目标,在重大关键技术及新产品开发等领域,选择若干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能显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项目,列入重大专项予以支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我市具有比较优势产业领域的技术优势,承接国家和省级重大专项,争取上级的支持。根据我市产业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启动实施重大专项的原则是: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支撑产业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成熟一个,启动一个;集中科技资源,连续稳定支持,力争取得突破,提高我市的科技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
各级人民政府要制定科技进步目标考核办法,建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形成全市上下贯通、协调一致的科技工作推进体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成效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逐步建立重视科技进步的长效机制。政府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科技规划的实施,亲自抓科技创新主题,定期研究科技工作。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加强对科技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强化科技管理职能,科学决策,形成合力,全面推进有益阳特色的科技创新工作。

    (二)配套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强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从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配套制定政策措施。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形成增加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重视科技招商引资引智,借助外力,加快科技发展。重视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保护,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评价激励机制,设立政府“专利申请资助资金”,切实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建立统筹协调机制。重视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对实施科技进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检查督促,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三)建立保障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都要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切实增加科技投入,力争财政科技投入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引导资金和重大科技专项经费的投入,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配套实施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投融资政策,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按照公开、规范、高效的原则,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更好地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

    (四)加大科技项目的引进力度
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全方位、多渠道引进高新技术特别是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产业化项目。依托长株潭,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发挥益阳籍院士及高级专家的作用,打造湖南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开发基地。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选择一批科技含量高、特色突出、有一定规模、影响比较大的项目,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着力解决制约我市产业、产品和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

    (五)大力引进和培育科技人才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人才、科技管理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以湖南省科技专家交流中心平台,推动区域内外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大胆使用和奖励一线科研和推广人才,认真解决乡镇和企业科技人员的实际困难,积极创造条件,用好用活科技人才。充分发挥我市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术学校的作用,大力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快科技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评价和奖励制度的改革,促进科技人才的健康成长。

    (六)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和科普工作
切实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强化县、乡科技管理工作职能,明确分管领导,配备科技专干,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加大科技创新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各级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培训。加强农村科普工作,逐步建立提高农民技术和职工技能的培训体系。积极开展各类科普活动,不断提高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素质。倡导全民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营造有利于建设创新型益阳的浓厚社会氛围。

                            益阳市科技局

               (核稿人:益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蔡献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