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赛场上,跑接力的哪一棒都要奋力争先,不能掉链子。我国自推动信息化以来,取得了不少成绩,如今还在推进之中,我国信息化起于何时?说法不一,有说1956年开始,较为正式的说法是1993年,起动阶段为1993年至1997年,展开阶段1997年至2000年,2000年以后为发展阶段。至于1993年可称之为标准节。通过这么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对信息化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863”实施以来,有了不少实施CIMS的试典单位,为企业信息化树立了不少棒昂。计算机世界也曾报道说,信息化“80亿”打了水漂,我以为只能说我们交了一笔学费。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企业面临国内外竞争的压力,促进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想当年,也曾因为企业评级,要求必须有计算机,有的企业曾购买计算机当摆设应付检查,如今PC机的普及小学生都会用计算机,互联网更是铺天盖地。我国已有1.23亿网民,在报刊上对企业信息化成功案例的报道真是连篇累牍。但对于失败的报道却都很少见。大概都希望往脸上贴金。谁愿意抹黑呢?只是很少说罢了。
IT168曾开过一次ERP成功率高峰论坛,会上中美专家学者皆称,ERP成功率在30%左右,对企业信息化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因为种种原因有的单位停滞不前,例如,沈阳水泵厂,买了软件,派人出国培训,回来之后接受培训的人都跑掉了。致使工作无法开展。企业领导班子抱屈,前任推动的信息化工作,继任者不支持。导致工作无法推动。也有因为企业的IT人员、生产第一线人员工资偏低,导致跳槽。还有像沈阳第一机床厂,这个我国机械行业最先上MRP II的单位,也因世行贷款,使企业信息化发生动荡。北京重型机器厂因为买了金碟的财务软件,又买了其它公司的ERP产品,在系统集成的问题上遇到麻烦,当然,这些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是能解决的。此外,常见的现象是,有权力的单位自己想上信息化,或办公自动化,或今天的电子政务。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大家争先恐后地上,在互联互通上、在信息共享上带来问题,甚至形成信息孤岛。
综上所述,企业信息化总体上不错,也有若干不和谐的声音,大致可以看到:初期信息化的目标不明确,责任权力也不清晰如实施ERP,如果要求:企业资金固转缩短几天?库存降低多少、效率提高多少?指标量化易于考核,责任明确,但软件供应商害怕承担责任,收不回项目款也不愿承担责任,倾向模糊处理。企业信息化在实施中往往缺乏继承性,特别是人员更迭,领导换届的时候往往断条。我们现在还是人制而非法制,凡事因人而异,国家各部委往往因为手中都有权,有权就有钱,就可以办自己想办的事。使得各司局都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推动信息化,这种事情是见怪不怪。
我不能说企业信息化没法考核,因为我曾经看过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规定的比较详细:如战略地位、基础建设、应用状况、人力资源、安全、效益指数等。其中效益指数就包括:库存资金占用率、资金运作效率、企业财务决算速度(日)、增长指标等。只是现在社会上认可程度如何?实施的怎样?企业信息化这个接力棒如何交接棒移妥,争到第一呢?这就应该注意如下策略:以下建议可以认真考虑:
1、企业定位策略。在规划和建设企业信息化之前应借助第三方咨询机构,从经营策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化、人力资源、竞争地位等方面对企业进行诊断和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信息化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节、力度和深度才能不脱离企业自身特点,基础和条件,又能适应未来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要求。
2、时机选择策略。时机的选择关乎到成败,竞争的压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供应商的供应联和价值链的关系,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个性化需求等等。构成了对信息化的动力。而体制、管理、观念、人员的IT素质、资金的缺乏或准备不足都会成为信息化的阻力。推进信息化的起动时间,企业应在咨询机构的帮助下通过分析、制定起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
3、全员培训策略。培训必不可少,上至董事长、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就信息化意义、必要性、基本技术技能、预期效果等全员进行培训。不同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供应商、实施商、对系统和终端用户进行应用和操作技能培训,我们电子部对办公自动化就推行过培训,不通过考试就不能上岗,不发给计算机。
4、招标选型策略。国内外软件供应商很多,特别是ERP商家就更多,鱼龙混珠,不确保选型正确,应面向国内外厂商进行广泛招标,通过专家评审,确定供应商,不要参杂私人意思,以免误事。
5、实施监理策略。第三方监理,以却波项目能够按规划、内容、进度、要求进行和设计功能的全面实现,最后由监理方提供报告。
6、验收评估策略。无第三方的情况下,甲乙双方往往对何时验收、验收标准等问题发生争执,在第三方咨询机构主持下,按照信息化规划、甲乙双方签订的合同,以及各方公认的信息化项目评估体系,形成《评估报告》并提交双方确认,对确保项目成功和双方利益都是十分必要的。
7、推动和扩展策略。对用户而言,项目竣工只是一个开始,因为应用和投产才是目的,企业应为第三方咨询机构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第三方可帮助企业进行阶段性信息化项目完成后的维护,管理和升级工作。根据用户的升级扩充,为用户企业提供有前瞻性、战略性和针对性的服务。
8、行业专家参与策略。行业专家参与策略应贯彻企业信息化的全过程,针对信息化各个阶段的需要协同工作。为用户提供顾问服务,协调甲乙双方的关系。只有这样的IT咨询和管理咨询的结合才是融合,才会产生信增效应。使项目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恭城,是只有起点而无终点的项目,是个没完没了的项目,只要生产在继续及IT在发展就只有向前,不断进取,重视上述建议,上述策略,就是一定走到胜利的彼岸,信息化这个接力赛就一定会有个好的结果! (朱鹏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