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是一个基础性行业,发挥的主要是社会公益方面的作用,和其他行业相比,最大区别就是所有投资依靠国家财政。据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孙洪林介绍,水利使用IT技术是这几年才真正发展起来的,从国家防汛抗旱、水利调度、调水调沙等,都做了很多信息化的工作。而水利信息化的一个新东西是,最近几年来越来越多地开始依赖电信应用。
孙洪林告诉记者,除了移动通信、电子政务等普遍性应用之外,水利还有一些特色的电信应用。
第一是防汛通信车的需求。正常情况下,电话、手机和大坝上摄像头都可以正常工作,但是一旦出现险情,这些基础设施极有可能被破坏,信息中断后,需要防汛通信车开到出险的地方,向指挥部传输信息,其中包括视频和音频等信息。但是,防汛通信车投资造价非常高,全国只有8部车,但国内市场需求很大。
第二是短信应用。以前,水情信息采集利用短波、超短波或者有线电话,但是这些传输涉及到耗电和及时性等问题。因此,从2002年起,水利部开始采用短信方式发送信息,虽然解决了很多弊端,但也呈现出一些问题。首先,在偏远山区,水库,峡谷等移动信号可能会有问题;其次是备份问题,一旦发送信息的地方附近基站被洪水或者雷击损坏后怎么办?第三是成本问题,全国水利站点以10万个计算,每天整点报数据,一天就是24次,相当于一天2.4元,一年短信发送费8000多万元。
第三种应用是移动信息的采集。以前的水利主要是防汛,现在对旱情、水质等方面的信息采集也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采集数据的话,只能通过移动信息采集车,开到某个位置采集,非常不方便。
第四是决策和应急信息采集。当水利部门领导出差或者到现场指挥,需要水情数据和报告时,由于多数现场不能用计算机等手段,所以,水利部门想出了一些办法,一是通过短信方式把最新防汛信息,第一时间发送到领导的手机上;二是计算机系统自动把水位雨量等信息发到指定手机上,把领导需要的有关洪水预报等信息及时发出去,给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以上这四类电信应用,都是水利部门自己根据目前的业务想出来的,因此,从成本或者实现方式上都显得有些笨拙。那么,运营商是否应该为他们提供一种“全方位解决方案”,实现共赢呢?从水利应用推而广之,全国不知还有多少行业应用需要开发,这需要运营商加快研发和服务的脚步。